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方法检索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研究文献,收集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使用RevMe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8篇文献,总计610例中风后便秘病例,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OR=2.10,95%CI(1.25,3.54),Z=2.78,P=0.005;治愈率:OR=2.37,95%CI(1.57,3.58),Z=4.1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有效,对照其他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纳入文献中RCT文献质量较低,还需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用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针刺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方法检索关于中药、针刺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研究文献,收集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使用Rev Me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总计627例中风后丘脑痛病例,结果显示中药、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OR=3.32,95%CI(2.25~4.90),Z=6.02,P0.000 01;针刺治疗有效率:OR=2.72,95%CI(1.29~5.73),Z=2.62,P=0.009;恶化率:OR=0.24,95%CI(0.08~0.69),Z=2.63,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针刺治疗中风后丘脑痛有效,对照其他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纳入文献中RCT文献质量较低,还需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用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0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Meta分析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同质性检验及合并效应量,并进一步对治疗后针刺组与药物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被纳入研究的17个RCT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χ~2=21.98,P=0.14,证明其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后OR=2.54,95%可信区间(CI)为(1.91,3.38),经Z检验,Z=6.41,P<0.00001,菱形位于竖线的右侧,提示针刺组和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针刺对HAMD影响的评价表明,针刺组与药物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优于其他常用药物,且具有安全性,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RCT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PSPBP)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质量。方法通过设计文献检索策略,运用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四大数据库,以手工翻检的方式作为辅助,筛选出符合标准的RCT文献,参照国际公认的Jadad量表,CONSORT声明,STRICTA标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48篇。Jadad量表得分显示:(1.08±0.46)分,48篇中仅有3篇(6.3%)评估为高质量文献,其余45篇(93.7%)列为低质量文献;CONSORT评价显示:文题提示为RCT只有1篇(2.1%)、所有文章均无依从性相关阐述、对样本量的估算、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实施、盲法报告甚少、统计学方法阐述较简单、缺少受试者流程图等;STRICTA条目评价发现:针刺治疗依据的报告只有4篇(8.3%)、对治疗场所、针灸师背景、选择对照合理解释48篇文献均是零报道。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PSPBP)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到研究结论的真实度和可靠度。为提高临床研究水平,针灸工作者应该贯彻循证医学方法学及其临床报告规范。  相似文献   

5.
收集万方、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发表的关于针刺治疗抑郁证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Jadad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按照2010版的CONSORT和STRICTA条目对所有研究的设计方案(研究对象、干预措施、效应评价等)进行对比与分析。有57篇文献纳入对比研究,其中46篇为RCT(国内核心期刊36篇,国内研究国外期刊发表6篇,国外研究4篇)。研究发现,国内发表的研究文献重视针灸辨证,针灸干预方式及生物学效应指标更丰富,国外发表的研究文献在RCT质量评分上占优,基线评估及效应评价体系方面更全面,并且更重视诊疗参数的量化设计。国内外针刺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循证研究评价,整体研究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今后的研究应参照统一标准设计与报道并重视临床试验注册,促进融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提升整体研究水平,这一过程可引入真实世界研究模式以激发针灸临床研究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循证推拿学的角度评价《按摩与导引》杂志刊载文章所反映出的推拿临床研究质量,并向国内推拿临床研究工作者介绍循证医学及其意义。方法:通过检索1990年~1999年和2000年~2009年两时期《按摩与导引》刊载的所有临床研究性的文章,并就其中标明采取了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CCT)的文章,按照RCT、CCT纳入标准,统计RCT及CCT文章的数量,比较两时期临床研究性文章的质量。结果:发现1990年~1999年RCT(40篇)仅占临床研究性文章(87篇)的45.97%,CCT(6篇)占6.89%;2000年~2009年RCT(227篇)占临床研究性文章(458篇)的49.56%,CCT(34篇)占7.42%。比较两时期临床研究性文章,RCT提高了3.59%,CCT提高了0.53%。结论:提示改进推拿临床研究的设计方法,对提高推拿临床研究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临床研究方法学的角度入手,总结近10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内容。按文献报道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并依据临床研究中使用的随机方法、对照治疗、盲法实施、疗效评价、随访记录及统计方法等,分析评价了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刺治疗本症方法简便,疗效确切,为了更好地证实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和为临床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可靠的高质量临床证据,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有必要采用设计严谨科学的临床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醒脑开窍"针法、"百会透曲鬓"、"焦三针"和"颞三针"等4种针刺方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探讨,分析纳入的以往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随机、对照、盲法设计的情况.方法:采用Access2003建立数据库,使用率或构成比的方法对纳入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随机、对照、盲法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采用随机分配方案的文献所占的比率,"醒脑开窍"针法为50%(5/10)、"百会透曲鬓"针刺方案为100%(符合录入要求的仅有2篇,尚待进一步研究)、"颞三针"针刺方案为50%(4/8)、"焦三针"针刺方案为40%(4/10);采用对照的文献所占的比率,"醒脑开窍"针法为60%(6/10)、"百会透曲鬓"针刺方案为100%(符合录入要求的仅有2篇,待进一步研究)、"颞三针"针刺方案占75%(6/8)、"焦三针"针刺方案占70%(7/10);4种针刺方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文献均未采用盲法.结论:今后4种针刺方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中,需重视采用随机、对照和盲法等设计方法,使临床研究的各组问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减少抽样误差,而且尽量克服来自研究者或受试者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偏倚.  相似文献   

9.
