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该疾病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变化影响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监测血压变化后,进行分组(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对比分析4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血生化指标以及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98例患者中,勺型组40例,非勺型组28例,超勺型组20例,反勺型组10例,4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勺型组患者入院时与3个月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与其余3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3个月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分别与入院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往往表现有血压昼夜节律出现异常现象,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等预后情况,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控制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1组急性期血压控制在120/80mmHg,观察2组控制在140/90mmHg,对照组不给予血压控制,观察比较各组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7、14d观察1组、观察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近期治疗有效率观察1组91.67%,观察2组93.33%,对照组66.67%,观察1组、观察2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期血压控制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两个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58例脑梗死后梗死区内出血的患者和58例单纯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和出入院时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性脑梗死组、点状及片状出血性脑梗死组、颈内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及多个部位出血性脑梗死组的预后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单个部位出血脑梗死组与单纯脑梗死组预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出血量、出血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变异性及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1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血糖监测将其分为血糖变异组和非血糖变异组,对所有患者的TOAST分型各亚型血糖变异性、TOAST分型各亚型血糖变异性两两比较情况、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患者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以及NIHSS评分患者例数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糖变异组患者的LAA患者例数明显多于非血糖变异组(P<0.05),LAA组血糖变异性与SAO组和CE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SAO组和CE组的血糖变异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入院半个月后血糖变异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非血糖变异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的变化,且2组患者在入院半个月后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NIHSS评分以及血糖变异等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关。结论 年龄、糖尿病史、LAA患者等均是影响患者血糖变异性的相关因素,且血糖变异性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即血糖变异性异常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较缓慢,预后情况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01—2013-03在我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113例属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择113例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总结2组患者头颅CT扫描图像特点;根据对照组患者病情给予扩血管药物或(和)解除血管痉挛药物、抗血小板凝集药物、营养脑神经药物等,有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血脂高患者给予调脂药物,对梗死面积大急性期伴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患者给予脱水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积极预防或控制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水平,纠正酮症酸中毒以及代谢紊乱,同时对症支持治疗,评价治疗康复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及再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69.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9.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5)。结论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病情和预后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高血糖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上应尽早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并控制好血压、血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降颅压、抗凝、控制血脂、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针灸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NIHSS评分及Barthel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灸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更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入院血糖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2014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560例,根据患者既往史、入院血糖水平及7 d OGTT结果,将其分为正常血糖组(206例)、应激性高血糖组(198例)及糖尿病组(156例),比较3组基线资料、发病30 d的NIHSS评分及发病90 d的Barthel指数。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Hb A1C以及入院时NIHSS比较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糖尿病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P<0.01)。在30 d随访时,3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发病时均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患者30 d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及应激性高血糖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90 d随访时,应激性高血糖组及糖尿病组的Barthel指数明显低于正常血糖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糖尿病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升高与短期预后相关,影响神经功能恢复,增加死亡率,可作为评估病情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脑卒中病灶部位、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96例急性期的脑卒中患者[58例脑梗死(CI)、27例脑出血(ICH)、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以及25名正常对照者血清NSE水平,分析其与不同卒中类型患者的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Barthel 指数(BI)、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及病灶部位和体积关系.结果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发病4 d内,CI组及ICH组中,较大病灶的患者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小病灶患者 (均P<0.01);ICH组、CI组血清NSE水平与CSS呈正相关(r=0.52,r=0.56;均P<0.01),SAH组、ICH组、CI组血清NSE水平与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51,r=-0.43,r=-0.53;均P<0.01);不同病灶部位患者血清NS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血清NSE水平可客观地反映脑损伤程度;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高血糖对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高血糖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 14 2例脑梗死急性期 (发病小于 2 4小时 )内患者的首次空腹血糖 ,并分为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组、糖尿病组、血糖正常组。结果 入院 2周内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组、糖尿病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脑梗死病死率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组、糖尿病组较血糖正常组高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脑梗死急性期预后血糖正常组好于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组、糖尿病组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糖检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评估病情、选择治疗方法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期、恢复期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对比急、慢性期患者治疗的效果差异;以及对比急性期患者TENS联合治疗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的疗效差异。方法118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急性期治疗组和恢复期TENS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组(简称:恢复期联合治疗组);其中急性期治疗组随机分为急性期TEN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简称:急性期联合治疗组)和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急性期功能训练组)两个亚组。三组均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除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外其他两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ENS治疗,疗程两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采用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吞咽功能进行评价。急性期联合治疗组、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分别与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比较;以及急性期两亚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周急性期联合治疗组有效35例,有效率87.5%;急性期功能训练组有效32例,有效率82%;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有效24例,有效率61.5%。急性期联合治疗组和急性期功能训练组均与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期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TENS治疗和单纯吞咽功能训练均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吞咽功能,急性期明显高于慢性期患者的疗效。但是急性期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TENS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降压治疗对老年人脑梗死急性期重度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02-2015-02我科收住的老年人脑梗死急性期有重度高血压的(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硝酸甘油10 mg,1~2 mL/h泵入,根据血压调整速度,使血压下降速度20%/h,将收缩压稳定在150~160mmHg或舒张压稳定在95~100mmHg,1周后给予口服降压药,将硝酸甘油减量并停用;对照组1周内不降压,1周后给予降压药口服,观察7d、14d时2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心脏、肾脏受损情况。