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方法对429例PICC置管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穿刺血管和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发生导管异位32例,总异位率为8.2%。头静脉穿刺的异位率(10.5%)最高,其次为贵要静脉(8.7%),正中静脉异位率(3.6%)最低。经χ2检验,三组静脉置管导管异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本组病例分成三个年龄组,导管异位情况经χ2检验(χ2=9.713,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本组病例按体重指数分级分成三组,导管异位情况经χ2检验(χ2=3.309,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PICC导管的异位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无相关性,而与患者静脉血管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可以由护士独立进行操作的技术,现临床已广泛开展该项技术,此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因反复静脉穿刺及高渗性液体或化疗药物对血管造成的不可逆损伤。是常用的中心静脉输液工具之一[1]。但PICC在穿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导管异位是PICC穿刺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12.5%-24.6%[2],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推荐PICC头端最佳位置应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3]。当进行穿刺过程中出现各种原因导致的导管位置异常(包括异位于同、对侧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奇静脉、胸廓内静脉、右心房、室等),未到达上腔静脉的最佳位置即为原发性PICC导管异位[4]。而发生导管异位率最高的为颈内静脉,可达3%-37%[5]。导管异位可引起各项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血栓形成、药物外渗、静脉炎、心脏穿孔、进入右心房可导致死亡[6]。本文拟探讨各种简便、安全、可靠、直观的预防PICC穿刺导管异位的方法,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原因和纠正方法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354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时32例导管异位发生的相关因素,在未拔导丝前予以正位。结果导管异位发生在年龄〉60岁者较≤60岁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3,P〈0.05);87.5%发生于置管侧静脉中;左上肢置管的异位率较右上肢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52,P〈0.01);头静脉置管者异位率为15.79%,而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置管者分别为8.89%和8.12%。导管异位率与患者的性别、穿刺方法及病变部位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异位者正位均获成功。结论娴熟的技术是置管成功的保证,对高龄患者置管要谨慎,尽量选择右上肢静脉置管,以贵要静脉为首选,次之为肘正中静脉。带导丝立即在X线下视导管异位的具体情况,变动患者体位并随其吸气不失时机地正位。  相似文献   

4.
正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备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能够安全输注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肠内营养等刺激性药物、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目前已在临床一线的静脉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PICC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置总是一线护理人员经常碰到且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各种并发症中尤其以异位最为常见,有文献研究显示异位发生率为6%~10%~([1])。现就PICC导管异位原因、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概念及现状,并对PICC导管尖端异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操作步骤和要点进行综述,分析其操作原理和干预机制,总结成功率和临床应用效果。对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提出了展望,包括制订系统化的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应对策略,加强新生儿PICC专科护士的培养及团队建设,旨在促进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标准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7.
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方法 观察200例PICC患者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00%.不同年龄、性别及穿刺体位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P<0.01)和正中静脉...  相似文献   

8.
姚辉  宋敏  刘玉莹 《护理研究》2012,26(7):582-584
对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异位的影响因素、预防、导管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及异位后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护理人员应重视穿刺血管的选择、病人的体位及心理、导管置入长度和外固定及导管维护,加强护理操作人员的理论及技能培训,确保置管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PICC导管的主要并发症有堵塞、感染、导管异位、静脉炎[1],其中导管尖端异位较常见,其发生率高达34.2%[2]。本文综合叙述了现阶段临床上所采取的多种预防和处理PICC发生异位的方法,展望了未来PICC置管中精准定位方法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成人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异位的影响因素、预防、导管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及异位后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护理人员应重视穿刺血管的选择、病人的体位及心理、导管置入长度和外固定及导管维护,加强护理操作人员的理论及技能培训,确保置管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与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00例PICC置管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异位将其分为异位组与未异位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分析其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总结护理对策。结果不同胎龄、体质量、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置管日龄、置管部位、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的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儿体质量、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置管部位、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均是早产儿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早产儿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体质量、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置管部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应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区三家区级公立医院新生儿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给予PICC导管的19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整理早产儿病历资料,分析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将发生PICC导管异位的早产儿纳入观察组,将未发生PICC导管异位的早产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及置管情况的差异性,分析导致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结果 PICC导管异位早产儿在不同胎龄、体重、置管日龄、置管部位、置管静脉、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护士层级等多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静脉、置管护士层级、患儿体重、置管部位等是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保护因素,置管前机械通气是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早产儿PICC导管的最佳置入长度:左侧为(16. 2±4. 1) cm,右侧为(16. 9±4. 3) cm。结论置管静脉、置管护士层级、患儿体重、置管部位、置管前机械通气是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应根据置管静脉及早产儿的体重来确定。  相似文献   

