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建安 《中外医疗》2011,30(31):72-73
目的探讨在准分子激光手术中,不同的基质膜瓣制作方式和角膜瓣厚度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36例屈光近视患者采用准分子激光手术进行矫视的治疗资料,将患者按照基质膜制瓣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飞秒激光制作基质膜瓣,对照组采用板层角膜刀制作基质膜瓣,统计2组患者术后的基质膜瓣厚度,分析2种制瓣方式的术后基质膜瓣厚度的预测性、均匀性及重复性情况。结果术前设定瓣膜厚度,术后于角膜顶点处测定三次瓣膜厚度然后计算瓣膜平均厚度,设置厚度和实测厚度之差为衡量瓣膜厚度预测性的指标。板层角膜刀组为(130.05±11.20)μm,飞秒激光组为(115.71±6.73)μm,比较2组制瓣厚度预测性,飞秒激光制瓣比板层角膜刀组符合性更好;术后瓣厚实测厚度和平均厚度之差的绝对值均数作为衡量膜瓣厚重复性的指标,板层角膜刀组均数为(12.77±4.75)μm,秒激光制瓣组均数为(5.31±1.19)μm,比较2组重复性:飞秒激光制瓣比板层角膜刀制瓣好;术后以角膜顶点为坐标的0点,沿着纵横及45°角方向测定数个角膜瓣厚度值,分析其厚度均匀性,不同离心位置测得的角膜瓣厚度数据显示:飞秒激光组各处瓣膜厚度均匀一致。结论飞秒激光制瓣和板层角膜刀制瓣相比,飞秒激光制瓣的预测性即符合性、重复性和均匀性均优于板层角膜刀制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Ziemer “Classic”和 Ziemer “Crystal Line”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规则性、准确性及预测性。方法对近视患者60例120眼行F-LASIK手术,其中Ziemer “Classic”组( A组)及Ziemer “Crystal Line”组( B组)制作角膜瓣的患者各30例60眼。术后1周,应用RTVue OCT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每个角膜瓣上36个测量点的角膜瓣厚度值进行对比分析。两组飞秒激光角膜瓣预计值均为110μm。结果术后1周,B组平均角膜厚度(103.09±2.38)μm明显低于A组(106.93±4.86)μm(P<0.01)。 B组角膜瓣从中央到周边的规整性明显好于A组。A组角膜瓣厚度值与预计厚度110μm的最大差值为7μm,B组最大差值为8μm。 A组60只眼总共2160个测量点中,有0.14%的点角膜瓣厚度与预计值110μm的差值大于20μm,而B组为0.02%。结论与Ziemer“Classic”飞秒激光比较,Ziemer“Crystal Line”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更薄,其角膜瓣的均一性和预测性相对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微型机械角膜刀制备角膜瓣愈合后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10只,全麻下双眼分别用微型角膜刀及飞秒激光来制备角膜瓣术后1 d3 d1周1月3月6月行裂隙灯照相术后6月全麻下处死兔,剜除双眼,将离体角膜片固定在改良的人工前房上并联合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 机械刀制备的角膜瓣厚度(107 ± 27) μm,飞秒激光角膜瓣的厚度(107 ± 18) μm,两组角膜瓣的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前房压力的增加,中央前房深度不断增加,在压力60、75 mmHg时机械刀组前房深度分别增加(0.25 ± 0.06)mm、(0.30 ± 0.06)mm;而飞秒激光角膜瓣组增加(0.18 ± 0.03)mm、(0.22 ± 0.06)mm;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前房压力的升高,角膜前后表面的曲率逐渐增加,在前房压力达到30 mmHg以上时角膜曲率趋于稳定;角膜后表面曲率在前房压力超过30 mmHg时飞秒激光及机械刀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前房压力的升高,角膜厚度及角膜的体积变小,前房容积增加,但各压力梯度下飞秒激光及机械刀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高眼内压状态下,与微型机械角膜刀相比,飞秒激光制备的角膜瓣在角膜愈合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及角膜前突变化更小;飞秒激光制备角膜瓣具有更好的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角膜瓣厚度的临床观察,找出角膜刀与角膜瓣厚度的相关因素,从而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对在我院行LASIK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追踪观察3~6个月,分为90刀组和110刀组,通过统计学处理找出90刀及110刀制作角膜瓣的厚度值。结果:90刀组的角膜瓣厚度值为(116.55±12.36)μm,110刀为(138.37±12.48)μm。结论:LASIK术中角膜瓣的厚度在理论上是固定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角膜瓣的厚度与理论值存在较大偏差,故提醒我们设计角膜切削深度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设备情况及术者的经验找出自己的角膜瓣厚度值.从而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应用与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准分子激光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板层刀制作角膜瓣;观察组患者使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以及角膜瓣实测厚度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d、7d、1月、3月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者分别占总数的41.50%、64.75%、68.25%和73.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测角膜瓣厚度与设置值相比平均偏离15.46um,角膜瓣平均厚度与角膜顶点处角膜瓣厚度相差0.06um,而对照组上述两值分别为36.68um和16.54um。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应用于准分子激光手术与传统板层刀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法国Moria M2旋转式自动显微角膜刀的抛弃型90刀头制作超薄角膜瓣的效果。方法对近视度数偏高、角膜中央厚度偏薄拟制作超薄角膜瓣的患者18例(36眼),用法国Moria公司生产的M2旋转式自动显微角膜刀的抛弃型90刀头制作超薄角膜瓣,日本Tomey Sp-3000型角膜测厚仪术前测量角膜中心厚度,术中测量角膜瓣下角膜中心厚度。结果患者预计角膜瓣厚度为120μm,实际平均角膜瓣厚度左眼(125.06±6.12)μm,右眼(120.61±6.12)μm;18例(36眼)中1眼瓣下棕色异物,术后经瓣下冲洗异物排除,1眼小面积上皮剥脱,未见角膜瓣皱褶。结论M2旋转式自动显微角膜刀的抛弃型90刀头所制作的超薄角膜瓣的厚度预测性好,双眼角膜瓣厚度差别极小,并发症极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由于角膜偏薄不适合准分子手术近视患者的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CCT)与角膜曲率、眼压的相互关系。方法测量我中心行准分子术前检查角膜偏薄(CCT〈500μm)患者138例(276眼)。按屈光度分为两组,观察不同屈光度角膜中心厚度、角膜曲率、眼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低、中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462±14μm,角膜曲率平均43.93±0.09D,眼压值平均11.1±1.6mmHg。高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为平均469±17μm,角膜曲率平均44.21±1.19D,眼压平均12.4±2.4mmHg。两组间比较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角膜曲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呈正相关(P〈0.01),角膜中央厚度、眼压与角膜曲率无关(P〉0.05)。结论不适合准分子手术薄角膜的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眼压随近视度数增加而增大,角膜曲率不随屈光度变化。