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常见诱因,病理学特征及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尸检资料。结果冠心病40例(占64%),心肌梗死14例(占23%),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5例(占8%),剧烈活动后死亡的3例(占4%)。结论缺血性心脏病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尽早防治冠心病、高血压,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补体C_3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17例健康人(对照组)和17例AMI病人发病3、12、24、48、72、96小时血清sICAM-1和补体C_3水平。结果:(1)AMI发病3、12、24、48、72、96小时血清sICAM-1和补体C_3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AMI病人在上述时点sICAM-1水平在发病12小时即有显著升高(P<0.05),24小时达高峰,至发病96小时降至发病3小时水平,(2)AMI发病96小时内死亡者与存活者比较,发病3、12小时血清sICAM-1在死亡组均有更为显著的升高(P<0.05)。结论:sICAM-1和补体C_3参与了AMI发生、发展,且sICAM-1的测定可作为病情严重度和预后观察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孙广辉 《天津医药》1992,20(1):62-64
心源性猝死是影响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内科急症,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统计,每年突然死亡者35万人以上,约占总死亡率的20%,而且50%以上死于医院外,多数在症状发生后2小时内死亡。  相似文献   

4.
猝死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约占心血管病死率的20%。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出乎意料的死亡。本文分析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比50例非心肌梗塞冠心病Q-Tc间期显著延长,且AMI的Q-Tc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据报道,60%以上的AMI死亡者发生在起病1h之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地进行院前现场急救,能够明显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所以,院前急救是AMI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我院1999年1月~1999年7月急诊科共收治疑似心梗病人10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4±4.2岁.病历选择标准为:①有典型症状发作;②ECG有相应改变,即2个导联以上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mv或压低≤0.1mv;③经口服硝酸甘油症状缓解不明显者.以上患者均予留院治疗,经系统检查,明确诊断为心梗者90例(90%),不稳定心绞痛者10例(10%),共死亡8例(全部确诊为心梗,均于入院后8小时内死亡,死亡原因为心源性猝死);共溶栓21例,1例于溶栓过程中死亡.  相似文献   

7.
作者评价了静脉推注APSAC(anisoylated plasminogen streptokinase activator complex)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死亡率的影响。本组1004例6小时内发生的AMI患者,随机接受APSAC(502例,30单位)或安慰剂(502例),6小时后静滴华法令,持续3个月。研究结果显示,30天内安慰剂组死亡61例(12.2%)、APSAC组死亡32例(6.4%)(P=0.0016)。APSA组30天内的死亡率减少了47.5%,而21.0~65.2%是有95%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原因,便于指导临床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3年9月心内科住院老年患者48例,分析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及时间过程。结果 48例心内科老年患者出现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主要有冠心病17例(35.42%)、扩张型心肌病7例(14.58%)、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12.50%)及风湿性心脏病5例(10.42%)。患者心源性猝死主要发生于病情恶化6h以内,约45例(93.75%)。结论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容易出现院内心源性猝死,患者往往在病情恶化后6h内死亡,需要密切关注该类住院患者的病情进展,并进行有效监护和及时抢救。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系统疾病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30秒以内者称为暴死,数分钟到24小时内死亡者称为猝死。本文报告所收集心性猝死尸检51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猝死(SCD)是突发性的不可预测死亡,表现为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和生存率低、预后差的特点。现心源性猝死逐渐年轻化,探索青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了解其临床症状及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与心源性猝死有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防治心源性猝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部收治抢救的6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6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1)急救结果:成功复苏患者为11例,占17.74%,死亡51例,占82.26%。(2)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冠心病相关性很强,占76.48%,猝死前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3)心源性猝死的常见诱发原因为心理应激状态(35.29%),用力排便(21.57%),运动或过度劳累(19.61%)等。(4)在心源性猝死诸多危险因素中,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等。(5)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病年龄段、性别、发作时间、发作季节、心电图特征、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防治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在于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11例心源性猝死的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心源性猝死患者11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29.7%,是继躯体并发症后的第二大精神病人致死原因。8例猝死发生在白天,3例发生在夜里。所有患者在猝死前均出现异常情绪反应,且10例为控制病情使用了抗精神病药物。9例患者为两种及以上药物联合用药,8例患者为中到大剂量用药。结论精神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不当有关,应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基础健康、饮食情况、既往用药史等情况审慎用药并注意药物用法用量。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据报道 60 %以上的AMI死亡者发生在起病 1h之内 ,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地进行院前的现场急救 ,能够明显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所以 ,院前急救是AMI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急救中心自 2 0 0 0年5月~ 2 0 0 2年 5月共对 9例AMI患者进行院前抢救并取得成功经验做一回顾性分析。1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1 1 现场急救的关键是为AMI患者提供迅速、高效和有组织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我们急救中心设有一个院前抢救组 ,它的成员除了急救中心的主任、护士长之外 ,还…  相似文献   

