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霞 《光明中医》2012,27(4):651-652
中风后郁证即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认知、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增加中风的病死率.中风后郁证是继发于中风之后,故其除具备郁证的一般特点之外,尚有其特殊之处.情志不遂是郁证的主要原因,中风后郁证是建立在中风患者痰、瘀、虚病机之上的,因而形成了中风后郁证以气滞、痰瘀、正虚为主要病机.虚实夹杂,互为因果,病程缠绵.因此在治疗中风后郁证之时,充分考虑到其“滞、痰、瘀、虚”的特点,以更好的指导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郑丽 《光明中医》2009,24(11):2186-2188
通过探讨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中风后常见证型,而本虚多以气血亏虚多见,标实则与痰、瘀、风、火相关,临床常以痰瘀、痰湿、痰火、风痰或夹杂多见。因此,从虚实辨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基本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3.
田卫卫 《四川中医》2009,27(6):31-32
探讨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形成是由于脏腑虚衰、痰浊、瘀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机为脏腑虚衰,痰瘀壅塞脑络,髓海失养,神机失用;旨在为中医防治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收集“八虚”和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古今文献,对“八虚”的源流、内涵、与五脏的联系、病发拘挛的病因病机和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因病机进行阐释对照,尝试从“八虚”理论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因病机和针刺选穴思路。通过刺激“八虚”处腧穴曲池、少海、肩髃、极泉、气冲、冲门、髀关、阳陵泉、委中、足三里,能够达到补其虚、疏其经、祛其邪的治疗目的,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正>《黄帝内经》中最早将中风后意识障碍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属于“中脏腑”范畴。主要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相关,在疾病早期常以治标为主,醒脑开窍、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等。针灸治疗中风疾病源远流长,如《灵枢·刺节真邪》:“大风在身宜用针”,认为用针可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从而促进人体的“阴阳平复”。全经针刺法是周国平教授在总结陈玉老中医、王哲天教授、严洁教授等名老中医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经验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一种专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针刺方法。但关于全经针刺法治疗中风意识障碍的治疗鲜有报道,为便于实际操作,本研究经简化针刺方法后应用于中风急性期昏迷患者,  相似文献   

6.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治疗中风的名方,现多将该方做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代表方,而在中风后遗症期应用。中风又称卒中,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类型,占70%~80%。作者在临床中认识到,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即中风急性期),对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明显的疗效,而不应等到中风后遗症期再应用。王清任认为中风是由于正气既虚、必停留而瘀所引起,据此创立了补阳还五汤。正气既虚,说明患者发病之时已有气虚,非病后到后遗症期正气才虚,所以王氏补阳还五汤原本就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的,在中风急性期只要有气虚血瘀的证候就可放心应用,不必拘泥于急性期、后遗症期,所谓"有是症便用是药"。  相似文献   

7.
靳国民  刘燕  李福红 《河南中医》2015,35(2):445-447
目的:观察情志护理配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风后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后气阴两虚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情志护理、耳穴压豆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便秘评分量表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情志护理配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风后气阴两虚型便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风又名卒中,中风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腑,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中风后便秘患者多因素体气虚不能推动大便而出,大便在大肠日久则干燥难解。如长期误入攻下,伤及脾胃则气更虚,气虚则水湿停滞郁而生热,湿热内生,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下不通,便秘更重。总之,中风后便秘的病因病机是以气虚为其根本。  相似文献   

9.
介绍周绍华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经验。认为"痰"邪在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根据本虚之不同,临床上分别采用养阴化痰、和胃化痰、益肾化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王净净教授从风、痰、瘀、虚论治中风的经验。王教授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痰、瘀、虚夹杂,相互作用为病,内风为致病关键,痰瘀贯穿疾病始终,久病气血必虚,治疗以祛风通络、化痰祛瘀、补虚固本为主,临床创立"中风方"治疗中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探讨郁证性肛病的病脉证治。郁证性肛病是指由情志因素导致的肛肠感觉异常,本质上是披着肛肠病外衣的郁证,具有一般郁证性病证因机证治的共性特点,诊断需要排除肛门直肠器质性病变。现代中医治疗方法大致包括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益气健脾及活血化痰数端,从方药药性来看从郁论治者居多。郁证性肛病常见于肛门直肠神经症或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以及精神障碍类疾病,现代医学也已证实精神心理因素与肛门直肠感觉异常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恶心呕吐不仅是脾胃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七情内伤所致之肝(胆)病、心病、Ⅱ类脾病(脾心病)以及病机属于痰饮、瘀血的郁证表现。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的呕恶即为郁证性呕恶,可见于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并有呕恶表现的一类疾病。郁证性呕恶存在单纯郁证和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单纯郁证病位在肝、胆、心、脾,与胃无涉;病郁同存即郁证与脾胃病同时存在。单纯郁证呕恶需要从郁论治,病郁同存呕恶可从郁论治结合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3.
中医妇产科有关围产期抑郁的论述散见于郁证性妊娠及产后的诸多病证。种种躯体不适凡由七情内伤所引起或诱发加重,或由精神衰弱及中恶所致,或伴有抑郁障碍类或精神行为障碍类表现,即属于郁证性妊娠病和郁证性产后病。其病机有气血痰瘀多端,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明了郁证妊娠产后病,不仅有助于确定从郁论治的策略和选方用药,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树立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相似文献   