角膜越厚,测出的眼压值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和SBK角膜板层刀制瓣在LASIK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近视患者36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LASIK手术矫正视力,根据制瓣方法分为激光组200例,使用飞秒激光制瓣进行LASIK手术;SBK组160例,使用SBK角膜板层刀制瓣进行LASIK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效果相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激光组6个月后无1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丢失,SBK组则有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制作角膜瓣术后视力恢复均较好,但激光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在LASIK术中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67例133只眼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LASIK,67例屈光度-0.75~-14.75DS,散光0.50~3.00DC,等效球镜平均6.27D,曲率38.82~47.99D,平均43.93D,角膜厚度462~599tm,平均537.74 μ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中A超测量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89例(177眼)常规LASIK术中制作角膜瓣后A超测量瓣下基质床厚度,计划预留角膜剩余基质床厚300μm,推算出激光可切削量,依此为依据调整激光光区切削范围,使实际角膜切削量小于可切削量来实时指导手术。结果角膜瓣厚平均为(118.01±18.03)μm,平均切削角膜厚度(77.62±22.65)μm,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321.28±13.28)μm。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为1.02±0.23、1.0±0.22、1.04±0.20、1.18±0.24;117眼高于术前BSCVA一行以上,5眼下降一行以上,术后三个月残存屈光度为 0.75D~-1.25D,平均(-0.06±0.37)D。选择6.5 mm和8.0 mm切削光区的有111眼(62.71%),选择6.0 mm和8.0 mm的有59眼(33.5%),选择6.0 mm的有4眼(2.26%)。分区切削3眼(1.69%)。结论LASIK术中实时监测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推算出可供激光切削角膜量,避免了制作角膜瓣的误差引起的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不足的问题,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最大程度上降低术后角膜膨隆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双面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Both-Sided LASIK,BSL)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对BSL治疗10例(20只眼)近视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裸眼视力0.102±0.073,术后第1d 1.050±0.090,术后第1个月0.967±0.167,术后第3个月0.933±0.178,术后第6个月0.917±0.199,术后1年0.883±0.262,术后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厚度平均(482.417±11.180)μm,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279.500±13.325)μm。结论准分子激光双面切削原位磨镶术对于角膜较薄的近视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6例(71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 d、1周及1、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Obscan-Ⅱ角膜地形图、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6例(71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8±0.02、0.62±0.29;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9±0.30、0.72±0.28;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3.56±4.25)D,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85±0.36)D,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 D以内者65只眼(91.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平均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80±206)μm,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前房深度减少到(2863±217)μm,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后各随访时间点ICL拱高均在理想范围内,ICL在眼内位置稳定。4例(6眼)术后1周内发生高眼压,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1例(2眼)术后发生局限性晶状体前囊下混浊,随访期间病变无进展,术后视力无下降,无需手术治疗。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术前精确的数据测量是决定术后效果及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明基医院因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59例(92眼),观察记录眼轴长度,并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47眼眼轴长度为27.00~29.99 mm者为Ⅰ组,眼轴长度为30.00~37.46 mm的45眼为Ⅱ组。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数。观察术中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2.69±2.17)s,平均超声能量(4.54±4.27)%,48.9%术眼未使用超声;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05者90眼(97.8%),最佳矫正视力〉0.3者74眼(80.4%),最佳矫正视力〉0.6者42眼(45.6%),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Ⅰ组最佳矫正视力〉0.3者44眼(93.6%),明显高于Ⅱ组29眼(64.4%)(P〈0.05);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数为(0.94±0.75)D,与术前平均散光度[(1.17±1.0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535.43±449.92)个/mm2]与术前[(2748.38±409.74)个/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并发症,术后角膜内皮水肿7眼,后囊膜混浊15眼,无视网膜脱离。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测得正常人、高眼压者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患者和正常志愿者,根据眼压、视野和视乳头形态分为正常组76名(152眼),高眼压组70例(109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67例(112眼),采用OCTCIRRUSZeiss分别测得3组的平均RNFL和4个象限的RNFL。结果正常组平均RNFL为(107.61±8.03)μm,高眼压组平均RNFL为(105.26±9.22)μm,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平均RFNL为(91.00±10.55)μm。正常人平均、上方和下方RNFL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眼压组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之间平均RNF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和高眼压组之间平均RN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RNFL厚度的分析,为高眼压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袁建树  马蓉  王育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30-1331,1336
