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临床疗效研究中的患者报告结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评价的方案和指标有了重大转变,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 PROs)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PROs的概念及其测量研究的现况,认为以症状疗效评价为主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可以借鉴西方的PROs研究模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量表评价体系,使中医药疗效评价达到客观化和定量化,为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PROs)为临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从患者角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的途径。笔者介绍了当以PROs为疗效评价指标时需着重注意的问题,包括PRO测量量表的选择、测量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测量结果的解释以及PRO指标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味柴芍六君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胃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胃癌前病变患者12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加味柴芍六君方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疗程均为24周。从临床证候、胃镜病理变化及患者报告临床结局3个方面,评价加味柴芍六君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证候疗效、胃镜病理比较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在PRO量表评分中全身状况、胃脘部感受、消化不良方面积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柴芍六君方可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PRO积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评价欣胃颗粒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挟瘀挟毒型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6例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挟瘀挟毒型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欣胃颗粒治疗;对照组予胃复春片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胃镜下改变、病理疗效、相关安全性指标及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胃镜及病理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8.23%、85.29%、82.3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胃镜及病理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1.87%、65.62%、62.50%,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胃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气阴两虚挟瘀挟毒型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胃灵颗粒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生长激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灵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PLG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的影响,探讨胃灵颗粒对胃癌前病变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胃灵颗粒,对照组予胃复春片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和血清GH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结果:胃灵颗粒能显著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3月后临床症状、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0.00%,与胃复春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GH测定结果显示,胃灵颗粒使患者血清GH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试验中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胃灵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肯定,能显著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血清GH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敦煌平胃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给予敦煌平胃丸(人参、土鳖虫、当归、苦参、大黄、玄参等),10丸/次,3次/d,口服。治疗6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9.58%,临床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有效率为79.17%,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胃镜、胃黏膜病理组织形态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胃黏膜COX-2及CK20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敦煌平胃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癌前病变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治疗工作,因此对癌前病变的治疗工作十分重要,可改善患者病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西医对癌前病变的治疗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中医对该病有着良好的治疗。邵荣世医生从医多年,从中医角度提出辨证论对胃前癌病变进行治疗,使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本研究对邵荣世辨证论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思维与经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胃炎合剂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复方胃炎合剂口服,对照组予维酶素片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2组临床症状、电子胃镜下胃黏膜图像及病理组织学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症状均改善明显(P0.05,P0.01),治疗组对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胃镜疗效总有效率为80.0%(36/45),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胃炎合剂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归连胃康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归连胃康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疗效观察。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归连胃康方,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胃复春口服。两组均以6个月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病理的变化和COX-2在病理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优于胃复春组(P<0.05),治疗组改善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逆转癌前病变效果优于胃复春组(P<0.05)。结论归连胃康方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症状,逆转癌前病变状态。  相似文献   

10.
胃癌前病变是近年来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由于胃癌病因复杂多样,针对病因治疗的一级防治十分困难,及早发现和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对胃癌进行二级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近年来的胃癌前病变的中西医结合实验与临床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从临床研究(包括辨证论治、专方治疗、非药物治疗)、中医药作用机制(包括临床与实验)等方面,综述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俊  张云波 《世界中医药》2014,9(7):895-897
目的:探讨中药辨证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活检结果,将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中医分型的辨证治疗,总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气滞瘀血型和胃阴不足型的总有效率为75.0%、69.0%、80.0%、62.5%和70.4%,总有效率为71.2%,胃黏膜萎缩积分、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积分均显著下降,但五组类型的总有效率和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PLGC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和胃方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lesionsofgastriccancer,PL—GC)在血管新生方面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组,维甲酸治疗组(维甲酸组),化浊解毒和胃方高、中、低剂量治疗组,每组11只。采用幽门弹簧插入复合法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PLGC模型,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每天灌胃1次,每次2mL,连续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观察化浊解毒和胃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PLGC大鼠胃黏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edfactor,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EGF、HIF-1α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VEGF、HIF-1α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化浊解毒和胃方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降低VEGF、HIF-1α的表达优于维甲酸组及化浊解毒和胃方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与维甲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和胃方可能是通过降低PLGC大鼠胃黏膜HIF-1α、VEGF的表达,从而抗血管生成达到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PLGC的治疗效果,并且存在-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潜阳化瘀方治疗肝阳上亢视网膜静脉阻塞9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潜阳化瘀方对肝阳上亢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肝阳上亢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93人(93只眼)按就诊先后给予潜阳化瘀方治疗,30天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远视力、眼底出血及中医症状积分的情况。结果患者对数视力由治疗前3.68±0.78增进到4.27±0.364(P〈0.01);眼底出血由治疗前4.178±0.146减少到2.731±0.236(P〈0.05);全身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1.7%(P〈0.05)。结论潜阳化瘀方治疗肝阳上亢视网膜静脉阻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刺双侧内关、膈俞辨证分型治疗膈肌痉挛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102例门诊患者使用针刺治疗以双侧内关和膈俞为主穴,根据病因采用三种配穴方案(饮食不节配伍双侧足三里,情志失和配伍双侧太冲,不明显诱因配伍双侧足三里、太冲和阴陵泉)。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穴位表面皮肤,穴位常规皮肤消毒,使用0.35mm×40mm(1.5寸)及0.35mm×25mm(1寸)毫针直刺,根据针刺穴位不同,针刺深度内关1寸,膈俞0.5寸,足三里1寸,太冲0.5寸,阴陵泉1寸,以平补平泻手法,穴位得气后,静留针20min。1次/d,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9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双侧内关、膈俞辨证分型治疗膈肌痉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头MRI改变与病因及临床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头MRI检查,并对不同的MRI改变与病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00例脑性瘫痪患儿头MRI检查异常94例,异常率94%,脑白质损伤70例,脑白质软化52例,胼胝体发育不全48例,其中脑白质软化中早产34例,足月儿18例,胼胝体发育不全48例中,合并有智力低下34例。结论:脑性瘫痪患儿MRI检查阳性率高,其中脑白质损伤发生率为70%。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估针灸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疗效及作用特点。 方法 通过建立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临床路径,以患者报告结果(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PROs)为疗效评估的主要方法,30例慢传输性便秘患者,共采用两组穴位:第一组天枢、大横、腹结、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第二组大肠俞、肾俞、八髎、四神聪,对腹部和背部穴位深刺,灸四神聪,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 20次为1个疗程。采用患者评价便秘生活质量问卷(PAC-QOL问卷)评估法,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2、3周便质评分、 便意感次数、 排便次数、 腹胀程度和生活质量。 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后1、2、3周比较,开塞露或泻药使用例数减少, Bristol便质评分达正常例数比例上升;便意感次数增多; 排便次数增多; 腹胀减轻(P<0.01)。治疗前后PAC-QOL比较,治疗后患者身体不适、心理不适、便秘相关的焦虑和关心、满意度4方面分值及总分差值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治疗结束时临床痊愈13例,好转9例,无效8例;治疗后1月随访临床痊愈10例,好转7例,无效13例。治疗后3月随访临床痊愈7例,好转8例,无效15例。 结论 在建立临床路径的基础上,采用PROs疗效评估法,凸显了针灸改善便秘症状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1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144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Fbg和DD相应与对照组的PT、APTT、Fbg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了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分别应用放免法和Elisa法对6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血浆ET和VEGF水平测定,并与35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在治疗前血浆ET和VEGF水平非常显著的的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后3个月,血ET和VEGF水平明显降低,但与正常人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ET和VEGF水平对了解病情,观察疗效,与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