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通过针刺分离术联合滤过泡旁注射丝裂霉素C(MMC)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方法 21例小梁切除术后并发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患者行针刺分离术后,滤过泡旁注射MMC,随访观察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 治疗前平均眼压为29.77±3.76 mmHg,治疗后为18.95±5.49 mmHg,P<0.01.治疗后Ⅰ型滤过泡5眼;Ⅱ型滤过泡12眼;Ⅲ型滤过泡4眼.结论 用此法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具有危险因素的青光眼术后并发的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早期行针刺分离并联合滤过泡旁注射0 .2 mg/ml丝裂霉素 C(MMC) ,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 :患者为 1994年 3月~ 1997年 3月在本院行小梁切除术的具有危险因素的青光眼病人 ,共 2 1例 2 1眼 ,其中男 16例 ,女 5例 ,年龄 2 5~ 6 3岁 ,平均年龄 4 5.6岁。术前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0例 10眼 ,发育性青光眼 2例 2眼 ,葡萄膜炎性青光眼3例 3眼 ,眼外伤继发青光眼 3例 3眼 ,血管机能不全性青光眼 3例 3眼。所有患眼均接受小梁切除术 ,结膜瓣均…  相似文献   

3.
针刺分离术联合5—FU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应用针刺分离术联合滤过泡旁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发生的包裹性囊状滤过泡23例24只眼,5—氟尿嘧啶的治疗量为5mg/次,总量为15mg。治疗前眼压为3.96±0.5kPa,治疗后眼压为2.52±0.73kPa,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有18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的完全成功率为75%,条件成功率为87.5%。结果表明针刺分离术联合5—氟尿嘧啶滤过泡旁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强调对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应早期发现并治疗,以避免滤过性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4.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滤过手术后滤过功能丧失、眼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局部可应用肾上腺素或双三甲基乙酰肾上腺素(保目明、Propine)、皮质类固醇、眼球按摩等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者经结膜下针刺修复术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拨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球结膜下注射治疗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滤过泡的疗效.方法 对47例(50眼)小梁切除术后2~8周滤过泡功能不良青光眼患者行针拨联合MMC 0.2 mL(0.04 mg)结膜下注射,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眼压、滤过泡形态和并发症.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2~8周,低平、限局、肥厚、充血型滤过泡32眼、包囊型囊样滤过泡18眼.针拨联合MMC结膜下注射治疗后3~6个月,46眼的滤过泡转为功能性的,轻度膨隆弥散型31眼,多腔或薄壁型15眼,限局肥厚型或无滤过泡4眼.治疗前患眼的平均眼压为(28.5±6.5)mmHg(1 kPa=7.5 mmHg),随访3~6个月平均眼压为(16.3±2.9)mmHg,与注射前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眼没有用抗青光眼药物或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成功率占92%.治疗后视物模糊10眼,结膜下出血6眼,角膜上皮点状脱落2眼,无低眼压、伤口渗漏和前房变浅等并发症.结论 针拨联合MMC结膜下注射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滤过泡是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联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裂隙灯显微镜下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因小梁切除术后发生包裹性囊状滤过泡而行裂隙灯显微镜下针刺分离联合干扰素α-2b结膜下注射的患者25例(27眼),随访时间在12m以上。结果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23.85±10.6)d(9d~60d)。针刺分离前患者眼压为(22.51±5.30)mmHg(10~32mmHg),分离后2d,眼压下降至(11.57±4.82)mmHg(4~21mmHg),在随访终点眼压为(17.26±7.72)mmHg(7~20.3mmHg),与分离前眼压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治疗的完全成功率为55.56%(15眼),条件成功率为37.04%(10眼),总有效率为92.6%。针刺分离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滤过泡被动渗漏和低眼压,短期内可恢复,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裂隙灯显微镜下针刺分离联合滤过区球结膜下注射干扰素α-2b是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埃及Ghoneim等在2011年第8期Journal of Glaucoma杂志报告,滤过泡针刺术联合局部用丝裂霉素C(MMC)对于拯救滤过性手术失败有效,与MMC相关的并发症较少。连续的32例32眼在小梁切除术后第2个月滤过泡消失或增厚、扁平滤过泡,眼压超过21mmHg而行针刺术联合局部MMC(治疗组)。  相似文献   

