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不同给药途径(局部、静脉以及局部静脉联合)减少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方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因重度骨关节炎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无TXA使用禁忌的患者共计159例;排除术前存在深静脉血栓DVT、凝血功能异常、术前正使用抗凝药物、术前血红蛋白<100 g/L、伴有恶性肿瘤、伴有或曾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患者、伴有出血性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分为A、B、C、D 4组,A组给予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100 ml,B组给予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1 g,C组术前30 min给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D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 +关闭关节囊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1 g。记录患者术后凝血系列、显性失血量,并计算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输血率。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组间相关测量指标比较使用方差分析。 结果术前、术后1 d、3 d和7 d,同一时间点比较各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差异。4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0.53%、11.11%、13.64%和13.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1,P >0.05)。B组、C组和D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都明显低于A组(P <0.05),D组的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明显低于B组和C组(P <0.05),而B组和C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无明显差异(P >0.05)。A、B、C、D 4组的输血率分别为21.05%,6.67%、4.76%和2.94%,B组、C组和D组的输血率明显低于A组(χ2 =9.914,P <0.05)。 结论氨甲环酸局部应用、静脉滴注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并降低输血率,而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静脉联合关节腔注射减少术后失血量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0±6.4)岁,血红蛋白(121.33±8.15)g/L,红细胞比容(0.470±0.039)L/L;B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7.5)岁,血红蛋白(125.28±9.37)g/L,红细胞比容(0.490±0.041)L/L。手术切口采用统一的后外侧入路并按照常规手术方式手术,假体选择生物型假体。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氨甲环酸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静脉应用组:于术前10 min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局部应用组(B组):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20 ml的生理盐水中并分成3等份,用2块纱布浸入40 ml氨甲环酸溶液,分别填塞于在髋臼锉刨削好髋臼壁和股骨侧扩髓之后的髓腔内,持续5 min。剩余40 ml在切口关闭之前注射入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夹闭3 h后开放。术后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2.34±7.42)g/L,总失血量(833.6±81.4)ml,隐性失血量(276.3±57.9)ml,红细胞比容(10.1±1.4)L/L;B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8.2±6.1)g/L,总失血量(792.5±61.8)ml,隐性失血量(297.5±50.3)ml,红细胞比容(9.2±1.2)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PT(12.78±2.03)s,APTT(34.27±3.91)s,INR 32.34±7.42;B组PT(13.17±2.19)s,APTT(32.36±3.18)s,INR 28.24±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同样有效地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率,并没有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氨甲环酸对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0例患者,按照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时机分为3组:A组为术前0.5h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3例;B组为术中缝合切口前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27例;C组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0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患者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输血率以及术后近、远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的大小。结果关于失血量及输血率,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低于C组,且A组效果较B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量,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高于C组,且A组患者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结论氨甲环酸能有效地减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降低其输血需求,且术前0.5h给药较术中给药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采用切皮前半小时将氨甲环酸按15mg/k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安慰剂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3±20.7)ml和(200.5±23.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0.5±30.5)ml和(180.3±35.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总失血量分别为(600.6±25.2)ml和(820.3±25.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切皮前半小时静脉静滴氨甲环酸15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影响,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回顾性筛选、对比、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共52例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被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并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排除双侧同期置换髋关节、氨甲环酸过敏、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其中,实验组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而对照组术中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两组均为2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性别、患侧和基础疾病。 结果实验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905±348)ml低于对照组(1 113±38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7,P<0.05)。同样,实验组隐性失血量(261±252)ml也低于对照组(429±39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7,P<0.05)。而实验组显性失血量(643±313)ml与对照组(684±237)ml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白蛋白及凝血指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合并两组数据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8。 结论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减少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但对显性失血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膝关节一期置换术中氨甲环酸给药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于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75例,通过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EA)方式不同分为三组,每组25例。