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翔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901-902
百合病病名的由来,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可谓见仁见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主药命名说;②证候特点命名说;③病机命名说;④病因命名说。百合病病位在何脏腑,也有不同观点。①注重于肺;②注重肺心;③注重肺肾;④定位于肝。  相似文献   

2.
姚雯  严季澜 《吉林中医药》2010,30(11):1006-1007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古代又有哮、哮喘、哮吼、哮嗽、哮拔、天哮、水哮、久哮、喘鸣、喘呼、喘喝、喘吼、齁(鼻合)、齁鼾、齁喘、(鼻叚)齁、呷咳、呷嗽、呴嗽等多个相关称谓,各称谓含义从文字角度看虽略有差别,却均能体现哮病发作时的症状特点——气喘且喉中有痰鸣声,因此,均为哮病的相关病名。  相似文献   

3.
百合病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关于其命名的由来却始终未有定论。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看法,兹列举于后,作一讨论。一、以主药命名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云:“百合病用百合,  相似文献   

4.
运动神经元病是指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运动神经元病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西医对该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根据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表现不同,可将其归属于"痿证""颤证""痉证""喑痱"等范畴,对于其病因病机中医各家提出了多种学说,多以五脏虚弱为主,亦与肝风内动、湿毒侵犯、瘀血阻络有关。中医以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体系及多样化的治疗手段是值得重视的治疗选择和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春娣 《河北中医》2005,27(11):838-839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的一些与绝经有关的证候,常见的有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心悸失眠等。现代医学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患者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笔者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绝经前后诸证之心悸症状的病机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6.
风眩病的病因、病机尚不尽明了 ,笔者以为常系在禀赋肝肾不足、血脉亏虚的基础上 ,复加后天饮食不节 ,起居失调 ,七情过用等综合因素作用下 ,长期渐积而成。  相似文献   

7.
风眩病名病位及病因病机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眩病的病因、病机尚不尽明了,笔者以为常系在禀赋肝肾不足、血脉亏虚的基础上,复加后天饮食不节,起居失调,七情过用等综合因素作用下,长期渐积而成。  相似文献   

8.
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病名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动神经元病以肌肉萎缩、肌无力、肌肉跳动为主要症状,伴有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延髓麻痹症状。对于本病中医病名,根据本病具有的肌肉萎缩无力等特点,大多数中医学者将本病归属于痿证范畴,但这一认识在临床及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提出以“痦痱证”作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名更切合临床实际,论述如下,试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9.
杨湖 《中医研究》2009,22(5):8-10
对房颤的中医病名、病机、诊治和用药等进行探讨。拟定了“心脉颤动病”病名,认为其病机是心宫虚风内动,提倡借助心电图和听诊等诊断房颤,提出补虚养心、熄风祛邪止颤的治则,和以补为主,以攻为辅;治心为主,兼调他脏;须重视原发病及并发症治疗;用药应参照中药药理的治疗4要点,并列举一些有抗心律失常药理作用的抗房颠中药。  相似文献   

10.
肺结节是在胸部影像上表现为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阴影.随着体检普及,肺结节诊断率逐年升高,而部分肺结节随病程增加,演变为肺部肿瘤.中医学并无肺结节对应的病名记载,而有以"肺积""息贲""窠囊"论之,其病因病机认为多由于肺脾虚弱、正气衰惫,邪气内盛、气痰瘀互结所致,治疗上以扶正、攻邪为主,辅以调节气机升降、脏腑功能.目前...  相似文献   

11.
浅淡胃下垂的中医病名及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下垂是指胃体本身位置的明显改变,即胃体位置低于正常生理限度而言.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就有"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的描述.遗憾的是后世医家均未将此病列入专章讨论.随着X线胃肠钡餐透视的问世,人们才明确认识到确有"胃下"(垂)一病.但仍大多认为是西医新近发现的病名,而殊不知祖国医学记载此病要比西方医学早两千多年!直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医内科学>山版,才将此病收入内科著作.可是所用却是<灵枢@本脏篇>"胃缓"之名.如细加揣度,则又有名实不确切之嫌.  相似文献   

12.
哮病病名历史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哮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中医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哮病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等方面有诸多论述,但各时代对其称谓却不统一。因此,弄清哮病病名在历代的沿革情形,不仅有助于阅读古代医学文献,准确把握文献含义,还有助于有关哮病科研的开展。故主要从历史源流角度对哮病病名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名探源及病机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血管病现在多归属"中风"范畴。为正确认识中风病的诊治,文章回顾历代文献对中风病的病因、症状以及病机的各种论述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归纳,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摈弃了外风致病学说,认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风、火、痰、瘀是其外在表现,提示人们在治疗大法中不可因"中风"之名而滥用"祛风"之法。  相似文献   

14.
银屑病是现代常见皮肤病,属中医古代“白疕”、“蛇虱”、“干廯”等证范畴,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当前医家认为其为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外感风湿寒邪等已聚内热、素体血热等导致的血热,气滞血瘀,肌肤失养,是该病主要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最终可导致肾衰竭甚至死亡.DN总属中医“脾瘅”、“水肿”、“消肾”、“关格”、“溺毒”等范畴,本文从肾元亏虚,气阴两虚,脏腑虚损、血瘀阻络,脾肾亏虚,毒损肾络,三焦决渎失职等发面论述其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6.
黄褐斑,中医古文献中又称为"黧黑""面黑""面尘""皯"等。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经几千年来历代医家的补充完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认识,现对散存于历代医籍中的有关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记载进行整理及分析,旨在拓宽临床诊疗思路,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近5年来有关心悸的中医文献资料,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阐述,归纳心悸病中医辨治六大法:辛甘温补振心阳、疏肝调血畅心脉、补气健脾稳心悸、调肺振心缓悸动、南北通调和阴阳、息风稳心止悸动,并总结具体选方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对于心悸的探究始自《黄帝内经》,散见于历代的方剂学、本草学等著作之中。通过对历代主要的中医药类文献的梳理,探究历代医家对于心悸病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演变与相应的治疗中药、方剂应用的变迁,展现了历代心悸病证处方用药的特点,为心悸病证的现代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水生  赵贤俊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74-1575
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中医有很多类似记载,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仅就中医病名和病因病机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胸痹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篇,又称“心痛”、“心痹”,病因病机乃寒邪侵袭、热邪犯心、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痰瘀阻滞、他脏病变及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胸痹辩证论治,提出胸痹纲脉:“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首次明确指出瘀血可致胸膈满痛(即胸痹),“胸中瘀血,胸胁槽满,膈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更强调寒邪为患;宋金元时期出现易水学派,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张元素《医学启源》认为“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李东垣指出“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明清时代对胸痹心痛病的认识趋于完善,《冯氏锦囊秘录·方脉·q.2脾病合参》云:“因于怵惕思虑,伤神涸血,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食饮风冷热悸虫疰之九种,乘虚侵凌也”,高奉先《医宗释疑·胸痛》日:“胸者,锁骨之下,两乳中间膻中是也。膻中为气海,心肺所居之地,清阳升降之路也,稍有阻碍,胸痛生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