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大勇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2):160-160,F003
<正> 文献报道,约有70%~8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并非是颅内血管本身的问题,而是脑血管以外的栓子脱落进入颅内血管引起栓塞所致。其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脱落栓塞约占60%。颈动脉狭窄>70%(狭窄内径/正常内径)的患者其年内脑卒中可以达13%,无症状者为1%~2%。因此,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和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有重  相似文献   

2.
聂创  吴祥波  康志明  梅斌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0):1103-1106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5岁,因"右上肢无力1月余"入院。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无力,伴头晕、视物旋转、双眼视物模糊、双耳耳鸣及听力下降,无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无发热、头痛,无肢体抽搐及意识丧失等其他症状。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行DSA检查示:左侧颈外动脉闭塞,左侧颈总动脉中远端及右侧颈总动脉末端粥样硬化并管腔重度狭窄,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给予抗血小板、降脂等治疗。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遂来本院就诊。  相似文献   

3.
4.
24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及溶栓+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颈动脉支架释放成功,术后症状恢复满意。结论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急性颈动脉血栓形成行动脉溶栓+支架治疗是可行的,但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刘霞  李镝  陈爽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44):8729-8732
血管内支架置入能使狭窄的血管得以重建,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有效防止脑缺血及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但目前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仍影响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 支架置入损伤血管壁从而激活一系列的愈合过程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原因, 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药物洗脱支架通过局部输送针对支架置入后局部炎症的抗炎药物, 以达到增加疗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2例2015-01—2019-12梧州市工人医院治疗的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对照组(n=31)行保守治疗,研究组(n=31)行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回顾分析2组患者血管再通、近期及远期并发症、血管血流变化情况等.结果 研...  相似文献   

7.
经皮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九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并探讨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的程序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颈动脉狭窄大于或等于70%(NASCET标准)的患者9例行11枚自膨胀支架置入治疗,皆应用保护伞,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临床随访5.5月(1~12月).结果9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小于20%,无死亡病例;无症状脑梗死1例;2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 h后恢复正常.结论应用支架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同意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为观察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的为对照组,每组30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颈动脉狭窄率,并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2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狭窄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狭窄率(21.2±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5±5.4)%;2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26.54±4.2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3.51)分;2组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oCA评分(21.9±3.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1±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有很显著的效果,有利于减少颈动脉的狭窄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对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无死亡病例;3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8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无脑栓塞及脑出血事件发生,1例支架内出现明显斑块。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基本方法,探讨该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并发症及其治疗经验。方法:对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对全部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围手术期抗凝治疗,4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共放支架8个,其中Wallstent支架3个,smart支架5个。结果:1例术中出现微栓子脱落轻度卒中,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其后逐渐恢复,I例术后持续性低血压,7例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占87.5%,在使用脑保护装置的4例患者中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对8例患者进行随诊,随诊时间1年半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采用正规的围手术期治疗和应用脑保护装置可以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狭窄3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相关的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分析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的3例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中2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其中2例发生在放疗后6年,1例发生在放疗后11年;DSA证实3例病人中颈部8根动脉狭窄(4根颈内动脉,2根椎动脉,2根锁骨下动脉),1处颈静脉狭窄及静脉窦闭塞。结论鼻咽癌放疗后易引起颈动脉狭窄,需要定期随访及早发现临床与亚临床的颈动脉狭窄,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听诊是筛查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13.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破裂VADA的临床资料,均使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按使用支架数量分为单支架组(n=32)和多支架组(n=25),比较两组间即刻和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结果。结果治疗即刻VADA完全栓塞、近全栓塞和部分栓塞,单支架组分别为4例(12.5%)、7例(21.9%)、21例(65.6%),多支架组分别为13例(52%)、7例(28%)、5例(20%)。影像学随访12~78个月,单支架组30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19例(63.3%),显影11例;多支架组24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23例(95.8%)、显影1例。术后即刻与随访期VADA完全栓塞率,多支架组显著高于单支架组(P〈0.05)。死亡3例。改良mRS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技术上是安全有效的,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可有效提高即刻及远期的完全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及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52例,颅外段狭窄8例;狭窄程度50%~70%14例,70%~90%28例,≥90%18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64枚支架,15例应用保护伞。结果狭窄程度由术前(73.4±9.5)%降至术后(12.5±8.2)%,53例斑块消失;5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在1周内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53例,血压下降48例,血管痉挛5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低灌注综合征、晕厥各1例;随访3个月~2年,无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0例复查DSA,仅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结论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材料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2000-01/2010-10。检索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供血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纳入标准: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 结果:金属内支架进入临床治疗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但具有一定的致血栓形成性、永久性存留体内、再狭窄仍较高、金属表面难以附载药物等缺点。针对以上不足,近些年对支架材料、构形设计、制作工艺等均作了不少改进,更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覆膜支架的出现和生物学支架概念的提出,使血管内支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结论: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脑保护装置下血管内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支架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显著提高,但仍存在如血栓形成、脑出血、再狭窄以及过度灌注等问题。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供血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8.03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杂交支架对2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观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后脑血管造影示颈动脉狭窄程度均≤20%.术中出现颈动脉窦综合征5例,血管痉挛2例,支架远端血管栓塞1例,经治疗均恢复.术后6个月时,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侧颈动脉相关的脑血管事件.结论 颈动脉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显著,能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70%)患者后交通支开放与否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对160例经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动脉狭窄(≥70%)并行外科治疗(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术)的患者分为后交通支开放组与后交通支未开放组,术前及术后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后交通支开放组椎动脉起始段局部流速术前(后交通支开放)明显高于术后(后交通支关闭)。后交通支关闭前后椎动脉起始段峰值流速(PSV)与舒张末流速(EDV)分别为100.76±74.84cm/s、81.54±54.29 cm/s(P=0.000);后交通支开放患者占50%(80/160),其中椎动脉起始段存在狭窄支数占45.6%(73/160),后交通支未开放患者占50%(80/160),其中椎动脉起始段存在狭窄支数占28.1%(45/16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2)。结论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后交通支开放患者,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共44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LVIS支架辅助栓塞13枚,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9枚,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2枚。术后即刻DSA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 级20枚,Ⅲ级2枚;栓塞有效率为95.5%。2例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动脉瘤2次破裂。术后随访4~19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2例,3~6分4例。30例(34枚)DSA复查,6枚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可改善预后,但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探讨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 共栓塞前交通动脉瘤98例.依据Hunt-Hess分级:I级16例,Ⅱ级52例,Ⅲ级23例,Ⅳ级7例.术后积极行腰大池或腰穿引流血性脑脊液,采用"3H"疗法防治血管痉挛.结果 98个动脉瘤全部成功栓塞,随访3个月-3年,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积极药物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