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3个月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选择入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平均年龄46~70岁.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在发病3~10 d内晨服氟西汀20 mg,1次/d,持续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3个月后使用FuglMeyer 量表(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功能.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FuglMeyer motor scale (FMMS)及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及早的给予氟西汀,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氟西汀可能参与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发病72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是在住院48h内常规二级预防的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治疗,时间3m.截取住院48h内,即氟西汀治疗前、脑梗死后1w、1m、3m4个时间点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及MoCA量表检测及一般情况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卒中后3m,治疗组无论是NIHSS评分还是Mo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0.001),病后1w、1m NIHSS评分及MoCA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入院48h内与卒中后3m比较MaCO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3m的氟西汀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氟西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组和安慰剂组,两组患者均同时接受物理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BDNF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ties of daily living,ADL)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m后,氟西汀组BDNF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安慰剂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BI及FMA两项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氟西汀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给氟西汀和物理治疗后可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提高BDNF的浓度,促进神经元再生和对抗神经元损伤后凋亡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氟西汀对脑卒中后伴抑郁症患者总体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文重点探讨氟西汀(优克)对脑卒中后伴抑郁症患者总体康复的影响.方法 在120例脑卒中后2周的病人中有抑郁症57例.随机分为氟西汀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在氟西汀治疗前治疗30d和60d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中风康复改良斯堪的纳维亚量表(SSS)评分[1].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症出现率47.5%.对照组病人评分明显高于无抑郁症状组;氟西汀治疗组病人评分明显下降.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出现率很高,氟西汀能有效改善状况,加快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5.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氟西汀开放治疗30例PSD,疗程6周。以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副反应量表(TESS)为评定工具。结果:氟西汀治疗1周即起效。6周治疗结束时有效率93.3%,显效率80.0%。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西汀治疗PS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全部通过临床CT或MRI证实,治疗组40例,Zung抑郁自评量表≥40分,或者GDS老年抑郁量表5~10分;对照组40例是有部分抑郁症状但尚未达到抑郁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组患者均给予相似的脑血管病常规治疗,针对治疗组增加氟西汀(百忧解胶囊),每天晨服1粒(20mg),连服8周。结果治疗组患者的Zung量表和GDS量表评分,在服用氟西汀治疗后4周和8周抑郁症状均不同程度好转,第8周与第4周相比好转更加明显。分析表明优势半球卒中和多发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更为突出,治疗后疗效也更加明显;ADL评分发现治疗组总体疗效好于对照组,第8周好于第4周,亚组分析仅提示优势半球脑卒中治疗组的ADL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氟西汀能够调节5-羟色胺浓度,改善抑郁症状,促进ADL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氟西汀及认知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氟西汀及认知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方法 :对 3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以氟西汀治疗 ,其中部分病例合并认知治疗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两组均有效 ,合并认知治疗组起效早 ,疗效好。 结论 :氟西汀合并认知治疗对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4月~2020年6月就诊的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治疗以及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氟西汀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Banhel指数(BI)以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结果 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两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BI评分升高,NIHSS评分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抑郁能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且同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认知能力以及活动能力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长春西汀联合氟西汀治疗组(观察组)与氟西汀治疗组(对照组),每组60例,疗程4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单胺类递质的水平。结果治疗2、4周末,观察组和对照组经HAMD及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NE、DA、5-H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清NE、DA、5-HT含量均有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用药安全性上,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长春西汀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氟西汀肠溶片对抑郁症缓解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活性药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按1:1将232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氟西汀肠溶片组(116例)或氟西汀片组(116例)。氟西汀肠溶片组药物剂量为90mg/周,氟西汀片组20mg/d,观察疗程均为12周。疗效评价工具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结果治疗第12周末,氟西汀肠溶片组与氟西汀片组的疗效相当。氟西汀肠溶片组(115例)和氟西汀片组(116例)的复燃率均为0.9%;稳定率分别为90.4%和89.7%;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9%和20.7%,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8.7%和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口干、恶心、焦虑及嗜睡。