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在小型试验罐中四环素生物合成与搅拌所耗输入功率比及通气条件之间为关系。四环素产生菌为金霉素链霉菌(Strau-·eofaeie,s)9搜9菌种。发酵用玉米粉培养基。发酵罐容积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通气条件在生物合成抗生素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微生物供氧的观点来看可认为它主要是影响代谢产物,尤其是二氧化碳之排出和营养物的摄取等。同时在一系列报导中可看到通气情况对醣代谢的中间产物有机酸有影响,而有机酸与合成抗生素有密  相似文献   

3.
四环素类药物是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一大类广谱抗生素,广泛用于多种细菌及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所致之感染.四环素类药物由Ⅱ型聚酮体途径(polyketide synthase,PKSⅡ)合成,通过一套可重复使用的结构域在重复的反应步骤中多次催化酚聚酮结构的生成.该类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主要来源于聚酮合成后的修饰.本文对四环素类药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择出盐酸四环素发酵经济合理的搅拌形式。方法在50m3的发酵罐中,分析溶氧、补料代谢、效价和功率消耗等参数随搅拌器形式不同所产生的变化,测试涡轮箭式和轴流搅拌器组合后对盐酸四环素发酵搅拌效果的影响。结果不同的搅拌器对菌体生长、合成代谢参数(溶氧,效价等)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结论使用轴流搅拌器部分取代涡轮搅拌器可提高盐酸四环素发酵水平,并具有节能、降低成本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通气条件对龟裂链霉菌(Act.rimosus)的生长和繁殖以及土霉素的生物合成的影响在文献中论述不多。显然,抗菌素不能在缺氧条件下合成。利用龟裂链霉菌的壮年菌丝体所得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时也证实了分子氧参与了土霉素分子中C_5和C_6上羟基的形成。已经指出,培养龟裂链霉菌所需的溶解氧比其它产生抗菌素的放线菌(如金色链霉菌)要少。  相似文献   

6.
金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能生物合成金霉素,在不含氯离子,或加入某种抑氯剂使氯原子不能进入分子结构中后又能生物合成四坏素。(目前国外将金霉菌通过变异,已筛到不加抑氯剂也能全产四环素的菌株)。本文谨就金霉菌生物合成金霉素及四环素的条件做一文献综述,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7.
头孢菌素生物合成的种子能否移种可根据种子培养基的利用情况、细胞形态、菌种呼吸强度及其菌丝量等参数来决定。本文就改善头孢菌素C产生菌种子培养条件的研究,以便提高头孢菌素C生物合成指数。在固定无机和有机氮源情况下产生菌的生长速率变化取决于糖浓度。在种子培养基中糖的浓度从1%提高到3.5%生长速率将增加到最大值。但在相同培养基中把有机氮源浓度提高到3%,生长速率也能达到最大值,但需较长时间。值得指出增加培养基糖的浓  相似文献   

8.
在准生产条件下研究了青霉素发酵过程中搅拌转速n和空气流量Q即空气表现线速度Ws对过程氧传递系数K(La)的影响,得到如下表达式:K(La)=0.0029n1.723·Q0.366=0.00256n1.723·ws0.366  相似文献   

9.
有许多文献报道,培养基中的无机磷含量是金色链霉菌由生长期转入抗菌素生物合成期的关键性因素。大家也知道,培养基中过量磷能抑制形成抗菌素过程。根据基础资料来看,只有生长旺盛的菌株才能生物合成四环素,而放线菌菌丝的生产能力又关连着它的生长速度,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基中的磷含量、金色链霉菌的生长速度和菌丝的生产能力之间是存在着数量关系的。本报列举了研究这种关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抗生素工厂中一般使用专门装置——带有搅拌的发酵罐进行生物合成。近来在使用搅拌装置的工业各部门中,有一种极好的搅拌型式——低频率振动搅拌得到迅速推广应用。同时指出低频率振动搅拌的单位能量消耗比传统搅拌要低,本文报道振动搅拌应用于微生物合成方面的结果。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如下:其一使用振动搅拌可降低动力消耗,其二能在无菌条件下安全可靠进行微生物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1.
六平叶圆盘涡轮桨搅拌产生的剪切力强烈,能达到有效混合,增强氧的传递,而六箭叶圆盘涡轮桨搅拌产生的剪切力较温和,基于庆大霉素产生菌对剪切力敏感的发酵过程特性,在相同的发酵工艺条件下,将六平叶圆盘涡轮桨变换为六箭叶圆盘涡轮桨,实验结果表明剪切力对庆大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的菌丝形态及其生物合成有显著的影响。在庆大霉素发酵过程中,剪切力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菌丝形态、菌体浓度及粘度均有明显的改善,增强了菌丝代谢活力,改变了发酵液的流变学特性,提高了粘度,使产素水平提高48.6%,达到1282μg/ml。  相似文献   

