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方法 观察200例PICC患者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00%.不同年龄、性别及穿刺体位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P<0.01)和正中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现状。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行颈外静脉置管的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原发性导管异位与继发性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并将患者按穿刺部位分为左、右颈外静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97例颈外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异位20例,发生率为20.6%,其中原发性导管异位17例、继发性导管异位3例;右颈外静脉置管发生导管异位12例,左颈外静脉置管发生异位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原发性导管异位发生率高于继发性导管异位发生率,故置管时更应注意预防原发性导管异位的发生;在本研究中,左、右颈外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率无明显区别,左、右侧颈外静脉对导管异位发生率可能无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综合ICU患者外周中心静脉(PICC)置管避免导管异位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重症监护室接受床旁局麻PICC置管(APACHEII>15)危重症患者512例。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危重症患者265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肘部血管盲穿置管方式。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危重症患者247例为干预组,置管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脉冲冲管同时予以送入导管。比较两组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情危重度、所选择穿刺血管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导管尖端位置X线摄片显示在T5下至T8上水平,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成功为危重症患者静脉药物治疗提供保障,实施置管过程干预是防止导管尖端异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并讨论相关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8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结果 神经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为9.68%(18/186)。经单因素筛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深静脉置管史、焦虑情绪、穿刺血管类型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送管次数>3次、意识障碍是神经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神经外科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与年龄、深静脉置管史、焦虑情绪、穿刺血管类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送管次数、意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5.
我科2007年8月-2008年8月共行PICC置管200例,笔者将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处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200例2007年8月-200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男113例,女87例,年龄10~86岁,所患疾病均为恶性淋巴瘤患者. 2.方法.(1)操作方法.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选择好肘部静脉,用皮尺测量穿刺点到右侧第三肋间的距离,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消毒铺巾,进行穿刺,将导管插入预先测量的长度,用透明膜固定.(2)导管位置确定.患者行PICC置管后即刻行X线正位片检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是否合适以便调整.将患者分组,前100例患者行坐位穿刺,后100例行卧位穿刺,以观察不同穿刺体位导管异位发生率的情况.穿刺静脉选择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置管方式与导管维护对早产儿PICC置管的影响。方法:将行PICC置管的7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测量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每6 h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一次,每日输液完毕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观察组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置管后每6 h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一次,每日输液完毕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深度均符合要求,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X射线下T4-8),出现1例堵管;对照组置入过深9例,进入右心房(X射线下T9-10),出现9例堵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早产儿PICC置管测量长度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关节,每6 h使用灭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1次,每日封管时使用1 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每周更换1次透明敷料。  相似文献   

7.
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172例PICC置管者分成两组:研究组(86例)在送导管至患者肩部位置时,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呈20°~30°;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结果研究组导管异位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在PICC置管时正确评估置入长度、适当调整患者置管侧上肢的体位、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有助于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不同途径PICC静脉置管方法产生置管异位情况的分析及处理对策.方法 将我院146例患者的置管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贵要静脉组和正中静脉组,记录异位导管的发生率及异位部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导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异位导管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位导管采取相应处理后,均达到理想复位.结论 临床置管时,采取贵要静脉置管,能有效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同时合理采用异位导管处理办法,能使异位导管头端重新置入目标靶血管中,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拟探讨不同的体位配合歪头动作置管术后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以期选择出适合的体位,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 将155例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卧位组55例、半卧位组49例、坐立位组51例,均采用标准的PICC置管方法.平卧位组患者取平枕仰卧位,半卧位组患者取床头抬高约30°,坐立位组患者取坐位90°,置管后均拍X线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3组间的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11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半卧位组8例占16.3%,平卧位组2例占3.6%,坐立位组1例占1.9%,半卧位组与其他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PICC置管术中患者取平卧位是最佳选择,只有当患者伴有呼吸困难或导管异位需要调整时采用坐立位,不推荐床头抬高30°的半卧位体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颈部静脉阻断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价值比较,为临床护理操作方法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该院行PICC置管患者28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患者在置管时采取传统偏头法同时助手可辅以指压法进行颈部静脉阻断,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导管总异位率、颈部静脉异位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总异位率及颈部静脉异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按压器法阻断颈部静脉可显著降低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韩忠秀  唐忠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92-2193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不同体位的置管方法,比较置管异位发生情况。