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6-2001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刘彬  谷容  王刚 《中国药业》2002,11(5):62-64
目的:对我国1996-2001年13种医药刊物中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用献计量学方法,对331例中药注射剂诱发ADRs报道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讨论诱发药物、症状表现以及造成ADRs的原因。结果:诱发ADRs的药物涉及34个品种,其中以双黄连注射液为最,占39.2%;ADRs表现中,皮肤及粘膜损害比例最大(39.0%),造成重度损害致死11例(3.3%)。结论:应加强有关中药注射剂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规范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实施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控制、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集到的17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ADR出现时间、ADR涉及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7例ADR涉及药品76种,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44.63%),其次是中药制剂(9.60%);给药途经以静脉滴注为主(58.1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6.27%);严重的ADR有3例。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微生物药物合理用药教育,慎用静脉注射剂,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7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s)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5月收集到的79例ADRs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s的药物共52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多。静脉给药是引起ADRs的主要给药途径,主要的ADRs类型为皮肤损害,严重ADRs有11例(占13.9%)。结论:应重视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日-2007年11月20日收集到的101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1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菌药物72例,占71.29%;中药注射剂8例,占7 .92%;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81例,占80.20%。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黄连、清开灵、穿琥宁3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近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有关3种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16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与药物成分及制剂杂质、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过敏性休克主要发生于用药30min之内,占总例数的82.74%;死亡9例,占总例数的5.52%。结论:临床应重视3种常用中药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192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收集的192例ADRs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 192例ADRs涉及的药物有86种,抗微生物药引起的居首位(55.73%);合并用药43.75%;给药途径以静脉为主(77.08%);临床表现以皮肤附件损害最常见(56.25%);严重的ADRs 9例,新的ADRs 1例。结论 加强医护人员对ADRs的认知程度,降低ADRs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7月20日—2010年12月30日收集到的180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0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生ADR多于青壮年患者;引起ADR的主要为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中草药注射剂及循环系统药物,分别占25.7%、25.7%、13.9%和10.0%;发生ADR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分别占82.2%和13.9%;ADR涉及的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分别占37.8%、23.9%、12.8%、10.6%及9.4%。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因素、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有关,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相似文献   

8.
胡建新  付晓  刘剑英 《药品评价》2006,3(6):425-42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收集并上报的1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 在109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涉及药品61种。抗菌药物、注射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55例(50.46%);南注射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89例(81.65%);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80例(73.39%);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者医生45例(41.28%);护士43例(39.45%);药师21例(19.27%)。结论 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文杰  李慧 《中国药业》2006,15(16):41-42
目的 了解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收集的经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很可能的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抗感染药物共涉及12类,引起ADR136例,其中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占28.68%,头孢菌素类占23.53%)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15.44%)、中药注射剂(8.82%)、大环内酯类(8.09%)。ADR类型以皮肤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过敏性休克、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574例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5年来收到的ADR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s共涉及药物10余类74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高;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多;临床表现以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其次为消化系统。结论:ADRs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人群,应加强合理用药的宣传及ADRs监测,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16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上半年收集到的169例ADR报告分别从临床具体表现、严重程度、患者年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以及涉及药物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97个药品品种的169例ADR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l04例,占总数的56.22%;严重ADR8例,死亡2例。ADR引起的皮肤及附件损伤较多,共80例,占总数的43.24%。结论:医院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院2011年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传 《安徽医药》2012,16(11):1713-1714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该院收集到的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43例(占65.15%),男性23例(占34.85%),且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有58例(约占87.87%)。引起不良反应的的药物中多为生脉注射液(13例),参麦注射液(13例),注射用双黄连(12例),痰热清注射液(6例)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的为全身性损害,有31例,约占38.75%,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有12例,约占15.00%。结论辩证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196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例ADR中,涉及抗生素130例占66.3%,中药注射剂43例占21.9%,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中药制剂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特点,提出预防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201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141例中药制剂的ADRs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60岁以上病人、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祛瘀剂等引起的ADRs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71例(50.35%)、131例(92.91%)和82例(82/175,46.86%).严重的ADRs共5例(3.55%),新的ADRs有12例(8.51%).ADRs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85/164,51.83%).结论:引发中药制剂ADRs的因素包括病人本身、药品本身及药物使用方法不当等.临床应加强ADRs的监控,及时发现并上报,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137例中药注射剂ADR的综合分析及安全用药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本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因素和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浙江省中医院2006~2007年收集的137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皮肤过敏、药物热最常见?皮肤过敏有60例占43.80%,药物热有28例占20.43%。涉及24个品种,其中双黄连、刺五加、痰热清3种注射刺诱发的不良反应为多,共49例占35.77%。结论中医院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刺,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预防、监测及警戒,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481例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4—2007年收载的中文医药期刊报道的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个案,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死亡病例21例,占4.4%;以静脉滴注为主,占89.8%;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有382例,占79.4%;涉及中药注射剂45种,其中以双黄连注射剂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例数为最多,有71例,占14.8%。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主要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结论用药前询问过敏史,严格掌握中药注射剂用药指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集的219例ADR报告,从患儿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药物剂型、ADR累及器官和系统及其临床表现、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9例ADR中,男142例(64.8%),女77例(35.2%),1~5岁患儿129例(58.9%);涉及药品29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137例,62.6%),其次为中药制剂(51例,23.3%);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213例,97.3%),药物剂型以注射剂为主(215例,98.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82例,83.1%);新的不良反应18例(8.2%)。结论:我院ADR的发生主要与患儿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因素有关,临床应进一步规范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暖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0%),死亡3例(2.9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76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四川省2002-2004年上报的76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进行系统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发生ADRs以喹诺酮类最多(占34.78%)。给药途径以注射给药最高(占76.64%)。结论:抗茼药物ADR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需进行ADRs监测,探讨抗菌药物发生ADRs的易感因素,达到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药源性剥脱性皮炎208例文献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郎奕  张娜 《天津药学》2005,17(4):53-55
目的:通过对药物致剥脱性皮炎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94~2004年有关药物致剥脱性皮炎的不良反应文献并结合手工查阅208例(197篇)病例,按照相关项目录入SPSS10.0软件对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药物品种、类别、给药途径等用药情况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8例病例报道中男性133例(63.9%);平均年龄41.1岁,由西药引发的190例(91.3%),中药(含制剂及饮片)引发的18例(8.7%);共涉及9大类药物90个品种,其中卡马西平最多18例;口服给药途径最多有149例(71.6%),其次是静脉40例(19.2%),肌注、皮下注射和外用分别为14例(6.7%)、1例(0.5%)和4例(1.9%)。结论:临床应加强对重点药物的监测,避免和减少药物致剥脱性皮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