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126例出血性中风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6例出血性中风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分析王世宏王风兰周秀萍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50022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指标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鉴别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55.2近年来有资料介绍,根据血液流变学指标预报中风,并依此作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头皮针法对中风偏瘫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改进徐疾补泻手法在中国头皮针标准化方案三条线上,对中风偏瘫80例病人作了针刺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纤维蛋白原等多项实验指标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头皮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1项指标中7项获得改善,P<0.05~0.01)。对出血性中风偏瘫(除红细胞胞电泳1项有改善外,其余10项指标P>0.05)则无改善。提示血液流变学可作为缺血性中风偏瘫治疗的客观效应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肾调督、健脾化瘀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痰瘀阻络证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此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3例缺血性中风气虚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两组,治疗组采用益肾调督,健脾化瘀针刺法;对照组采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针刺法,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80.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肾调督、健脾化瘀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气虚痰瘀阻络证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搜风汤加针刺、康复训练)进行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观察比较.结果:综合疗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痰病的及康复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重用黄芪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80例,随机与西药对照组32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满意,同时,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并对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及补阳还五汤的治疗作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观察的七种常见病,即冠心病、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病、周围血管病、肺心病、慢性肾病及糖尿病。目前普遍认为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中医“瘀血”相关,大量文献报道。这些疾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我们从1989年—1991年共观察患上述疾病的190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60例,男女性别的血液流变学差异,发现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有着各自的特征性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范畴,历代医家对之认识各异:河间以卒中的热象,谓之“心火爆甚”;东垣见中风的虚症,云“因乎气虚”;丹溪据痰热涌盛,认为“湿痰生热”;叶桂指出“肝血肾液内枯风动”;晚清王清任又专以“气虚血瘀”立说,建补阳还五汤。综观各家,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逐使中风的病理机制日趋完善。当代又由于血液流变学及对中医瘀血学说的研究,提出中风是“血瘀症”,用活血化瘀治疗也取得显著之效。但目前从痰瘀相关立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报道尚属少见,本文就治疗4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临床、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图及甲皱微循环四单元指标为基础,建立了缺血性中风先兆预测系统及其可靠性数学模型,并对325例进行实测验证,结果缺血性中风Q值全部大于80;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多数介于51~79;正常人Q值低于50。认为Q值在80以上者应认为是缺血性中风先兆,这一预测方法是可行的。文中以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为指标,分析了以益气补肾为主要作用的复方益脑宁对具有中风危险因素的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例的预防效果,证明有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本病72例(其中慢迁肝40例,慢活肝32例)疗效显著。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机理和疗效客观指标,对本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表明,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证明本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属“高粘综合征”。说明本病的全过程均有“瘀血证”存在。并且“慢活肝”之瘀血证较“慢迁肝”为甚。通过活血化瘀治疗,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前有明显改善,证明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慢性肝炎疗效显著。另外证明某些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不易根治每多反复发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缺血性中风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调节,考察两组治疗对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前后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调节可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状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相关危险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干预组30例采用针刺干预和常规治疗组30例采用阿司匹林75mg,每日一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3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脑血流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压和血糖、SOD、MDA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干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脑血流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压和血糖、SOD、MDA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且针刺干预组患者TG、HDL-C、左侧大脑中动脉Vmin、PI水平及右侧大脑中动脉Vmax、Vmin、RI,全血黏度低切值、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空腹血糖、收缩压,SO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高危因子具有良性干预作用,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检测11例正常人及20例伴有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RFI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动态变化,并观察不同时间及方法服用藻酸双酯钠(PSS)对20例RFIS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发现20例RFIS病人治疗前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异常于11例正常人,数值呈动态变化,4时~8时达高峰值。动态检测发现白天服用PSS后病人晨起血粘度等指标较服药前无明显变化,将服药时间改为午夜一次顿服后病人晨起血粘度等指标较服药前明显降低,在顿服PSS同时饮水500~800ml可增加PSS降低晨起血粘度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风补血引接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风补血引接方.治疗2周后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判断临床疗效;静脉采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液还原黏度、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4.4%)(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试验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风补血引接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具有肯定的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人中医辨证分型的血液流变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6例正常人和68例中风病人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粘度和血沉5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观察,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把中风病人分为中脏腑组和中经络组。结果:两组中风病人的5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中脏腑组的各项指标又高于中经络组。提示:中医辨证分型与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是密切相关的,血液流变学可以反映中风病人的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5.
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红花注射液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72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A)组36例用红花注射液治疗,对照(B)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 05);A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明显优于治疗前(P<0 01),在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等五项指标的改善上,A组优于B组(P<0 05~0 01).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血液微循环,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安全、有效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6.
中风CT扫描,血液流变学与辨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血液流变学及CT扫描角度,对急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量度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脑梗塞组和脑出血纽在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比上具有鉴别诊断意义;脑梗塞组中之中脏腑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中经络组显著增高(P<0.05~0.01);气血瘀滞型的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HCT)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肝肾阴虚型显著)旨高(P<0.05~0.001);从CT扫描结果上发现痰火上逆之阳闭主要出现于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而痰湿上壅之阴闭主要出现于大面积的脑梗塞患者,肝肾阴虚型多见于穿通支的小面积的梗塞患者。结果提示血液流变学指标似可作为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脑卒中的一客观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对缺血性中风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通络方治疗,并观察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全血粘度比为(7.01±1.04),红细胞压积为(44.31±5.14)%及FI为(3.13±0.45)g/L,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总有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在中风先兆证痰瘀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发病进程中的检测及与其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关系.方法:观察16例痰瘀阻络型和14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中风先兆痰瘀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不明显.结论:中风先兆证痰瘀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临床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中风先兆证的病情发生、发展及预后观察等方面指导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初步研究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210028)花戎【关键词】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血液流变学本文对1994年~1996年10月收治的急性期缺血性中风81例患者,按中医辨证进行分组,观察各证型组病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自拟益气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益气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高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