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郑钦安“阳主阴从观”辨析晚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病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中医治疗思路。[方法] 基于郑氏独特的阴阳观及其阴阳辨证思想,联系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晚期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之成因进行剖析,并结合“火神派”用药特点,具体论述治则及方药选用,最后列举临床案例加以验证。[结果] 郑氏精简的“阴阳辨证”,化繁为简,勘破了晚期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分证论治诸家众说纷纭的困局。以“护火复燃”“补土伏火”为中心的治则,以“姜桂附”为核心的遣方用药,确实能够很好地贴合疾病发生发展的特点。所举验案辨治均以郑氏思想为指导,治以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方,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基于郑氏“阳主阴从观”辨治晚期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切实且效彰,打破了其临床治疗手段匮乏的窘境,对改善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多有启迪。  相似文献   

3.
<正> “阴阳交”语出《素问·评热病论篇》,指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主要分歧集中在“阴阳交”这个名称上。唐·王冰注释说:“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1984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宗王冰之说,谓“阴阳交”为“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中医学以“邪正斗争”、“阴阳盛衰”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以机体的“阴阳离  相似文献   

4.
凡血液不循常道 ,或上溢于口鼻诸窍 ,下出于二阴 ,渗出于肌表者 ,统称为血证。血证是指非创伤性原因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病证。血系水谷精微变化而成 ,其生化于脾 ,藏于肝 ,统于心 ,运行于经脉之中 ,循环不息 ,营养全身之皮肉筋骨、四肢百骸、脏腑。如果阴阳有所偏胜 ,劳力所伤 ,则经脉中的血液溢于外 ,阳络脉伤则血外溢 ,阴络脉伤则血内溢。血证的范围很广 ,包括许多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出血 ,危重病证中常见衄血、咳血、便血、尿血等亦属本证的范畴。1 临床表现  ①外感六淫 ,感受六淫之邪 ,使脉络受伤而引起出血。风、热、燥等外邪犯肺 ,…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一书原文文义古奥,加之脱简缺文,因此存在许多疑点。虽然近年来渐渐引起学者的重视,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与阐述,尤以血证诸方为甚。此类方虽仅18首,然有争议者达11首,且一方存数处争议,势必影响临床中掌握运用。感于此,兹不揣浅陋,就血证诸方疑点陈以管见,现概述如下:病因释疑1黄芪桂枝五物场主治血痹。此方原文中“阴阳惧微”一句,众说不一。吴谦作脉之浮沉俱微解,沈明宗作阴阳荣卫俱微解,尤在泾说:“阴阳俱微,该人迎、跌阳、太溪而言”。笔者认为此句宜互参理解,应为营卫气血不足之意。这与现代临床中认为…  相似文献   

6.
“蓄血证”治验(321000)浙江省金华卫校门诊部郑海文“蓄血证”之证治源于《伤寒论:太阳篇》,原文并无“蓄血”二字,乃后世医家根据其病机特点而命名,其发病机理为太阳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互结于下焦而成。其证有轻重缓急之分,轻者少腹结,其人如狂,小便自...  相似文献   

7.
试论邪     
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内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所谓“天人合一”人只有适应天地阴阳之变化 ,调节自身阴阳之盈缺 ,才能使五脏充盛 ,气血调和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而病者 ,正邪之盛虚 ,正盛则邪退 ,邪盛则正虚。邪者 ,何也 ?1 邪之概念《难经》始曰一切病人之气为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言邪 :有大邪、小邪、清邪、浊邪、谷饪之邪诸称。可见 ,邪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和人体内部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素。一切致病因素皆归于邪的范畴 ,诸如六淫、疫气、…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恢复期患者心悸高发且普遍伴有气虚症状。分析其病机,首先,因疫疠之毒暴伤人体,正气急性亏虚,三焦元气受损致营气、卫气、宗气化生不及,心、肺气阴耗伤,瘀血内停,胸中大气下陷,气机滞碍,心失所养,瘀阻心络。其次,过汗伤正、阴阳失调也会导致心悸。再次,气虚湿阻、余邪未尽也是引发心悸的病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恢复期引发的心悸须针对病机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治以益气养阴、补气升提、活血化瘀,余邪未尽者辅以透邪祛湿。  相似文献   

9.
泻下通腑法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为原则。该法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邪、攻逐痰饮、通泻腑气、畅其经隧的作用。故而在临床中可治疗诸多急性疼痛病症。如能施之得法,常可使病痛得以迅速缓解。  相似文献   

10.
“狐惑”病名出自《金匮要略》中“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病因多为感染湿热虫毒,以咽喉及前后二阴的腐蚀证和目赤为临床特征;伴有发热、形如伤寒。面垢等症状者亦不少见。中医研究认为:本病病因复杂,为阴阳合邪。有源于久居潮湿之地,湿毒侵袭;有因于忧思郁虑而酿湿化热;有饮食不节致脾胃积热、升降失调:诸因均可诱发本病。湿、热、火、每六淫之邪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缠绵难解,蕴久化热。热为阳邪,灼伤津液,毒热蕴结,蒸腐气血,上攻口眼、下注二阴而成溃疡疼痛;外犯肌肤人络为斑,内侵脏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