对2020年中成药治疗中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收集和分析,为临床决策及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基于中医药循证研究证据库系统(EVDS)旗下中成药临床证据数据库的收录,并补充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纳入2020年中成药治疗中风的RCTs,对研究的发表情况、样本量、干预/对照措施、疗程、结局指标、方法学质量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共纳入2020年中成药治疗中风的RCTs 68篇,其中样本量>100例的RCTs 29篇(42.60%);涉及中成药41种,其中口服中成药23种,注射剂18种;涉及干预/对照措施18种,其中中成药+西药vs西药应用最多(19篇,27.90%);91.18%的RCTs报告了疗程,50.00%的RCTs以8~14 d为干预疗程;评价指标应用庞杂,其中理化检测(49.36%)应用最多。根据方法学质量评价,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尤其是分配隐藏、盲法的实施存在不准确问题,注册、伦理等环节常见缺失。CONSORT声明中,9个条目均为完全报告,7个条目均为未报告,存在报告不规范问题。综上,2020年中成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实施存在的方法学问题突出,同类功能量表可选范围大,未有规范选择标准,影响研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需要进一步规范中成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设计、实施和质量控制,突出中成药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提高证据质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国际公认的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RT (Consolidated Standards for Reporting of Trials,CONSORT)声明和报告针刺临床试验中干预措施的国际标准STRICTA(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ontrolled Trials of Acupuncture,STRICTA)评价近10年国内外针刺治疗慢性颈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报告质量。计算机检索针刺治疗慢性颈痛的RCT,英文文献通过PubMed和EMbase,中文文献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最终纳入29篇中文文献和10篇英文文献。根据CONSORT条目,中文文献有28篇(96.6%)描述了基线资料,23篇(79.3%)描述了随机说明,0篇描述了分配隐藏,3篇(10.3%)提及盲法;英文文献有6篇(60.0%)描述了基线资料,8篇(80.0%)描述了随机说明,8篇(80.0%)描述了分配隐藏,7篇(70.0%)描述了盲法。根据STRICTA条目,中文文献有8篇(27.6%)描述了针具类型,18篇(62.1%)描述了针刺深度,24篇(82.8%)描述了针刺反应,0篇描述了治疗师资历;英文文献有5篇(50.0%)描述了针具类型,8篇(80.0%)描述了针刺深度,3篇(30.0%)描述了针刺反应,4篇(40.0%)描述了治疗师资历。中文文献在针刺细节的报告方面优于英文文献,英文文献在试验设计的报告方面略优于中文文献,而两者均有很多不足,需按照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进一步完善临床试验设计以提高临床证据的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申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申时针刺)和对照组(非申时针刺),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申时(下午3~5时)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非申时针刺治疗。观察两组CSS评分、BI指数评分及FMA评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CSS评分均下降(P0.01),BI指数评分、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申时和非申时针刺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3篇中文文献1395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均为低质量试验.纳入的5个试验Meta分析结果提示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RR=1.27,95% CI 1.06,1.51);3个试验Meta分析结果提示头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较药物治疗明显(WMD=-2.96,95%CI-4.00,-1.92);5个试验Meta分析结果提示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可能优于体针治疗(RR=1.10,95% CI 0.93,1.28).结论:从纳入的13个RCTs的Meta分析结果看,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疗效肯定.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上的缺陷,尤其是缺乏远期指标,使本研究结论的可靠程度较低,因此需更多高质量、内在真实性好的大规模、多中心的RCT试验证据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留有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100例住院患者据其住院号的单双随机分成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拮抗肌经络腧穴治疗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Ashworth评价量表(MAS)、Barthel指数评价量表(MBI)评价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在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醒脑安神通络针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给予醒脑安神通络针法治疗,药物组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93.55%,高于药物组的72.41%(P〈0.05);针刺组在改善患者HAMD、NIHSS评分方面显著优于药物组(P〈0.01)。结论醒脑安神通络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评价国内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检索CNKI、CBM、VIP和万方4个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相关期刊,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采用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85篇。大部分文献存在随机方法描述不清和无随机隐藏、盲法使用率低、无样本量计算、无意向治疗分析、针刺细节报道不充分、无针刺治疗医生的资历等问题。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普遍较低,影响报道的可靠性和同质可比性。为提高针灸临床随机试验可靠性和质量,应该将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引入针灸临床随机试验设计并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结合疗法治疗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组(51例)和针刺组(49例),针推组采用针刺推拿结合疗法,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以不安腿综合征的严重程度评定量表IRLS及生活质量评定量表RLSQOL、MOS睡眠量表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种疗法均能显著降低IRLS评分[(8.34±4.16)VS(11.25±4.35)],明显提高RLSQOL评分[(83.10±7.76)VS(68.26±7.82)],且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MOS-SS评分的变化则是睡眠障碍[(29.35±12.65)VS(40.27±12.43),P<0.001]、日间嗜睡[(24.74±11.65)VS(30.16±11.21),P<0.01]及睡眠指数Ⅱ[(27.36±12.67)VS(38.22±12.45),P<0.01]评分降低,睡眠数量[(6.36±1.32)VS(5.53±1.34),P<0.01]及睡眠充足[(53.72±13.25)VS(41.83±13.46),P<0.001]评分增加。