12.
研究药剂制备条件对药物的药理学活性的影响问题是医药生产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用于药剂制备所采用的粉末分散度对于使活性物质转化为溶解状态的速度及其治疗活性有着很大的影响。苏联学者报导了一系列文章,闸明了有关研究四环素碱结晶条件对于粉末和剂型的物理和理  相似文献   

13.
分批发酵和典型试验对金霉菌生长发育研究的结果说明:只有正在生长的菌丝才能产生四环素;菌丝生长速度要比前期相应减慢才能大量产生抗菌素。作为限制因素的磷酸盐,其浓度降到25-30微克/毫升时,菌丝(典型试验中)生长比速率由0.07-0.08/  相似文献   

14.
金属离子对红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金属离子在红霉素生物合成中的交互作用,应用两水平因子设计和响应面设计,以最终发酵液的生物效价为目标函数建立模型,通过软件分析得出优化结果:钼酸钠0.0461g/100ml;硫酸锌0.004g/100ml;氯化锰0.0133g/100ml;硫酸镁0.0866g/100ml;氯化钙0.0293g/100ml。按优化方案向发酵液中添加所选定的金属盐,可使最终发酵液的生物效价由对照样品的6115u/ml,提高到条件样品的7985u/ml,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红霉素生产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在螺旋霉索产生菌产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mbofaciens)发酵过程中添加金属离子后,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差别较大。本实验结果表明,在70m^3发酵罐上试验,发酵前期(38~42h)加入浓度为2.5μg/ml的Fe^2+,螺旋霉素效价为3670μg/ml,比对照提高了19.7%。在生产中应用后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金属离子对林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海云  郭元昕  李啸  储炬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32(12):723-726,761
采用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金属离子在林可链霉菌(Streptomyces lincolnensis)林可霉素生物合成中的交互作用,并应用均匀设计法,以最终发酵液的生物效价为目标函数建立模型,通过软件Uniform Design Version 3.00分析得出优化配比:FeSO4.7H2O 0.45g/L,CuSO4.5H2O 1g/L,MnCl21g/L;按优化方案添加金属离子,使发酵液的最终生物效价较原配方提高20%,明显提高了林可霉素的发酵水平。  相似文献   

17.
沉淀分析是测定粉末分散度参数(颗粒组成、质点大小的分布、比表面积)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作者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四环素碱粉末的分散度与抗生素结晶条件的相互关系。四环素碱结晶条件和抗生素结晶的分散度之间的依赖性关系对选择  相似文献   

18.
前体对洛伐他汀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前体对洛伐他汀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洛伐他汀发酵水平的有效方法。方法本文主要考察不同前体对洛伐他汀生物合成的作用及有效前体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结果柠檬酸三钠是比柠檬酸铁更有效促进洛伐他汀合成的前体,最佳浓度为0.75%,在0h添加最有效;在上述条件下,洛伐他汀的产量达9134.0mg/L,与不添加前体相比提高26.8%。结论柠檬酸三钠是促进洛伐他汀合成的较适宜前体,可以提高洛伐他汀的发酵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丝氨酸对宁南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宁南霉素发酵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入前体来提高宁南霉素的产量,进行了添加前体种类选择、前体加入量和加入时间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丝氨酸是较佳的合成前体。添加间接前体物A和B,对宁南霉素生物合成也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发酵24、36和42h分别添加丝氨酸、前体物A和B,宁南霉素发酵效价为对照的143%、130%和11141%。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种子对托普霉素之生物合成影响的若干因素。在六种种子培养基比较试验中,以~#1号种子培养基为最佳,其配方为:玉米浆2%,甘油2%、NaCl0.3%、NH_4Cl0.2%、CaCO_30.5%。种子培养基之菌丝累积量与发酵单位并不一定成比例关系。如~#6号培养基菌丝累积量最多为40毫克/毫升。其发酵单位为1~#号培养基的70%,~#2号培养基菌丝累积量最少为5毫克/毫升。其发酵单位为1~#培养基的88%。种子龄对托普霉素生物合成并不是一严格的限制因子,种子在对数生长期,稳定期或死亡期初进行接种,其发酵单位相差无几。但对数生长期和死亡期初的种子,其接种量应比稳定期的种子量要增大。种子传代试验中,传代1~3代则不影响抗生素效价,如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