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03—2017-03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态、管腔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22例IMT增厚,IMT平均厚度(1.06±0.86)mm,2组IMT增厚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中34例斑块形成,其中不稳定斑块19例,研究组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斑块发生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中18例出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而对照组只有7例出现管腔中重度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显著增厚、存在不稳定斑块及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更易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对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和76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和颈动脉内径。同时进行血脂水平测定。结果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3.41%),对照组检出率(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脂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随机选取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高血压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86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空腹时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值蛋白等指标。观察2组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体重指数、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等指标相比基本相同( P>0.05)。对照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斑块19个,占47.5%;观察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斑块54个,占62.8%,2组斑块数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超声检查发现,2组患者的软斑、硬斑、混合斑、规则斑、不规则斑、IM T、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斑块增多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临床治疗除抗脑卒中外,还要重视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择2012-08—2014-08本院诊治的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内63例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检查,观察并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hs-CRP水平及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研究组患者斑块不同分布的hs-CRP水平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另外研究组患者中斑块不稳定组hs-CRP水平检测值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斑块稳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临床科学检测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对急性脑梗死诊治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2013-02—2015-02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取同期30例血压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技术监测高血压及对照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大小及回声强度,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软斑28例(60.87%),硬斑8例(17.3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侧、右侧IMT,斑块大小及回声强度分别为(1.15±0.12)mm、(1.17±0.11)mm、(19.25±2.36)mm2、(4.27±1.06)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是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时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控制脑梗死发生率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胆红素、尿酸的关系. 方法 对351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颈动脉斑块组(n=218)和对照组(n=133).检测两组患者血浆胆红素、尿酸,同时调查血糖、血脂、吸烟、酗酒、高血压等其他危险因素并比较分析. 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血浆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浆胆红素、尿酸均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血浆胆红素、尿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98例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102例非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运用双功能超声显像仪对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并记录管径、数量、斑块形态、血流参数等指标。对2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1.6%,对照组为45.8%,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以硬斑为主,实验组以扁平斑和硬斑为主,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软斑及溃疡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内梗死灶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侧向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和100例同期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6%和1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无斑块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患者中有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型患者(P<0.05),中型患者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5);轻型患者中无斑块和有硬斑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型和重型患者( P<0.05);有软斑和混合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有硬斑患者(P<0.05),有硬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有硬斑和无斑块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有软斑和混合斑的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与老年脑梗死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与患者的病情具有相关性,有软斑和混合斑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和生活能力缺失症状更加严重、预后情况更差,有硬班和无斑块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较轻,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球病合并脑梗死(DC1)患者颈动脉、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方法 对58例DC1患者(DC1组)及36例非糖尿病不合并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并作血糖、血脂和Fg含量测定。结果 DC1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79.3%)、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1MT)和CCA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斑块发生部化以CCA分叉处及颈内动脉(ICA)入口和起始处最多(86.0%);以软斑为主(62.5%)。脑梗死部位与出现斑块的颈动脉存在同侧相关性(P〈0.01)。DC1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Fg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 DC1患者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血糖、Fg水平异常,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血糖等异常进行早期干预,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08—2014-08于我科检查的11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另选取118例同时期、同年龄段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2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发生率、IMT(颈动脉后壁的内中膜厚度)、SPV(收缩期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RI(阻力指数)。结果研究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斑块发生率、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SPV、EDV、R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及时了解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的发生情况,而且可以对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血流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结合患者临床情况,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并研究分析二者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检测后发现,研究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内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者和无斑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者和无斑块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等具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斑块性质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可作为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主要观察指标,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 ,1次/d ,阿托伐他汀,1次/d ,20 mg。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对比2组血脂水平、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及血小板最大凝聚率。结果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厚度、斑块面积、血小板最大集聚率在治疗后第168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68天血小板最大集聚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监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3-12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60例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实施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结果研究组微栓子阳性率40.0%,对照组为38.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 P>0.05);微栓子阳性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59.6%(28/47),微栓子阴性患者39.7%(29/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栓子阳性患者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6.4%(27/28),微栓子阴性患者为51.7%(15/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栓子监测对指导和预防颈动脉硬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评价老年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与血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自2010-03-2012-04收治的420例老年脑梗死住院病人作为观察组,另将我院同期住院的420例非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脂指标;同时按超声检查结果,将420例脑梗死病人根据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情况分成有斑块组(306例)与无斑块组(114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各血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6·9%(323例),对照组检出率为18·1%(76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2,P<0·01)。观察组血清中TG、TC、apoB、LDL-C及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7·451,9·043,7·054,6·953,7·439,P<0·01或<0·05),而血清中HDL-C及apo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1,8·042,P<0·05)。观察组中颈动脉有斑块组血清中TG、LDL-C、Lpa以及apoB含量明显高于无斑块组,血清中LDL-C及LPa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LDL-C与LPα水平升高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指标,超声联合血脂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梗死的发生与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06—12门诊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76例,动脉粥样硬化未出现斑块者24例;另选取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2组TC、TG、LDL-C、HDL-C及Lp(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211、21.5728、10.3020、8.4853、17.8318,P0.05);研究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与无斑块者在TC、TG、LDL-C、HDL-C及Lp(a)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74、6.1549、4.7956、2.6626、37.8886,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关系密切,而血脂相关指标的升高是导致脑梗死和动脉硬化斑块的重要因素。临床应选择有效检测手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血糖(BG)、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91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脂、BG、Fbg 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软斑百分比明显增高(均P<0.05).(2)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BG及F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 P<0.05~0.01);脑梗死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均 P<0.05~0.01).(3)脑梗死组IMT与TC、LDL、BG、Fbg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0.34、0.30、0.36,P<0.05~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软斑发生率高.BG、TC、LDL及Fbg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11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1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脑梗死有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无斑块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高于对照有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斑块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0,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诊断98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和同时期的82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大小、性质、好发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vs72.9%,P0.05),但面积大于20mm2斑块的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8%vs9.8%,P0.01);2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vs62.7%,P0.05);3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χ2=6.9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高风险、老年人的脑卒中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MS)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对30例脑梗死合并MS、37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和21例单纯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及其性质.结果 脑梗死合并MS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斑块总数和不稳定斑块数均明显高于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脑梗死组(P<0.05~0.01),稳定性斑块数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亦明显大于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脑梗死组(P<0.05 ~0.01).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与单纯脑梗死组以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病变程度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其影响甚至大于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