结论:针刺推拿结合疗法、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疗效肯定,既能有效减轻或控制不安腿本身症状,又能明显改善与其相关联的睡眠障碍,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针刺推拿结合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法,尤其在改善患者睡眠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共30例,采用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取鱼际、尺泽、通里、大陵、曲泽、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太溪等穴,实施经筋刺法。针刺结束后,选取34个穴位,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来测定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分级法来评定;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值、积分值进行评定。结论: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有效地减轻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Strok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death and few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show benefits in ischemic stroke. In this study, 290 patients aged 40-75 years old with first onse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more than 24 hours but within 14 days) were treated with standard treatments, and the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treated with resuscitating acupuncture) and a control group (treated using sham-acupoints).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Barthel Index (BI), relapse and death up to six months. For the 290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one cas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died, and two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ed from the disease (p = 0.558). Six patients of the 144 cas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relapse, whereas 34 of 143 patients had relap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01). The mean values for BI at six months were 70.25 ± 20.37 and 57.43 ± 19.61 for the two groups, respectively (p < 0.01). Acupunctur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or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not at two weeks (7.03 ± 3.201 vs. 8.13 ± 3.634; p = 0.067), but at four weeks (4.15 ± 2.032 vs. 6.35 ± 3.131, p < 0.01). The Chinese Stroke Scale (CSS) at four weeks showed more improvemen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9.40 ± 4.51 vs. 13.09 ± 5.80, p < 0.001). 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SS-QOL) at six months was highe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166.63 ± 45.70)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43.60 ± 50.24; p < 0.01). The results of this clinical trial showed a clinically relevant decrease of relaps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resuscitating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by the end of six months, compared with needling at the sham-acupoints. The resuscitating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could also improve self-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evaluated with BI, NIHSS, CSS, Oxford Handicap Scale (OHS), and SS-QOL.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法治疗Weber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Weber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NHISS量表、Barthel指数、中国卒中量表、欧洲卒中量表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6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欧洲卒中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于改善Weber综合征患者的动眼神经及肢体功能在早期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复元醒脑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应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根据卒中指南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复元醒脑汤,疗程均为14d.治疗前、治疗7d后、14d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即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病类诊断评分均下降,BI均上升;根据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确定的病情程度在治疗7d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NIHSS评分、BI评定的生活能力治疗前后比较有所改善,两组7d后、14d后的疗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元醒脑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病情改善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