14.
郝娜  杨洪涛 《天津中医药》2017,34(10):652-654
慢性肾脏病(CKD)缠绵难愈,长期治疗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躯体不适也会导致精神困扰,这些因素作为心理应激源,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后,出现各种心理-躯体症状。黄文政教授认为"肾阳虚"是其发病之本,在疾病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痰蒙、火扰、气郁及血瘀为标。黄教授治疗CKD相关焦虑抑郁,以温补肾阳,疏肝理气以治本,化瘀通络,豁痰开窍以治标,并且在治疗中强调豁痰、泻火、除烦、开窍、解郁、活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郁证发微(二十九)——郁证便秘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性便秘的病脉证治。便秘病位虽在大肠,却与五志伤及五脏功能密切相关,病因病机涉及以下数端:肝肠相通,肝郁则肠滞;忧愁思虑伤脾损肺,脾肺气结则大肠壅滞,脾肺气虚则无力推送;五志过极化火,灼津炼液,致使肠枯;劳心伤脾,生化乏源,精血亏虚,肠失濡润;七情生六郁,食滞痰阻血瘀,阻塞肠腑。治疗郁证性便秘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行气燥湿、宽中化滞,清心安神、益脾养血,以及化痰化瘀等,要在疏通气机、清理壅滞、增水行舟。现代医学中凡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急性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等慢性便秘以及躯体化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具有便秘表现者,大致在郁证性便秘的证治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16.
七情内伤引起的绝经前后诸证称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两大类,其中躯体症状又可分为月经紊乱类和非月经紊乱类。肝气郁结、心肝火旺、气血亏虚、痰瘀阻滞、阴虚风动、肝郁脾虚等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常见病机。当代中医已经逐渐意识到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存在,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补肾益天癸,而是越来越多开始运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抗抑郁、激素补充以及心理认知疗法有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学说提供了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观察疏肝解郁法联合健康教育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情志异常的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甘利欣、谷胱甘肽治疗,联合疏肝解郁中药及健康教育,对照组仅采用甘利欣、谷胱甘肽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分,按量表因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常模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采用疏肝解郁法联合健康教育治疗后,患者的上述因子评分得到明显改善,但抑郁因子分仍高于常模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明显的情志异常,疏肝解郁法联合健康教育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8.
探讨郁证性痞满的病脉证治。郁证性痞满主要是指由情志因素触发或加重的胃痞与腹胀;其病机是“无邪无滞无形”之气郁,也可以是气机郁滞继发引起的食滞、痰阻、瘀血及气血亏虚;其临床表现除脾胃病症状外,也可以伴其他广泛多样的症状;其形态既可以是单纯郁证,也可以是病郁同存;其治疗既可以从郁论治,也可以病郁同治。从郁论治的原则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消痞、运脾祛湿、化痰导滞等。鉴别痞满是否属于郁证,当参考实验室检查。郁证性痞满相当于由精神心理因素参与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吞气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等功能性胃肠病,以及部分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等精神障碍性疾病。郁证性痞满的诊治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张树泉教授认为肝郁气滞,血瘀痰阻,上扰清窍,拘挛作痛是偏头痛基本病机,以行气活血,化痰开郁,柔筋缓急,通络止痛为基本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自拟通窍蠲痛汤加减治疗偏头痛多能取得较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导师周岳君教授治疗不寐症的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导师认为不寐其病机以郁为主,且虚实夹杂,其病位首在心,其次肝胆,涉及脾肾。治疗宜疏肝解郁,补虚泻实,标本兼顾,并视病情与兼证之不同,辅以相应药物调之。强调疾病调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