14.
郝美云  郝榆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30-2630
目的: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lon,AMI)发生的原因.方法:对21例不典型AMI的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及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1例,治愈15例,死亡6例,其中2例死于心源件休克,2例死于急性左心室衰竭,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1例死于心律失常.死亡率28.6%.结论:对临床症状不典型怀疑AMI的患者,应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常规18导联心电图,动态观察心电图心肌酶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随诊3个月后,观察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心衰、及心源性猝死2组有无可比性。结果临床追踪3个月后两组心血管事件比较心绞痛、再梗死、心衰、及心源性猝死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的疗效肯定,使AMI患者生存率增加20%~25%。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和心脏性猝死之间的一种状态,包括除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以外的其他各型心绞痛,15%~35%的病例可能发展为AMI甚至猝死。我院自1997年4月至2001年3月对30例UAP患者应用硝酸甘油联合硫酸镁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常见并发症之一,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又是导致AMI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AMI时常见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AMI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约为72~90%,若能早期进行心电监测,则几乎可高达100%.其发生特点为:1.心律失常多数出现于AMI后48小时内,约90%出现于24小时内;2.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室速及室颤分别约为10~40%及4~18%。3.其它严重心律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源性猝死,我院自1997年6月应用低分子肝素(克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自1997年6月至1999年9月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61例,均符合WHO制定的UAP标准,除外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及出血倾向者。其中初发型劳力型心绞痛13例,恶化型劳力型心绞痛27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无糖尿病病史AMI患者287例.测量入院时随机血糖(AG)和禁食8h后的空腹血糖(FG).随访30d,分析AG、FG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7例(9.4%)非糖尿病患者在AMI后30 d内死亡.其中FG正常组2例死亡(1.7%),FG升高患者的第一、第二、第三个三分位数组各死亡4例(9.3%)、6例(12.7%)、15例(32.0%).与正常FG组患者相比,校正后的30 d死亡的相对危险比(OR)随FG三分位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第一、第二、第三个三分位数组分别为:2.7(95%CI,0.73 ~8.6,P=0.012);8.9(95%CI,3.4 ~23.8,P=0.0005);13.5(95% CI,4.7~36.8;P <0.0003).同AG、FG都正常的患者相比,FG正常而AG升高预测患者30d死亡的OR为0.70(95%CI,0.24 ~3.9;P=0.61);FG升高而AG正常者为3.8(95%CI,2.4~12.5;P =0.04);FG、AG均升高者为10.9(95% CI,4.5 ~25.9;P <0.0001).镶嵌模型比较显示:AG并不能增加FG模型预测30 d死亡(x2=5.3,3df,P=0.22)或预测30d心衰和死亡(x2 =4.9,3df,P=0.32)的价值.相反,FG却能增加AG模型预测30 d死亡(x2 =24.9,3df,P<0.0001)或预测30 d心衰和死亡(x2 =25.2,3df,P =0.0001)的价值.结论 无糖尿病病史AMI患者30 d病死率随AG和FG浓度的增加而增加,FG较AG预测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94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住院创伤病人886例,其中危重者832例,占同期住院患者43%。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1例,女81例,年龄4~81岁,其中18~50岁298例占78%,交通事故伤214例占56%,高处坠下伤80例占21%。损伤部位:颅脑伤153例,多发伤114例,内脏损伤25例,胸外伤11例,四肢骨折79例。合并创伤性休克241例占63%;死亡95例,占危重病例的25%。住院后24小时死亡者不记在内。就诊时间最早者是伤后半小时,但以伤后6~8小时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