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唐云  刘汉清 《中成药》2012,34(7):1295-1298
目的建立散结镇痛片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方法,以Thermo HypersilGold C18ODS色谱柱(5μm,4.6 mm×250 mm)为固定相;以乙腈-0.06%二乙胺溶液(70∶3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结果贝母素甲在170.2~3 404 ng、贝母素乙在123.2~2 464 ng范围内,进样量对数值与峰面积的对数值呈良好线性;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8%(RSD为1.60%)、99.66%(RSD为1.83%)。3批样品中贝母素甲与贝母素乙的总含量分别为0.190 mg/片、0.179 mg/片、0.183 mg/片。结论本方法专属性、重现性好,可用于散结镇痛片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质量检测,暂定散结镇痛片中贝母素甲与贝母素乙的总含有量不得低于0.170 mg/片。  相似文献   

2.
HPLC-ELSD法测定皖贝止咳胶囊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皖贝止咳胶囊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迪玛C18柱,乙腈-0.1%三乙胺溶液(70∶30)为流动相;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93℃,载气流量:2.2mL·min-1。结果:贝母素甲的回收率为97.35%,RSD=1.24%(n=5);贝母素乙的回收率为97.46%,RSD=1.27%(n=5)。结论:本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作为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HPLC-ELSD测定浙贝母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艳  李萍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6):1257-1259
 目的建立HPLC-ELSD测定浙贝母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的方法,并对市售17批样品进行考察,制定含量限度。方法色谱柱:Agilent Hypersil BDS-C18(4.0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二乙胺(70:30:0.03),流速:0.8 mL·min-1; 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为85℃,载气流速为2.2 L·min-1。结果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线性范围分别为47.02~1 003.46.92~1 001 mg·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7%,98.7%,RSD分别为2.1%,2.5%(n=6)。通过市售17批样品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的测定,制定了不同规格浙贝母的含量限度。结论此法简便,快捷,结果可靠,可用于浙贝母的质量评价,为2005年版药典中浙贝母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浙贝母中贝母素甲, 贝母素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提纯浙贝母中的活性成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方法:采用氯仿-无水乙醇-0.2mo1.L-1盐酸(4:3:2)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主机转速为800r.min-1,流动相流速为1.2mL·min-1.结果:一次进样分离得到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经高效液相(HPLC)分析纯度,经MS,1HNMR鉴定结构.结论:利用本实验条件可从浙贝母中分离制备贝母素甲,贝母素乙,两者纯度分别达到:97.5%,94.5%.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中药材平贝母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0.5%醋酸溶液(8:19:73)为流动相,流速为0.6mL·min-1,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结果贝母素甲、乙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00~3.200mg·mL-1(r=0.9998)和0.304~2.432mg·mL-1(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6%和102.6%。结论该方法便捷、有效,适用于检测贝母类生物碱等无紫外吸收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6.
俞滢  朱亚尔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3):1026-1028
 目的建立癃闭康泰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含量测定法。方法癃闭康泰片经碱化,用氯仿-甲醇(4∶1)提取生物碱有效部位,提取液浓缩,残渣用甲醇溶解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2.1 mm×10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10 mmol·L-1甲酸铵(pH 8.0),梯度洗脱(0~15 min:乙腈30%~55%;15~25min乙腈55%);流速0.2 mL·min-1;柱温30℃。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电离源(ESI),以选择性正离子方式检测,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选择性检测离子分别为m/z 432.4和m/z 430.4。结果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的线性范围均为0.01~10 mg·L-1,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测限均为0.45μg·L-1,方法回收率均大于95%,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线性关系良好,操作简便,适用于癃闭康泰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不同浙贝母栽培品种贝母素甲累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狭叶种、宽叶种、多籽种及小三子4个浙贝母栽培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HPLC-ELSD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浙贝母栽培品种及其不同大小鳞茎和部位中贝母素甲的含量。结果表明,4个浙贝母栽培品种间及不同大小鳞茎和部位间贝母素甲含量差异显著。浙贝母小鳞茎中贝母素甲含量明显高于大鳞茎;芯芽中贝母素甲含量明显高于鳞片;小三子浙贝母鳞茎贝母素甲含量最高,但单株贝母素甲产量以多籽种浙贝母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HPLC-ELSD)同时测定乌贝益胃胶囊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的方法,并对10批样品进行考察,制定含量限度.方法 采用HPLC-ELSD,色谱柱为Eclipse XDB C18(150mm×4.6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二乙胺(65∶35∶0.05),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min. 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为80℃,载气流速为2.5 L/min.结果 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进样量分别在0.294 ~2.944 μg、0.424~4.240 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的对数值呈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3% (RSD=1.02%,n=6)、98.38% (RSD =0.92%,n=6).结论 本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为乌贝益胃胶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HPLC-ELSD测定炉贝母不同提取物中贝母辛和贝母素乙含量的方法,研究采用不同提取方法时贝母辛和贝母素乙两生物碱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ELSD法进行分析;色谱柱:Comatex C18(5μm,250 mm×4.6mm);流动相:初始比例为乙腈∶0.02%三乙胺水溶液(38∶62),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5℃;SofTA Model 300S 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90℃,雾化室温度35℃,载气压力46.2 psi。结果贝母辛的进样量在2.750~9.625μg范围内,其进样浓度的对数(X=lgC)与峰面积积分值的对数(Y=lgA)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2.218 98+1.401 53X,r=0.999 8);贝母素乙的进样量在1.5~9.0μg范围内,其进样浓度的对数(X=lgC)与峰面积积分值的对数(Y=lgA)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2.516 79+1.132 66X,r=0.999 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可靠稳定,结果准确;回流提取法中贝母辛和贝母素乙含量均高于超声提取法和渗漉法,为探索炉贝母中异甾体生物碱类有效成分的提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测定参贝北瓜颗粒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方法:采用AglientC18柱(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1%二乙胺溶液(70:30);流速1.0mL.min-1;柱温35℃;ELSD800蒸发光检测器:漂移管温度:40℃,载气压力2.5MPa。