A组术中在第一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放止血带前10min静脉点滴1g氨甲环酸,术后3h视情况决定是否再次应用;B组双膝TKA术中均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氨甲环酸0.5g/50mL并夹闭引流管2h;C组双膝术中在第一侧TKA放止血带前10min静脉点滴1g氨甲环酸,同时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氨甲环酸0.5g/50mL并夹闭引流管2h。比较三组患者引流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中B组在第1天引流量最多(644.1±97.8)mL,C组(418.7±92.4)mL最少,但第2天引流量B组最少(148.6±99.7)mL,C组最多(167.5±87.5)mL,B组较其他两组总引流量(792.7±94.6)mL最多。三组患者引流量、第1天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中B组最多(80%),C组最少(48%),B组较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均无患者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氨甲环酸局部联合静脉应用于双膝关节一期置换术,可以有效减少引流量,降低输血率,并不增加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两方面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本中心自2011年8月~2012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男22例,女68例,年龄55~ 81岁,平均69.28岁,病程2~16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瓶100 ml氨甲环酸(规格100 ml:氨甲环酸0.5g与氯化钠0.85 g)进行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点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输血比率,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显性失血、隐性失血及输血量,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其常伴随显著的失血且需要输血,人工合成抗纤溶药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行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未使用氨甲环酸患者291例(对照组)和2013年4月至9月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患者220例(氨甲环酸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住院时间,失血量,输血及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围术期平均总失血量和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3.30±355.65)ml vs(1275.20±453.75)ml,5.45%vs 20.62%,P〈0.001]。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00%和5.15%(P=0.937)。氨甲环酸组中1例(0.45%)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例(0.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出现肺栓塞。术后第1天、第3天氨甲环酸组的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术前静脉滴注15 mg/kg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失血及输血。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611-1614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对强直性脊柱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行单侧置换,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术前10 min给予氨甲环酸15 mg/k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滴,局部应用组关闭切口前倒入氨甲环酸2 g,比较三组的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输血反应、手术并发症、血红蛋白变化、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静脉应用组和静脉应用组总失血量、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经方差分析,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用药方式之间无明显区别。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区别。术后血红蛋白的下降三组之间无明显区别,输血率三组均为100%。三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的肌肉间静脉形成发生2例,静脉应用组和局部应用组各发生3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手术期出血,但不同用药方式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云南白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4—2017-05完成的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联合应用氨甲环酸与云南白药,对照组单纯应用氨甲环酸。比较2组术中输血量、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以及术后1、4、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结果观察组术中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2例肺炎,对照组出现2例肺炎、1例创面水肿、1例切口感染,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联合手术前后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的效果较单一应用氨甲环酸的治疗效果更优,能减少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水平的波动,更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4-1967
[目的]评价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的临床效果,证实静脉途径应用氨甲环酸不增加血栓的风险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的连续120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术中静脉滴注15 mg/kg的氨甲环酸,另一组60例患者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组。通过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的变化估算出术后失血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输血情况。[结果]使用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TXA)不同应用时间与途径对减少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手术期显性失血与隐性失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初次单侧THA 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32例切皮前静滴TXA(15 mg/kg),联合缝皮后经引流管逆行灌注50 m L TXA(20 mg/m L);B组34例术中局部浸润20 m L TXA(50 mg/m L),联合缝皮后经引流管逆行灌注50 m L TXA(20 mg/m L)。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3 d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Hct、术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3 d Hb(106.43±5.84)g/L、Hct(0.42±0.03)g/L均显著大于B组(102.52±6.03)g/L、(0.40±0.04)g/L(P0.05),A组术中失血量(278.57±40.21)m L、隐性失血量(632.67±64.72)m L均显著小于B组(304.85±52.62)m L、(687.09±70.16)m L(P0.05)。结论:TXA切皮前静滴联合缝皮后局部灌注在减少显性失血方面的作用与术中浸润联合缝皮后局部灌注相似,但在减少隐性失血方面优于术中局部浸润联合缝皮后局部灌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其中44例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者为观察组,43例术中静脉滴注氯化钠溶液。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方式、假体情况,分别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检测两组术前、术后1、3、7天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情况,记录两组输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方式及假体选择相比较,P0.05;观察组显性失血量为(236.71±145.49)ml与对照组(243.82±97.63)ml,t=0.267,P=0.790;隐性失血量(472.34±236.17)ml,明显少于对照组(713.18±398.77)ml,t=3.436,P=0.000。两组术后第1、3、7天时Hb、Hct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然组间比较,P0.05,术后第1天与第3天、第7天比较,P0.05;术后第3天与第7天间比较,P0.05。