目的评价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45例(45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法植人AcrysofToric IOL。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及IOL旋转度。结果术后3个月92%患眼UCVA≥0.5,78%患眼UCVA≥0.8,BCVA≥0.8者达96%。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400±0.405)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为(0.197±0.179)D。3个月时与术后第l天轴位相比较,IOL旋转平均为(2.322±1.853)°。结论 Acrysof Toric IOL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预测性强,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CCI)构型变化。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3例(73眼),依据切口位置不同分为两组,颞侧9点位切口组共38例(38眼),上方12点位切口组共35例(35眼)。术前1d、术后1d、1周及1个月应用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对切口区域角膜进行扫描及综合验光检查。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d、1周及1个月两组切口区域角膜厚度增加值、切口角度及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ld及1周切口区域内口哆开及内皮水疱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d两组上皮水疱及后弹力层脱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柱镜度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S—OCT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有效评估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构型改变的检查方法。自内障颞侧切口较上方切口局部水肿轻,其构型更有利于形成密闭性切口,术后医源性散光小,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方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及后房悬吊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选取眼部外伤或手术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患者46例(46眼),按实验设计分成2组,A组23眼行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3眼行后房悬吊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A组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较B组明显提高(P〈0.05),其余时间点2组间术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B组眼压较A组明显升高(P〈0.01),其余时间点2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CECC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但2组间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后房悬吊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均安全、有效。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相对简单,对眼球组织损伤小,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快,是治疗无后囊膜的无晶状体眼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和Smad6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大鼠肺组织中表达变化及福莫特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根据干预方法和时间分为对照组(A2和A4),哮喘组(B2和B4),福莫特罗组(C2和C4),每组10只。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致敏与激发,建立哮喘大鼠气道重塑模型,福莫特罗组模型制作同哮喘组,在激发阶段,激发前30min给予福莫特罗灌胃处理.各组均在末次激发后1~2h处死大鼠。采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肺内支气管壁厚度(Wat)及支气管平滑肌厚度(Wam);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TGF-β1及Smad6蛋白表达。结果(1)Wat:02组和B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显著厚于A2组(均P〈0.01),C4组显著薄于B4组(P〈0.01),两者均显著厚于A4组(均P〈0.01);(2)Wam:C2组显著薄于B2组(P〈0.01),两者均显著厚于A2组(均P〈0.01),C4组显著薄于B4组,两者均显著厚于A4组(均P〈0.01);(3)肺组织TGF-β1蛋白平均吸光度值:C2组低于B2组(P〈0.05),两者均显著高于A2组(均P〈001),C4组低于B4组(均P〈0.05)。两者均显著高于A4组(均P〈0.01);(4)肺组织Smad6蛋白平均吸光度值:C2组与B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显著低于A2组(均P〈0.01),C4组显著低于B4组(P〈0.01),两者均显著高于A4组(均P〈0.01)。结论TGF-β1在哮喘气道重塑大鼠肺组织中表达增高,Smad。表达减低;TGF一13,和Smad。表达失衡可能促进了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和发展;福莫特罗可抑制哮喘大鼠TGF-β1,表达,促进Smad。表达,作用随激发时间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前与术后的中央及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厚度,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引起的视线区域角膜损伤程度.[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5月至12月行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联合人2C-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2例(60眼),术前及术后2个月采用SP.2000P非接触角膜内皮计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中央及距中心3mm处的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角膜厚度.[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中央与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中央部及颞侧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显著降低(P=0.034,P〈0.001),颞侧中间带角膜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厚(P=0.041).[结论]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不能完全评估整体角膜的损伤程度,检测中央及中间带不同区域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厚度变化,可有效地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整个视线区域角膜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