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虎四大症,一般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而言.在中医<方剂学>和<温病学>教材中,都提出了白虎汤应用的指征是"四大症".全国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第6版)在白虎汤方解中指出:"本方适应症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使用中遇有脉数有力、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同是第6版教材,<温病学>则在风温病热炽阳明证中指出:"壮热、汗大出、渴饮、脉大,为阳明热炽的四大主症",治疗用方为白虎汤.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第10卷第8期发表了"树皮年轮"质疑一文后,一直盼望着赵中振先生能够及时回应来反驳我们的观点.但赵先生除了在该杂志第10卷第12期刊登了<对"树皮年轮质疑"文的几点意见>(下称"几点意见")后,再无下文,很令人失望.因为除了空洞地指责我们的文章"不负责任的与事实不符合"、"断章取义"、列出4篇外文文章,还提到他参编1本年轮方法学论文集引用了他的文章外,我们的观点一个也没有反驳.现在我们提出几个问题,请赵先生予以正面回答,以体现赵先生学风严谨.  相似文献   

3.
<脉经>系西晋太医令王熙(字叔和),于公元220~230年间撰著的有关脉学专著,共10卷.现在流传于世的<脉经>,是经过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正后的传本,在对<脉经>进行修订时,除在编次体例上进行了调整之外,又将王叔和收集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删削,如卷九第三、五、九篇均可见到"方见伤寒中"或"在伤寒中"之语.尽管这样,<脉经>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属<伤寒杂病论>未散佚的条文,因此,<脉经>是相关<伤寒杂病论>最早的传本之一.  相似文献   

4.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第五、六条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对这两句条文,前代医家早有异议.清代医家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曾明确指出:此处"火"字应改为"心","心"字应改为"火".笔者愚见,高氏之说甚为恰当.但传世至今,一直以误传误,不予纠正,实在有误后世.这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振兴中医的科学态度和宗旨是相违背的.愚今冒昧提出井底之见,以求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5.
近读<中医教育>(2003年第3期)登载的东直门医院沈春医师撰写的"<中医妇科学>的南北之争"一文颇有些想法,愿与讨论一二.  相似文献   

6.
<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该句的解释历来分歧较大,我们从古字古音的角度对它加以解释,就教于治<内经>的方家.  相似文献   

7.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者,叩之不发"这句话对针刺临床补泻操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通过对箭与弓弦之间"不可挂以发""叩之不发"关系的描述,形象解说了针与经脉之问的关系.而历代医家都从<灵枢·小针解>的论述来理解此句,对原文没给予深入剖析,使后学者未能真正理解原文的用意.  相似文献   

8.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在三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同仁堂"有过晴空万里的辉煌,亦有过风雨飘摇的落寞.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但一则"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横穿三个世纪,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钟情于历史赋予"同仁堂"的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像一个神奇古老又充满强韧生命力的传说,在<风雨同仁堂>和<大宅门>等影视作品的演绎后更显丰富生动,在那条古香古色的老街上,融会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9.
李珍 《中医药文化》2008,3(3):27-30
明末清初,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钱塘医派,在杭州吴山以侣山堂为基地,讲学论道,著书立说,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医治疑难病的医家,且所撰的<侣山堂类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等多种论著,在中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钱塘医派"气化学说"的学术精华和"遇难不默,注意创新"的治学态度,对今日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硯  马堃  范晓迪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8):1103-1105
制订中医经行乳房胀痛诊疗指南.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在第1轮专家问卷的基础上,编制第2轮专家问卷,向全国40位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妇产科专家发送问卷调查,对收回的35份有效答卷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且分布在16个省、及直辖市的专家积极性与专业水平均较高,分布地区广,具有代表性.经第2轮专家问卷调查,<经行乳房胀痛中医诊疗指南>框架涉及的条目基本得到专家的认可.在两轮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中医"经行乳房胀痛中医诊疗指南"初稿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1.
查现代医学的"拮抗"一词,国内权威性辞书中只有<辞海>有载,其他均不收释.考其原因,敝以为"拮抗"可能是"颉颃(xiéháng)"的误读. "颉颃",出自<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毛传:"飞而上日颉,飞而下曰颃".晋·潘岳<杨仲武诔>:"归鸟颉颃,行云徘徊."后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之义.如<晋书·文苑传序>:"潘夏联辉,颉颃名辈."又如明·俞弁<读医说·自序>:"弁虽不敏,癖于论医,或闻师友讲谈之余,或披阅诸师百家之文,凡有会于心者,辄手抄以备忘,积之成裘,蠫为十卷.名日<读医论>.非敢与古人颉颃,将来好事者共之."  相似文献   

12.
半表半里,与表、里一样,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病位概念,是分析归纳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方法.但张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只有在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以致有人至今认为不存在"半表半里"为病位概念,认为只不过是<伤寒论>中独有的一个病证名,表现症状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笔者立足于现存文献、<伤寒论>原文和临床实践三方面去探讨,认为半表半里作为一个病位概念,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一个重要纲领,是仲景在<伤寒论>所提出,有实在内容,是疾病规律的反应,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很好地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1喎 "口歪"之义 <说文解字>用"咼"表示.<说文>:"咼 口戾不正也."但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未能找到书证."咼"字又是"和"的古字.<正字通·口部>:"咼 <转注古音·歌韵>有‘咼' <淮南子>‘咼氏璧' 即卞和之和."<淮南子·说山>:"咼氏之璧 夏后之璜 揖让而进之以合欢."高诱注:"咼 古和字."为了区分"咼"字的两个义项 <内经>首创"喁"字 在口歪的义项上 与"咼"构成古今字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钟凤娇 《国医论坛》2006,21(1):14-15
"经水出诸肾"是<傅青主女科>中的一句名言,是傅氏长期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的结晶,体现了他调经的基本观点--重肾补肾.这一观点给予后世很大的启发,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脉经>与<伤寒论>"可"与"不可"条文的对勘比较,明显窥见王叔和从中抄录的痕迹,同时亦反映出叔和整理编次仲景遗著在前,撰写<脉经>在后.叔和在撰写<脉经>时根据当时的治疗习惯,把散在于仲景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条文中关于"可"与"不可"的条文加以"重集",即按"可"与"不可"类别进行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句势、文义、前人的校释与新见文献资料,对<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句进行新校另释,认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本当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皆(为心)之".  相似文献   

17.
释"得气"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浅析《伤寒论》中之"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可看到中医学对"和"的含义和运用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就可见其端倪,在<伤寒论>中得到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历代医家亦有众多论述,然对"和"字的全面理解,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和"字的含义,不尽清楚、统一.本文试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冯禾昌  叶明柱 《中国针灸》2003,23(2):126-127
读曹大明、路玫两位老师撰写的"担截'法新解"(见<中国针灸>2002年第4期272页)一文很有感触,由于笔者曾发表过拙文"破译担截法"(见<中国针灸>1995年第4期44页),因此对"担截"法的"新解"要再谈些管见.  相似文献   

20.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内容.<藏象体用关系研究>[1]中曾提出了藏象是一对体用关系,本文是在<藏象体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关于"象"与"藏"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