结论氟西汀肠溶片对抑郁症缓解期患者有效,其疗效及安全性与氟西汀片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氟西汀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6例患者给予奥扎雷纳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57例患者增加氟西汀联合治疗,均持续治疗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TAF评分(score for the targeting of atrial fibrillation)及LADS评分(1eft atrial diameter, age, diagnosis of stroke or TIA, smoking)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心房颤动(AF)的筛查价值。方法 纳入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本科且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入院后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以及普通和/或长程心电图、心脏彩超、头颈部血管评估等检查结果。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STAF及LADS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STAF和LADS评分诊断AF的最佳截断点,计算出各自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 共纳入331例患者,其中男211例,女120例,年龄31~92岁,平均年龄(64±3.5)岁。STAF评分诊断A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以STAF评分≥5分作为最佳截断点,STAF评分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1.89%、87.16%。LADS评分诊断A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4,以LADS评分≥4分作为最佳截断点,LADS评分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1.62%、87.16%。ROC曲线下面积STAF评分大于LADS评分,二者间有明显差异(P<0.005)。结论 STAF评分及LAD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合并AF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STAF较LADS评分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也称进行性或进展性卒中,指早期阶段病情继续进展、神经功能损伤逐渐加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亦缺乏早期识别及治疗的有效手段,死亡率和病残率较高.本文就近年END诊治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尤瑞克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发病3 d以内的单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58例,随机分配至尤瑞克林组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缺血性卒中常规药物治疗,28例尤瑞克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 PNA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续应用(8±2)d。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手指血压监测仪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调节功能进行监测。结果尤瑞克林治疗组,治疗后患侧半球相位差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而健侧半球的相位差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治疗前后患侧半球和健侧半球相位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尤瑞克林可能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患侧大脑半球的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Lp-PLA2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梗死体积增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血浆Lp-PLA2水平呈增高的趋势;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丁苯酞(NBP)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 筛选首次发病48 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NBP治疗组(NBP组)及安慰剂组.NBP治疗30 d为1个疗程.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CD133 +/KDR+标记细胞作为EPCs标志.分别检测入院当天(基线期)、治疗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外周血EPCs水平;并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及病程90 d时进行NIHSS评分.结果 NBP组第7天、第14天、第30天时EPCs数量较基线期显著增加(均为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安慰剂组(分别为P<0.05、P<0.001、P<0.001).NBP组第7天NIHSS评分较基线期无明显改善(P >0.05);NBP组第14天、第30天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基线期(均为P<0.05)及同期安慰剂组(P <0.05、P<0.001).NBP组第90天NIHSS评分较第30天有进一步降低(P<0.05).发病后3个月内NBP组缺血事件稍低于安慰剂组(P>0.05).两组随访期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NBP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评分,可能通过提高外周血EPCs水平,改善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NOD样受体蛋白3(nod 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8年9月到2020年1月于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3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于入院7~14d内对其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将蒙特...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介入取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AIS患者2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取栓治疗,比较2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溶栓治疗情况、闭塞血管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AIS患者取栓术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26例AIS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取栓手术,其中发生HT 44例(HT组),未发生HT182例(非HT组),HT组房颤史占比、闭塞血管为前循环占比、取栓次数、术中替罗非班应用率、术后收缩压均高于非HT组(P<0.05或P<0.01),术前NIHSS评分低于非HT组(P<0.01)。以是否发生HT为因变量,以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史、闭塞血管位于前循环、取栓次数和术后收缩压为AIS患者介入取栓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房颤史、闭塞血管位于前循环、取栓次数增加和术后收缩压升高是AIS患者取栓术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上述因素的AIS患者要综合评估介入取栓的利弊,实施介入取栓后要密切监护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现行卒中指南的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远期预后,以期为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获益提供临床证据。方法::记录136例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澈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和本次卒中发生的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进行评价,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时,早期有效66例(48.5%);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64例(47.1%)达功能独立。静脉溶栓治疗后2 h、24 h和7 d的早期疗效与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显著相关(P值均0.05)。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是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降低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可能改善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依据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可能判断溶栓治疗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