13.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首次应用于临床静脉治疗,因为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和具有较长的留置时间等优点,目前,PICC的使用仅次于紧急救护的中心静脉导管[1].但是患者因为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在增加[2].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是长期置管的常见并发症,有研究提出PICC置管感染率约占其所有并发症的40%,位居首位[3].明确诊断标准及诱发因素,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将有助于减少CRI的发生.为此,笔者对导致PICC置管期间CRI的相关因素及防护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有无PICC原发性异位的患者在导管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预防和早期发现原发性异位患者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6年7-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879例,其中,原发性异位(调整成功)患者367例,无原发性异位患者2512例。分析两组留置期间PICC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继发性导管异位、完全堵管、非计划拔管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原发性异位组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面高于无原发性异位组,分别为1.9% vs 0.7% (P = 0.022)、9.3% vs 3.9% (P = 0.000)、1.4% vs 0.3% (P = 0.005)。在出现继发性并发症患者中,原发性异位组在导管相关感染方面,置管≤30天的患者百分比要高于无原发性异位组(P = 0.002)。 结论:本回顾性资料结果显示,原发性异位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高于无原发性异位患者,且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更早。应尽可能减少原发性异位的发生,密切关注原发性异位患者后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PICC导管相关皮肤过敏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ICC是一种新的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护理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PICC皮肤过敏反应主要发生于导管周围的敷贴接触皮肤部位。年龄、性别、过敏体质、PICC导管、不同贴膜及各种消毒剂的应用、护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等均易发生皮肤过敏。我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6年1月—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血液病行化疗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导管异位11例,分析其置管静脉、置管方式、患者体位与导管异位关系,并通过文献查阅给予相关护理对策。结果置管105例中发生异位11例,异位率10.48%,其中贵要静脉置管发生8例,头静脉置管发生3例。穿刺血管、置管方式、患者体位、操作者置管过程特殊体验、患者相关措施的执行力与导管异位的关系密切。结论穿刺血管避免头静脉、建议采用B超探查、专业人员置管与维护、置管过程中宣教到位使患者配合良好等措施可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遇导管异位可以采取改变体位配合呼吸运动等进行调整,PICC异位是可以规避和及时发现、纠正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处理方法。方法 发生导管异位时,由两名护士进行调整,患者采取平卧位、侧卧位或坐位,将导管外露部分及穿刺点充分消毒后,将导管外撤,撤出的长度即透视时上行至颈内静脉的长度+2cm,平卧位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同时下巴紧贴锁骨,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形成一锐角,将导管送入。侧卧位或坐位时,使穿刺侧肢体与身体的纵轴成一直线,利用重力作用,再将导管送入。结果 23例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患者,经过调整,20例送入上腔静脉,仅3例留置在锁骨下静脉,均未发生感染。结论 发生导管异位时,应首先考虑调整,不急于拔除,这样不仅降低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大大减轻了由于患者血管条件欠佳再次穿刺失败所造成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恶性肿瘤静脉化疗患者中广泛应用.常规置管操作时,为了防止导管异位颈内静脉,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45°~60°,下颌靠近肩部,但在临床上对于体弱消瘦或肥胖的患者,其头偏向置管侧时不能完全压迫颈静脉区,造成置管异位.鉴于此,我们对PICC置管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2010年10月~2011年1月,我们对36例PICC置管患者采用新的操作方法,导管均一次性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方法简单适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PICC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防治PICC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方法:选择159例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对34例PICC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结果:PICC导管堵塞34例,患者经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后30例再通,4例拔除PICC导管。结论:严格遵守PICC插管操作规程,提高穿刺技巧,正确评估血管,选择适宜导管,正确应用药物,掌握封管技术,加强输液的管理,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PICC导管堵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