两组输血率及输血量比较,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可较好的预防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时间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HA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25例,A组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B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术后7 h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D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E组为对照组,不给于氨甲环酸及其类似药物。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血液学指标,比较5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差异。结果 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围手术期最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5项数值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D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最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分别为(272.9±46.7)ml、(27.8±3.8)g/L、(344.4±61.6)m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C组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114.7±32.7)ml、(21.0±3.9)g/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结论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在THA围手术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30-223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术前30 min静脉单次静滴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出血量,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04.7±19.9)ml和(348.5±14.8)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82.7±134.9)ml和(533.8±111.7)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有2例,对照组有10例需要输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使用组间比较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止血带下联合围手术期口服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于安徽宿州市立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30例,切皮前10 min静滴完毕20 mL/kg TXA;B组(试验组)31例,麻醉前2 h及术后6 h、12 h分别口服氨甲环酸1 g。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输血例数;术前1 d,术后1 d、2 d、14 d分别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术前1 d及出院前1 d或出现可疑血栓症状时行患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术后14 d门诊复查并拆线。结果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术前Hb、D-二聚体、FDP、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术中显性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输血例数,术前术后Hb、D-二聚体、FDP、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抑制机体的纤溶活化和炎性反应,降低失血量和输血率,缩短恢复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可行,口服和静脉应用具有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2例,男42例,女140例;年龄(68.1±7.1)岁(范围60~7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氨甲环酸1组45例、氨甲环酸2组46例、氨甲环酸3组46例和非氨甲环酸组45例,分别于术后12 h、18 h、24 h、24 h拔除引流管。氨甲环酸1~3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非氨甲环酸组术后仅以100 ml生理盐水关节腔内局部灌注。比较四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关节肿胀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差异。结果氨甲环酸1~3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5.5±34.3) ml、(189.4±72.3) ml、(215.3±93.4) ml,少于非氨甲环酸组的(351.3±113.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P=0.005),其中氨甲环酸1组术后引流量少于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干骺端内局部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控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初次行TKA治疗并有完整临床病历资料的患者40例。氨甲环酸组20例,其中男1例,女19例;年龄(72.00±7.02)岁,身高(1.53±0.06)m,体重(58.37±8.96)kg,身体质量指数(25.02±3.61)kg/m^2,术前血容量(3.41±0.39)L;TKA术前10min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15mg/kg),并在术前3-5min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干骺端内各注射氨甲环酸50mg(稀释为5mL),无止血带下常规行TKA。对照组20例,其中男2例,女18例;年龄(70.00±7.54)岁,身高(1.54±0.05)m,体重(63.26±9.65)kg,身体质量指数(26.47±3.56)kg/m^2,术前血容量(3.64±0.49)L;TKA术前10-20min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15mg/kg),无止血带下常规行TKA。所有患者术前以Nadler公式计算术前血容量,记录术前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术后以Gross方程计算失血量,记录术后Hct。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并将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在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红细胞压积比较,氨甲环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干骺端内局部注射对无止血带全膝关节置换减少术中显性失血、术后总失血量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纱布在不使用止血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们将117例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60例,B组57例。两组患者均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条件下进行手术,A组术中使用普通纱布进行压迫止血,B组使用带有氨甲环酸的纱布进行压迫止血。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以及患肢肿胀、瘀斑、深静脉血栓、骨水泥厚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氨甲环酸纱布组的术中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输血率以及肿胀、瘀斑方面均少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引流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骨水泥厚度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止血带下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纱布止血能够明显减少总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给药方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140例,年龄55~83岁,平均70.32岁,病程3~15年。随机分为试验组(联合给药)和对照组(单一给药)(n=70)。试验组在松止血带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对照组在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总的失血量、需要输血患者人数、不同时间血红蛋白的变化、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及肺栓。结果对照组显性失血量(316.6±92.3)m L,大于试验组(210.8±94.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隐性血量(746.6±96.4)m L,大于试验组(596.4±92.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7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松止血带前10 min按10 mg/kg静脉注入氨甲环酸并结合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临时夹闭引流管2 h,可安全、有效控制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