结果治疗组急性期经缓慢降压并使血压维持在150~160/95~100mmHg,和对照组1周后再降压治疗比较,7d、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的比例较对照组低;对肾脏的损害也较对照组低。结论对重症高血压的急性期脑梗死老年患者适度降压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对心脏和肾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库欣病患者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TSS)术前术后的血细胞、血电解质及血糖血压水平与其手术缓解效果的相关性,探讨血细胞、血电解质等常规检查对库欣病患者的治疗价值,评估这些实验室一般检查对库欣病手术疗效及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101例库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按库欣病缓解标准分为手术缓解组(A组)和未缓解组(B组),收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跟踪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之后)的血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电解质(钠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水平及术前术后的血压、空腹血糖的水平。结果 A组与B组的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中在血细胞、电解质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前术后的血压及空腹血糖也有显著性的变化。结论 TSS治疗可改善库欣病患者术前血细胞、电解质的异常水平;缓解组与未缓解组的血细胞和电解质水平有显著差异,术前术后短期内的血压、空腹血糖也有显著变化。相比耗费大、条件苛刻的内分泌学检查项目,库欣病患者的血细胞、电解质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术后血压及血糖的改变也可作为评估垂体瘤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这在临床上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特点,探讨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采用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估病情是否发生进展,监测患者发病后72 h内的血压,分析血压变化特点及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发病72 h内血压呈逐渐降低趋势。进展组患者高血压病史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且各时段平均血压也显著高于非进展组。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各时段平均血压进展组显著高于非进展组,而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各时段平均血压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发性下降。对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与进展性脑梗死有关,而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或许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Lowering of blood pressure (BP) in the acute phase of stroke is reported both to worsen and to improve the outcom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heterogeneity exists between stroke subtypes in the response to BP lowering, we analysed data from the Intravenous Nimodipine West European Stroke Trial (INWEST). METHODS: INWEST enrolled acute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in 24 h (n = 295) to the following groups: placebo (n = 100), 1 mg/h nimodipine (n = 101) or 2 mg/h nimodipine (n = 94).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classified as 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TACI) (i.e. hemiparesis + hemianopia + dysphasia) and non-TACI (exclusion of any one of these).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neurological (Orgogozo) and functional (Barthel) scores at day 21. RESULTS: 106 patients were labelled as TACI and 62 as non-TACI.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P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ACI and non-TACI subtypes at baseline, nor did the subtypes differ in BP course within the treatment group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non-TACI patients received postrandomisation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in addition to the study drug compared with TACI patients (55% non-TACI vs. 26% TACI, p < 0.005). For TACI patients, there was no outco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lacebo- and nimodipine-treated groups. For non-TACI patients, placebo ha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neurological (p = 0.004) and functional (p = 0.04) outcome than the high-dose nimodipine group.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for TACI patients, BP reduction and nimodipine treatment had no relation with outcome. Baseline stroke severity (p < 0.005) was the on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he outcome at day 21. For non-TACI patients, diastolic BP (DBP) reduction (p = 0.03) and nimodipine treatment (p = 0.001) were related to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nimodipine treatment (p = 0.01) to functional deterioration. Systolic BP redu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neurological (p < 0.005) and functional improvement (p = 0.01). Baseline stroke severity (p < 0.005) was related to both neur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 CONCLUSION: BP lowering and nimodipine treatmen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outcome for TACI patients. For non-TACI patients, DBP lowering worsened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 and high-dose nimodipine worsened both the neur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血压变化规律的因素。方法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病人,进行基本数据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结果(1)卒中急性期初期血压通常升高,入院后16h内血压下降较明显,前4h尤甚,16~48h血压逐渐平稳,各时点血压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2)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血压较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血压高,P〈0.05;(3)TOAST各亚型脑梗死血压变化规律无明显差异;(4)原有高血压史的患者卒中后急性期血压较既往无高血压史的患者高;(5)经多因素相关分析,影响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收缩压的正相关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影响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舒张压的正相关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既往病史评分与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结论卒中急性期初期血压通常升高,脑出血、既往有高血压史、合并疾病多的卒中患者卒中后血压较高,入院后16h内血压下降较明显,入院后16~48h血压渐趋平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作为新的靶器官损害病因得到重视。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BPV与多种疾病均相关,如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左 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卒中事件的预后(如脑梗死预后、脑梗死静脉溶栓的预后、脑 梗死出血转化、脑出血的预后等)、脑白质疏松、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等。本文就BPV对卒中预后的 影响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李群  徐秀英 《中国卒中杂志》2014,9(12):1048-1053
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因其与靶器官损害有一定关系,具有临床意义, 关注度日趋增高,国内外关于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研究也屡见报道,越来越多的 证据表明,血压变异性越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越严重。血压变异性的高低对预测高血压左心室肥 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及靶器官损害(target organ damage,TOD)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具 有重要价值。本文从血压变异性的定量分析、调控机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及其引起靶器官损 害的机制、临床意义5个方面对近年来血压变异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通过降低血压变 异性来防止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及临床伴随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患者入院初期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病人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了285例急性脑卒中病人病后24小时后血糖水平,与入院时病情、预后及死亡率的关系。卒中分三型: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及脑出血,均经CT证实。结果 入院时血糖水平与病后1个月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间无相关性(r=0.103,P>0.05),仅对脑出血的病人生存有联系,而入院时病情与预后有相关性(r=0.186,P<0.01)。结论 高血糖可能系急性脑血管病应激性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24 h血压变异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连续血压监测并计算24 h血压变异的各参数,按照入院7 d内有无发生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进行分组比较,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4 h血压和血压变异参数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结果 221例入组患者中59例(26.7%)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系数显著高于未发生组[(145.8±18.2)mm Hg vs.(139.9±20.3)mm Hg;9.0(7.3~11.2)vs.8.4(6.9~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校正后,24 h平均收缩压水平和收缩压变异系数增大是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每10 mm Hg 24 h平均收缩压OR=1.285,95%CI(1.059~1.559);收缩压变异系数OR=1.206,95%CI(1.050~1.384))。结论入院后24 h收缩压变异增大是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7 d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