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估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TXA组(术前静脉应用TXA 1 g,术后24 h静脉应用TXA 3 g,60例)和对照组(术前术后不用TXA,60例)。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总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Hb),术后24 h D-二聚体水平,术后30、90 d病死率,术后12周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90 d随访。总失血量:TXA组为(1 468.5±986.4)ml,对照组为(1 998.7±1 078.9)ml,TXA组较对照组少(530.2±12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及输血率TXA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Hb水平TXA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D-二聚体水平、术后30 d和90 d病死率、术后12周内DVT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TXA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量,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对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减少出血及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低分子肝素组(实验组,40例)与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4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血红蛋白、血凝指标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的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凝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倾向,术后2周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围术期较大的失血量是其术后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氨甲环酸降低PFNA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PFNA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在术前30min内使用氨甲环酸分为TA组和对照组。TA组共56例,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35±5.40)岁;对照组共52例,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69±5.51)岁。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与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统计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TA组总失血量为(541.05±162.18)mL,对照组为(803.10±264.86)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TA组平均输血率为12.5%(7/56),对照组30.7%(16/5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DVT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可明显降低PFNA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需求,而且不增加术后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能否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方法纳入自2016-12—2017-07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7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37例)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 g(200 ml),生理盐水组(40例)静脉输注200 ml生理盐水。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引流量、术后输血率、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及第3天Hb、Hct,术后第3天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氨甲环酸组术后第3天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更少,术后输血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引流量、术后Hb、术后Hct、术后第3天显性失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后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1 g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降低术后患者输血率,进而减少贫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同时不增加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局部使用氨甲环酸与重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手术失血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间,兰溪市人民医院骨科收住的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患者116例,其中男74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73.5岁。根据氨甲环酸使用情况分为2组:局部使用组(A组)共52例,重复静脉使用组(B组)共64例。收集病人基本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手术围术期手术失血量、术后第1、3、7天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第1、3、7天平均血红蛋白水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患者围术期输血量、输血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明显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对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Asi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A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作用及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期间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80例老年转子间骨折APFNA内固定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使用氨甲环酸组为观察组,不使用氨甲环酸组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共40例,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65~91岁,平均(76.15±7.55)岁。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切皮的同时应用1 g氨甲环酸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静滴。对照组患者共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65~91岁,平均(76.28±7.57)岁。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切皮的同时应用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缓慢静滴。观察两组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并在术后10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明确有无血栓。结果总失血量:观察组平均为(681.29±148.04)mL,对照组平均为(973.85±186.50)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观察组平均为(529.79±56.10)mL,对照组平均为(817.35±92.89)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观察组平均为(151.50±93.80)mL,对照组平均为(156.50±95.15)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血栓形成的病例。输血情况:观察组有5例(12.50%)接受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1.40 U;对照组有13例(32.50%,13/40)接受输血治疗,平均2.55U。输血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平均输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很大比重,接近85%,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APFNA内固定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其中隐性失血量可降低约35%,且并未显著增加DVT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两种方式对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以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局部注射组和静脉滴注组,各25例。局部注射组缝合深筋膜后于骨折端局部注射2 g氨甲环酸后关闭切口;静脉滴注组切皮前10~15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第1次给药3 h后再次静脉给予1 g氨甲环酸。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以及术后1、3、5、7 d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凝血功能指标,并于术后第1、7天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术后隐性失血、术后输血量、输血率局部注射组均少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7 d Hb、HCT值局部注射组高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7 d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天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局部注射和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均能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量,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局部注射对减少隐性失血量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注射氨甲环酸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和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 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术中注射氨甲环酸2 ml,对照组术中不使用氨甲环酸。对比两组病人的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及对病人D-D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215.26±58.37)ml、(453.06±83.01)ml、(673.75±103.42)ml和(110.53±32.46)ml;对照组分别为(218.44±62.95)ml,(608.83±92.63)ml,(822.77±115.48)ml和(231.04±25.38)ml。治疗组的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手术后1天和3天的血红蛋白(HGB)、手术后1天的D-D以及手术后3天的红细胞积压(HC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手术后1d的HCT和手术后3天的D-D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术中注射氨甲环酸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可以有效降低病人围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同时也将稳定病人的D-D水平,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率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7年1月广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120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术前静滴氨甲环酸,对照组术前予同剂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27±72)m L、(301±93)m L和(1210±110)m L、(591±102)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平均输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不会增加术后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髓腔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和可吸收止血纱布减少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未使用任何止血剂、B组单纯使用可吸收止血纱布、C组单纯使用氨甲环酸组、D组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及止血纱布。