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EBV)在宫颈组织的感染及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LSAB)检测50例宫颈癌与20例正常宫颈组织HPV、EBV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HPV和EBV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00%和52.00%,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2.
EB病毒感染与hMLH1蛋白表达在子宫颈癌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宫颈癌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情况及错配修复基因hMLH1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临床资料较完整的72例子宫颈鳞癌和31例慢性宫颈炎组织EBV潜伏期膜蛋白(LMP1)与hMLH1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在宫颈炎及宫颈癌组EBV(LMP1)的表达率分别为90·3%(28/31)和69·4%(50/72),差异显著(P<0·05);hMLH1的表达率分别为61·3%(19/31)和58·3%(42/72),无显著差异(P>0·05);EBV感染组和非EBV感染组hMLH1的表达率分别为67·5%(54/80)和43·5%(10/23);差异显著(P<0·05);EBV(LMP1)和hMLH1的表达率与宫颈癌的分级、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与是否绝经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宫颈炎和宫颈癌EBV感染率均较高,宫颈炎患者宫颈上皮EBV感染可能为致宫颈癌的高危因素,有待于进一步证实。EBV感染时hMLH表达率增高,提示EBV感染引起的宫颈细胞基因突变增多可能为EBV的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B病毒(EBV)荧光定量分析,在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群体和来自肝损害患者标本的的临床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检测EB病毒标本102例,病毒拷贝量在103/mL以上32例,阳性率为31.3%。其中儿科患者91例,病毒拷贝量在103/mL以上26例,阳性率为28.5%,所测阳性病例中2例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消化科10份标本,病毒拷贝量在103/mL以上6例,阳性率为60%,其中3例为肝损害。结果 32例阳性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复查,27例拷贝量在103/mL以下,其余5例拷贝量亦有明显下降。结论对标本中病毒进行定量检测,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可真实反映出患者体内病原体拷贝数的高低和复制情况,有助于判断疾病预后,选择治疗方案及监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血浆EBV DNA含量对评估初诊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放疗敏感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技术分析230例(早期176例,中晚期54例)初诊NPC患者放疗前及放疗后1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患者血浆EBV DNA拷贝量,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对放疗的敏感性.结果:放疗前早期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43.8%(77/176)<4000 copies/mL,16.5% (29/176)<500 copies/mL.早期患者血浆EBV DNA中位浓度只有4324 (17403-276) copies/mL,拷贝量随复诊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治疗后12个月早期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57.4% (101/176)<4000 copies/mL,35.2% (62/176)< 500 copies/mL,15.9%(28/176)的早期患者影像学和鼻咽镜检查发现肿瘤体积消失;中晚期患者血浆EBV DNA中位浓度高达28035 (42403-6752) copies/mL,治疗后12个月虽然也降低,但是33.3% (18/54)中晚期患者出现复发,9个中晚期患者(16.7%,9/54)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放疗1年后明显降低,能够有效反应NPC患者放疗敏感性.中晚期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减少缓慢,且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NPC患者放疗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TDLBCL)内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EBV编码微小RNA(EBV encoded miRNA,EBERs)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EBV潜伏膜蛋白1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PCR检测EBV在PTDLBCL (n=81)和原发性非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non 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NTDLBCL) (n=42)、鼻腔NK/T细胞淋巴瘤(n=10)及慢性扁桃体炎(n=20)中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差异。结果 ISH结果显示,PTDLBCL中EBV的阳性率高于PNTDLBCL (t=5.603,P=0.018)。检测PTDLBCL中EBV,PCR阳性率显著高于ISH (t=11.139,P=0.001)。EBV阳性PTDLBCL者预后优于阴性者 (t=5.683,P=0.017);与患者年龄、部位及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BV在PTDLBCL中高表达,其存在与患者预后正相关。检测PTDLBCL的EBV,LMP1 PCR的敏感度高于EBERs ISH,而EBERs ISH的特异度高于LMP1 PCR。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EB病毒(EBV)、人乳头瘤病毒(HPV)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两种病毒共同感染时是否有协同效应。采用鼻咽癌和鼻粘膜慢性炎石蜡包埋组织各30例,作EBV和HPV的PCR检测,HPV通用型阳性的再行HPV16、HPV18的分型测定。结果EBV的感染恶性组显著高于良性组(P<0.01);HPV的感染恶性组显著高于良性组(P<0.01);HPV16、HPV18型的感染恶性组显著高于良性组(P<0.01),并以HPV16型为主。EBV或HPV单独感染与两者的合并感染.致癌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最先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组织培养中发现的一种病毒,在分类学上将EBV归人疱疹病毒γ亚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DNA病毒。全球广泛分布,据估计全球约有90%以上人群感染过EBV。已证明EB病毒能引起人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Burkitt’S淋巴瘤(BL)、鼻咽癌(NPC)、移植后淋巴瘤、何杰金氏病(HD)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检测38例血液肿瘤性疾病患儿骨髓细胞EBV-DNA,结果:38例患儿骨髓EBV-DNA阳性检出率71%(27/38),5例恶性淋巴瘤患儿均为阳性,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紊乱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阳性率较高,其余病例均为阴性,对照组10例非血液病发热患儿仅1例阳性,结论:EBV感染与血液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EBF感染可促使表恶化或转为难治性,同时对伴有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除考虑肿瘤性发热外,亦应警惕因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EBV易感因素,尽早动态作EBV-DNA检测,及时合理治疗,由于病人免疫力低下,对EBV病毒的免疫应答功能降低,抗体反应法作EBV常造成假阴性结果。本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敏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EB病毒(EBV)水平对鼻咽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定量检测100例鼻咽癌患者血浆中EBV DNA的水平,比较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各分期EBV DNA阳性检出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EBV DNA、EBV VCA Ig A和EBV EA Ig A的变化情况。