9.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早期发生的临床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过程,通常发生于滤过术后6周之内,多数发生在术后2~4周。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病人有眼疼、不适或异物感。若不治疗,则常导致滤过手术的失败。为提高对这种并发症的认识,本文从临宋表现、危险因素、病理学改变与形成机理,以及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包裹性囊状滤过泡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青光眼滤过术后较晚期发生的临床综合症,其发生率占滤过手术的10—13.7%。若不及时处理。往往导致滤过手术的失败。我们对13只眼行滤过泡囊壁刺开术加局部注射5—Fu治疗,效果满意。临床资料: 一、诊断标准:①眼压超过2.8kpa(1KPa=7.5mmHg)。②典型的滤过泡形态:圆顶状或豆状,高度隆起于手术部位,边清、质硬,表面及周围有明显的结膜充血或和持续的表面新生血管形成。③眼球加压或按摩,眼压下降不超过5mmHg或下降后2小时内又复升。如直接压迫滤过泡,滤过泡可消失,但眼压下降  相似文献   

12.
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晚期发生的临床综合症,其发生率占滤过手术的10—13.7%。若不及时处理,往往导致滤过手术的失败。我们对13只眼行滤过泡囊壁刺开术加局部注射5—Fu 治疗,效果满意。一、诊断标准:①眼压超过2.80kPa(1kPa=7.5mmHg)。②典型的滤过泡形态——圆顶状或豆状、高度隆起于手术部位,边界清、质硬,表面及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早期包裹囊状泡进行针刺分离和泡内注射干扰素α-2b的疗效.方法 对21例(21只眼)早期(术后8~30d)的包裹囊状泡应用干扰素α-2b行滤过泡针刺分离和泡内注射1~5次不等,随访6个月,观察其治疗前、后眼压及滤过泡形态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眼压平均为(25.82±4.65)mmHg,治疗后为(15.20±5.43)mmHg,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P<0.01).随访1、3、6个月后平均眼压分别为(14.66±4.36)、(13.97±2.69)、(14.98±4.61)mmHg,功能滤过泡形成率80.95%(17/21),条件成功率90.48%(19/21).随访6个月后平均眼压与治疗前的平均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P<0.01).结论 应用干扰素a-2b对早期包裹囊状泡行针刺分离和泡内注射治疗可挽救一些频临失败的滤过泡,提高率过性手术的成功率,有较好地疗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瘢痕型和包裹型滤过泡均为无功能滤过泡,是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常导致眼压再次升高,视功能进一步损害,滤过性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16.
丝裂霉素C联合针刺分离治疗无功能滤过泡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青光眼滤过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行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球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术,观察其疗效.方法 对25例(27眼)青光眼术后滤过功能不良患者行MMC球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术,观察眼压、滤过泡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3.0±9.7)个月.术后3个月眼压均有下降(P<0.01),其中16眼达到成功标准,成功率59.3%,7眼为部分成功,占25.9%,4眼失败,占14.8%.结论 球结膜下注射MMC联合针刺分离术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是一种安全、有效及相对简便的处理方法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150-152)  相似文献   

17.
针分离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无功能性滤过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在显微镜下针分离术,同时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MMC),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性滤过泡29例(29眼),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8年4月~2001年4月在本院行小梁切除术者共21O例,发生无功能性滤过泡29例.均为无滤过泡或滤过泡呈局限圆顶状,结膜增厚或相对充血.  相似文献   

18.
青光眼滤过术后的包裹性囊状滤过泡(encapsulated filtering blebs),也叫做前房外置,球筋膜囊肿、或称“囊性滤过泡”。它可使眼压再升高,需用抗青光眼药物,偶尔还需行滤过泡的修复,严重者眼压仍不能控制。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临床特征为:局限性隆起一泡,表面有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膜无微囊样变化,前房角镜检查有通畅的巩膜切除口。其组织病理表现为:结膜下有纤维结缔组织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形成的膜,其内壁没有细胞衬里也没有异常的细胞外物质积聚。最近关于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报告有所增加,但对其滤  相似文献   

19.
无功能滤过泡丝裂霉素C注射及分离术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分离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的临床疗效。方法: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患者29例(29眼),在显微镜下用5号针头潜行分离滤过泡,在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0.1ml(0.2mg/ml),观察眼压及滤过泡情况,随访4月,结果:29例成功21例(72.4%),有效5例(17.2%),无效3例(10.3%),I型滤过泡18例(62.1%),Ⅱ型滤过泡8例(27.6%),Ⅲ型滤过泡3例(10.3%),结论:分离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有效修复无功能滤过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 mitomycin C,MM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拨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疗效。方法:对36例39眼因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2~12 wk滤过泡功能不良者进行MMC 0.1mL(0.2mg/mL)结膜下注射联合针拨治疗,平均治疗1.31±0.58次,观察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并随访3 mo。
  结果:治疗后3mo时平均眼压为15.8±6.6mmHg,显著低于治疗前平均眼压27.4±5.7 mmHg;成功滤过泡32眼,成功率为82.1%。结膜下出血7眼,浅前房低眼压1眼,无伤口渗漏和脉络膜渗漏等并发症。
  结论:MM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拨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