方法将80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1)改良组:患者平卧,穿刺侧上肢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cm时,穿刺侧肢体伸直上举,与颈部角度<30°;(2)对照组:穿刺侧肢体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cm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部。结果导管异位发生情况:改良组40例患者中2例发生导管异位,占5%。异位发生部位:腋静脉返回1例,占50%;胸外侧静脉1例,占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8例发生导管异位,占20%。异位发生部位:颈内静脉5例,占62.5%;腋静脉1例,占12.5%;肩胛下静脉1例,占12.5%;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占12.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改良组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位改良可减少PICC置管导管异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CVC)2种置管导管末端异位情况。方法选择1656名共1799例次PICC/CVC置管后的肿瘤患者,常规胸部正位X线检查确认置管走向及导管末端位置,计算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对导管末端异位者进行调整并观察转归。结果 PICC置管失败率2.68%,CVC置管失败率0.3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胸部X线检查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4.84%,其中PICC末端异位发生率6.42%,显著高于CVC末端异位发生率4.01%(P0.01)。PIC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71.1%,CV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26.7%,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与CVC置管相比,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较高,但较容易调整。PICC/CVC置管后应常规胸部正位X线片确认导管走向和导管末端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病人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致导管异位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法,分析同一名护士对神经外科104例病人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异位病人的各种资料。[结果]右心房异位率为20.19%、上腔静脉入口处发生率为6.73%,并有误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反折异位发生,这些异位原因与病人的疾病、治疗史、体型、合作程度有关。[结论]神经外科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率高,在置管前必须评估,置管后跟踪其胸片结果,及时处理异位的导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PICC置管中两种不同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及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行PICC置管的10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3月行PICC置管的10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采用偏头法送管,观察组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及穿刺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结果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对照组为9.7%、观察组为1.0%;置管过程患者舒适度测评对照组为29.1%、观察组为55.4%,x2CMH=21.908,P0.01。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优于偏头法送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80岁以上高龄住院患者留置PICC过程中出现导管异位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分析调查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4年11月肿瘤病房和干部病房住院的110例80岁以上高龄置管患者的导管异位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完全卧床不能配合操作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33.33%;穿刺侧肢体有深静脉置管史患者异位率为55.56%;B超联合床旁数字化X光机拍片检查导管异位纠正率100.00%,B超+X光片导管异位纠正率37.50%。结论 80岁以上高龄卧床患者留置PICC出现导管异位率高,应加强穿刺前病史和深静脉置管史评估,合理选择静脉,穿刺过程中调整患者体位等,降低患者留置PICC导管异位率。  相似文献   

16.
赫菊花  魏丽芳  唐英 《当代护士》2016,(10):124-126
目的比较新疆某三甲医院肉眼盲穿的PICC置管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两种置管方法导致不同民族患者置管肢体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炎症程度,并进行原因分析与护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65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27例采用肉眼盲穿的置管方式,实验组138例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2周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能够明显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带管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堵管发生情况,并分析导致堵管发生的影响因素,指导未来PICC置管后堵管风险评估及管理优化.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完成PICC置管的9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观察PICC置管堵管发生情况,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置管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期间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我院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549例,统计导管维护依从率和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Logistic方法分析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导管维护依从性与导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导管维护低水平依从性162例,占29.51%,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64例,占11.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家庭支持度、医疗支付方式、心理状态是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影响单因素(P0.05)。年龄、文化水平、糖尿病、家庭支持度、贴膜类型、瓣膜类型、固定方式、导管维护依从性是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家庭支持度、心理状态是影响乳腺癌PICC置管期间导管维护依从性的风险因素(P0.05),糖尿病、贴膜类型、瓣膜类型、固定方式、导管维护依从性是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P0.05)。导管维护依从性与导管移位、局部感染、堵管和接触性皮炎发生呈负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PICC置管期间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多样,其中导管维护依从性是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且二者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为102例乳腺癌患者行PICC,发生置管异位11例,置管困难8例。现将原因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2例,均为女性,年龄32~69岁,平均45.8岁。PICC穿刺部位:贵要静脉57例,肘正中静脉17例,头臂静脉28例。85例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5F PICC导管,5例使用巴德国际有限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4F PICC导管,12例使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5F PICC单腔导管。2结果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113例肿瘤患者经PICC置管时异位的识别及复位对策。置管过程中借助B超和心电图实时识别导管异位,采用颈内静脉阻断法、呼吸配合联合前段导丝撤出法等一系列及时有效的复位处理,111例成功复位,成功率98.23%,2例因疾病等原因复位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