结果晚期鼻咽癌EBV DNA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鼻咽癌早期(P0.05);化疗前后E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 VCA Ig A及EBV EA Ig A化疗前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 DNA水平与鼻咽癌TNM分期呈正相关关系,可应用于鼻咽癌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EB病毒膜蛋白家兔免疫血清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制备高效价EB病毒膜蛋白抗体,并对其效价及其与EBV结合的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将B95-8细胞培养至3×10^5/mL时,超声破碎,纯化获得EB病毒膜蛋白抗原;EB病毒膜蛋白抗原经弗氏佐剂乳化,在家兔背部皮下多点免疫注射,间隔2周免疫,共3次,并分别于免疫前和每次免疫后1周取兔血清,检测兔免疫血清抗体IgG;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制备的血清抗体与EBV结合的特异性,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兔血清抗体水平及各周抗体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所有家兔在全程免疫后都产生了高效价膜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最高滴度达1:6400。结论:用B95-8细胞制备的EB病毒膜蛋白抗原免疫家兔,可成功制备高效价的特异性血清抗体,为EB病毒膜蛋白抗原的免疫学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抑癌基因P16异常甲基化在子宫颈癌中的阳性率,探讨抑癌基因P16异常甲基化在子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离提取71例慢性宫颈炎患者。76例CIN患者,36例宫颈癌患者标本中的DNA,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在7例宫颈癌患者标本检测到了P16异常甲基化,阳性率为19.4%;在4例CIN癌患者标本中检测到了P16异常甲基化,阳性率为5.3%;健康时照者标本中P16基因无异常甲基化。结论:抑癌基因P16异常甲基化随宫颈瘤样病变的加重而阳性率增高,P16异常甲基化是宫颈发生的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LKB1基因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鳞癌组织62例、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51例及宫颈炎症组织20例中LKB1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肿瘤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KB1在宫颈炎症组100%(20/20)阳性表达,宫颈不典型增生组中CINⅠ、Ⅱ及Ⅲ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5%(6/11)、50.0%(7/14)和42.31%(11/26),宫颈鳞癌组中25.8%(16/62)阳性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279,P<0.05)。结论宫颈鳞癌中LKB1基因的缺失使其阳性表达率降低。考虑为LKB1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LKB1缺失使宫颈鳞癌发生。它的检测可为宫颈鳞癌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在诊断小儿多种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20例小儿多种EBV感染相关性疾病EBV-IgM抗体与EBV-DNA。结果:EBV-IgM检测阳性率和EBV-DNA检测阳性率在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气管炎及肺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病毒性心肌炎等EBV相关性疾病患儿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在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DN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EBV-IgM检测阳性率(P<0.01),而在支气管炎及肺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两种检测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BVIgM和EBV-DNA检测对小儿多种E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EBV-DNA检测在某些E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上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EB病毒(EBV)感染的临床表现,提高对EB病毒(EBV)感染的认识和了解。方法:对108例EB病毒(EBV)感染患儿的症状、病程经过和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EBV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发热、扁桃体发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居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2.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例(12.04%),肺炎9例(8.33%),心肌炎7例(6.48%),肾炎5例(4.63%),腹泻4例(3.70%),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0.9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0.93%)。结论:EBV病毒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因此,EBV病毒感染应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合起来,从而降低EB感染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EB病毒GST—Rta150融合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性.方法取经GST-Rta150融合蛋白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常规融合,依次进行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及亚克隆,接种杂交瘤细胞至小鼠腹腔,收集腹水并纯化。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以琼脂双向扩散法鉴定抗体类及亚类.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的效价,Western-blot检测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获得一株稳定分泌抗GST-Rta150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A9,细胞培养上清效价为10^-3,腹水效价为10^-5,纯化的抗体效价为10^-6.经鉴定GST-Rta150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的亚类为IgGl。Western-blot结果显示此单克隆抗体能特异结合GST-Rta150融合蛋白.将杂交瘤细胞株在液氮中冻存3个月后复苏,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效价不变。结论通过上述方法制备出来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稳定性好,为研究EB病毒立即早期基因产物Rta蛋白以及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20,(3)
目的:分析EB病毒(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EB病毒抗体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接收的55例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纳入研究组,将同期55例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衣壳抗体IgM(VCA-IgM)、衣壳抗体IgG(VCA-IgG)和衣壳抗体IgA(VCA-IgA),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在VCA-IgM、VCA-IgG和VCA-IgA抗体阳性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3.64%、7.27%和3.64%,研究组分别是85.45%、90.91%和14.55%,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病毒抗体检测在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可以将患儿患病程度及发展状况清楚地反映出来,以便更好地诊治疾病,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此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HPV-18)和EB病毒(EBV)基因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标本及135例子宫颈癌标本用PCR扩增法,检测HPV和EBVDNA的含量。结果 HPV在子宫颈癌中的总阳性率(63.7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HPV-16在子宫颈鳞癌中的阳性率(64.00%)明显高于腺癌(5.71%);而HPV-18在子宫颈腺癌中的阳性率(37.14%)高于鳞癌(7.00%)。不同临床分期之间的HPV-16和HPV-18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HPV的阳性率在子宫颈癌的各个病理分级之间也无明显差异。EBV及与HPV-16和HPV-18的混合感染在正常宫颈上皮和子宫颈癌上皮的感染阳性率无明显差别,且与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在子宫颈癌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PV-16感染与子宫颈鳞癌的关系密切,而HPV-18感染与子宫颈腺癌的关系密切,但与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EBV感染及其与HPV的混合感染在子宫颈癌和子宫颈正常上皮中无明显差别,且与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