结果:贝母素甲在0.249~1.492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8.6%,RSD为2.54%;贝母素乙在0.246~1.476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4%,RSD为2.10%。结论:该法准确可靠,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浙贝母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完善椰露止咳合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HPLC—ELSD法测定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柱;流动相:乙睛-0.1%二乙胺溶液(70:30);流速:1.0mL/min;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结果:贝母素甲在0.101~2.513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0%(n=9);贝母素乙在0.050~1.998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6%(n=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椰露止咳合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前,药材市场中贝母类药材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等多种贝母,容易导致混用、错用。因此,作者针对2010年版药典中贝母类药材的来源、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所含生物碱类成分及其含量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2010年版药典中所收载的贝母的来源各不相同,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各有侧重。所含成分虽均多为生物碱类成分,但川贝母和伊贝母中所含特征生物碱成分为西贝母碱,平贝母和浙贝母多以贝母素甲、贝母素乙为对照进行薄层检查及含量测定。且贝母类药材中所含生物碱的量也各不相同。结论:控制中成药中贝母类药材的质量时应依据不同来源贝母类药材各自的特征性成分、含量高低相应的制定薄层鉴别、含量测定等质量标准,使制剂的质量标准更加准确且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中药川贝对哮喘模型小鼠肺水肿和支气管炎症的影响.方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OVA致敏的小鼠),中药川贝组(中药川贝治疗的小鼠)和PBS组(正常对照组的小鼠).结果:中药川贝可抑制哮喘模型小鼠肺水肿,降低BALFIL-1和IL-6水平,同时还可降低亚硝酸盐浓度和减轻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并且使哮喘模型小鼠血清IgE水平降低.结论:中药川贝通过抑制哮喘模型小鼠血清IgE水平可减轻肺水肿及支气管中性粒细胞炎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天麻、玉竹、平贝母、牛蒡子中有机氯类农药六六六的4种异构体、滴滴涕的4种异构体、五氯硝基苯、六氯苯、百菌清、三唑酮残留量的测定方法,考察不同产地药材中农药残留情况。方法:样品用非极性混合溶剂提取,硫酸磺化,采用DB-1701毛细管柱及电子捕获检测器,外标法测定。结果:12种农药在0.4~250μg.L-1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68.5%~117.5%。结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天麻、玉竹等中药材中12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贝母素甲抑制耐三苯氧胺人乳腺癌细胞MCF-7/TAM的增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贝母素甲作用于MCF-7/TAM细胞后的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表达变化。结果:贝母素甲对MCF-7/TAM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作用48h后能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P0.05)。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表达减弱(P0.01)。结论:贝母素甲可抑制MCF-7/TAM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浙贝母鲜切饮片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应用微波消解技术,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OEC),测定浙贝母鲜切饮片中镉(Cd)、铜(Cu)、汞(Hg)、铅(Pb)、砷(As)的含量。结果:5种元素的回归方程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97~0.9999之间,加样回收率在95.0%~113.2%之间,RSD为1.8%~6.6%。结论:该方法简便,高效,准确,可很好地测定浙贝母鲜切饮片5种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为制定浙贝母鲜切饮片中重金属限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安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E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给予安胃汤(由百合、白芍各20g,丹参15g,薏苡仁、半夏各10g,乌药7g,黄连、干姜、炙甘草各5g组成)治疗;对照组20例,用维酶素片治疗,每次2片,每日3次。两组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黏膜EGFmRNA水平,对后者进行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EGF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EGFmRNA表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CAG胃黏膜EGFmRNA的表达,减缓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异常,缓解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可能是安胃汤防治CAG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陈国庆  金李君 《中医药学刊》2014,(10):2538-2540
目的:探讨羚角钩藤汤联合安定预防小儿高热惊厥(FC)复发的疗效,为提高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易发高热惊厥患儿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当患儿再次出现发热时,两组组接受常规退热药物和安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羚角钩藤汤加减方,比较两组的总疗效。结果:观察组发热次数为(12.43±5.64),惊厥次数为(1.12±0.46),复发例数为4例,癫痫次数为1例;对照组发热次数为(11.78±6.21),惊厥次数为(2.93±0.76),复发例数为8例,癫痫次数为3例。观察组惊厥次数、复发例数、癫痫次数都明显低于对照组(t=1.37,χ2=4.03,χ2=4.07,P〈0.05)。观察组发热次数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t=0.02,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羚角钩藤汤联合安定可有效降低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飞燕式腰背肌锻炼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的作用疗效。方法:45例(其47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后行飞燕式腰背肌锻炼,分别于术后3天、术后半年、术后1年进行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使用止痛药物评分、Cobb角评价。结果:所有病历完成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后3天的(3.05±0.89)分下降至术后半年的(2.63±0.71)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1.78±0.55)分,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后3天的(2.52±0.65)分改善到术后半年的(1.84±0.55)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1.54±O.50)分,使用止痛药物评分由术后3天的(1.71±0.77)分下降至术后半年的(1.24±0.43)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0.31±0.46)分,Cobb角由术后3天的(22.81±1.38),矫正到术后半年的(22.35±1.32),术后1年的随访时为(22.02±1.37),术后3天与术后半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O.05);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飞燕式腰背肌锻炼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具有减小后凸,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