计算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血红蛋白依A组~D组的顺序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量依A组~D组的顺序减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输血量也依A组~D组的顺序减少,任何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或出院时,四组患者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结论]在减少失血方面,单纯使用可吸收止血纱布优于不使用任何止血方法,单纯用氨甲环酸优于单纯用可吸收止血纱布,而将可吸收止血纱布与氨甲环酸局部联合效果最佳,且不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关节腔内局部使用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失血量影响。方法将55例单侧股骨头坏死行THA患者根据局部使用药物不同分为试验组(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混合液,21例)和对照组(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34例)。比较两组以下指标: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D-二聚体,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 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值在术后第3天达最低,而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5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2例、对照组有4例接受异体输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有2例、对照组有3例发生下肢远端D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术中使用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关节腔内局部注射,可有效降低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而不增加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氨甲环酸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输血量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2-01—2015-01诊治股骨粗隆间骨折1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入院后每天给予EPO 10 000 U皮下注射,直至患者出院,手术开始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2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入院后给予生理盐水2 ml,皮下注射1次/d,术中切皮前给予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收集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含量、凝血相关指标,通过Gross公式计算总失血量,记录及比较2组血红蛋白、围手术期输血率及输血量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72个月随访,平均48个月。治疗组输血率、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24,P=0.038;t=3.212,P=0.026)。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联合氨甲环酸可以明显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减少输血率,且不增加围术期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PFNA治疗81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35例,女46例;年龄61~91岁,平均年龄68岁。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术中平均时间为59.2 min,术中平均出血75 m L。围手术期出血量平均610 m L,其中隐性失血为535 m L,占总失血量的87.7%。其中未输血患者68例,隐性失血平均约为499.6 m L;采取输血支持的患者13例,隐性失血平均为727.5 m L。复杂型骨折(A3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715 m L,简单型骨折(A2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60 m L,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例切开复位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810 m L,术后均因低血红蛋白而给予了输血。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但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较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隐性失血的量与骨折的分型、术中的操作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滴注与局部髓腔注射氨甲环酸(TXA)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术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06—2021-06于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一科行PFNA固定术的老年患者,根据术前TXA的应用方法分为髓腔注射组和静脉滴注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口服氨甲环酸减少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隐性失血的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自2020-09—2021-10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5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根据住院号尾号单双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与对照组(28例)。试验组于术前2 h、术后6 h、术后12 h口服氨甲环酸1 g;对照组于手术切皮前10 min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氨甲环酸1 g溶于0.9%生理盐水100 mL),缝合后氨甲环酸(氨甲环酸2 g溶于0.9%生理盐水20 mL)通过引流管注入关节腔,术后引流管均夹闭2 h。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是否出现厌食、腹胀等胃肠道刺激症状及呕吐等并发症,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总例数、血红蛋白<70 g/L的输血例数。结果 5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05±4.16)个月。对照组围手术期出现厌食、腹胀、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刺激及呕吐症状明显多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与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3例血红蛋白<70 g/L需输血,对照组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前瞻性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局部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联合肾上腺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选择90例因膝关节退变性关节炎行单侧TKA术患者,随机分为TXA组(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45例)和联合组(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混合液45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D-二聚体,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联合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明显低于TXA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在术后第3天达最低值,且联合组Hgb值高于TXA组(P0.05),而术后第1、5天H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无一例患者需要输血,而TXA组3例(共1 200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和TXA组发现下肢DVT分别有2例(4.4%)和3例(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关节腔内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可有效降低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而不增加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股骨转子间顺行髓内钉(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材料不同分为PFNA组(87例,采用PFNA治疗)和InterTAN组(54例,采用InterTA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输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等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手术时间PFNA组短于InterTAN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和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长于InterTAN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等级、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InterTAN均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选择,PFNA手术时间更短,而InterTAN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的不同给药方法对减少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安吉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全部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用随机数字法让研究对象分为3组:26例单纯PFNA组(A组),27例静脉用药+PFNA组(B组),27例联合用药+PFNA组(C组)。比较3组患者PFNA内固定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各种失血量、输血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术前3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在各时间点上比较,C组高于B组,B组又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的指标比较,C组低于B组,B组又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上3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术后1周下肢血管B超、胸部CT及观察临床症状了解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果显示在减少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骨折隐性失血方面,TXA联合给药有良好优势,且并没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结论在减少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骨折隐性失血方面,TXA联合给药有良好优势,且并没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1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其中对照组术前20 min给予氨甲环酸治疗,将15 mg/kg稀释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中将氨甲环酸0.5 g溶于20 ml生理盐水注入股骨髓腔,进行局部治疗。比较两组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观察两组血栓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与对照组(1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对降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血细胞丢失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给药方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140例,年龄55~83岁,平均70.32岁,病程3~15年。随机分为试验组(联合给药)和对照组(单一给药)(n=70)。试验组在松止血带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对照组在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总的失血量、需要输血患者人数、不同时间血红蛋白的变化、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及肺栓。结果对照组显性失血量(316.6±92.3)m L,大于试验组(210.8±94.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隐性血量(746.6±96.4)m L,大于试验组(596.4±92.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7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松止血带前10 min按10 mg/kg静脉注入氨甲环酸并结合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临时夹闭引流管2 h,可安全、有效控制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