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较为理想的AgNOR定量分析技术。方法 对比分析了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三种不同测量方法所测得的数据。结果 三种方法测得的数据在全组 50例或分良、恶性 2组 ,每组各 2 5例的Ag NOR总数目、总面积、直径平均值、胞核面积的平均值以及它们的标准差互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 0 5)。而形状因子和异形指数平均值以及它们的标准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P >0 . 0 5~ <0 . 0 0 1)。结论 采用图像分析系统作模拟光镜计数和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 (4 0×或 10 0× )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的9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结果93例子宫内膜癌的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3%和84.9%,中位生存期为59.2个月。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55岁、病理分期Ⅲ期、组织学分级G3、肌层浸润≥1/2和淋巴结转移为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其治疗应当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俞绍音  张廷qiu 《肿瘤》1989,9(2):60-62
现将本院20年来收治的子宫内膜癌用手术分期法,来判断高危因素,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 资料 从1961年1月~1981年12月,共收治以手术洽疗为主的子宫内膜癌296例。按照FIGO分期标准,其中Ⅰ期221例,Ⅱ期44例,Ⅲ期24例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间关系,系统评估其预后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间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宫颈受累情况、腹腔细胞学情况、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淋巴结处理、术后辅助治疗、附件转移、淋巴管转移情况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宫颈受累情况、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青年妇女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影响青年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方法]对52例4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5年生存率78.8%。在单因素分析中,妊娠次数、分期、病理类型及分级、肌层浸润、脉管瘤栓、卵巢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和p53过度表达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肌层浸润,脉管瘤栓,盆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关。[结论]肌层浸润,脉管瘤栓,盆腔淋巴结转移是青年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应慎行保留卵巢的手术.Ⅳ期青年患者应争取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年龄<40岁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185例,根据随访3年后的最终结果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对临床资料、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随访3年发现,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87.3%。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比较,在BMI、ER(+)、PR(+)、合并PCOS、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情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ER(+)、PR(+)、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BMI较大,ER(+)及PR(+)率较低,病理分期较晚,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2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5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检查在癌浸润深度上诊断符合率:无肌层浸润为41.1%;肌层浸润<1/2为41.8%;肌层浸润≥1/2为86.7%,与术后病理检查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肌层浸润>1/2,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6.8%(38/226),临床Ⅰ期为7.3%(11/151),Ⅱ期为35.1%(26/74),Ⅲ期为1例(1/1)。盆腔转移率为16.7%(43/257),临床Ⅰ期为9.6%(16/167),Ⅱ期为28.1%(25/89),Ⅲ期为1例(1/1)。经单因素分析,临床期别、浸润深度、病理级别和组织学类型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和盆腔转移有关(P<0.01,或P<0.05)。经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前3个因素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超检查对判断癌浸润深度(肌层受浸>1/2时)有一定价值。子宫内膜癌盆腔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期别、浸润深度和病理级别密切相关。临床Ⅰ期低危组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不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自1958~1981年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的418例宫内膜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Ⅰ期228例,Ⅱ期105例、Ⅲ期76例,Ⅳ期9例,复发共75例。在Ⅰ、Ⅱ期患者,影响预后的因素有:(1)宫颈管受累,(2)肌层侵犯,(3)治疗方式。手术或手术与放射综合治疗是最宜的治疗方式。Ⅱ期颈管受累的假阳性率较高(56.1%),因而靠分段诊刮取材而做出诊断的弊端有待解决。对Ⅲ、Ⅳ期患者如有可能也应尽量切除原发病灶,不能手术者放射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并应辅以激素或化疗。复发患者虽预后不佳但不应轻易放弃治疗。作者在总结我院418例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基础上结合已开展的雌、孕激素受体测定,重新整理和制定了包括手术、放射、激素和化疗在内的宫内膜癌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85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随访,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5年总生存率为90.6%,存活率在Ⅰa期100%、Ⅰb期90.25%、Ⅰc期82.41%,Ⅰa与Ⅰc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94.03%、非子宫内膜样癌中77.78%,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组织学分级中G195.45%、G295.24%、G375.00%,G1与G3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在给予激素治疗中94.83%、未给予激素治疗中81.48%、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手术方式中全子宫双附件中92.50%、宫体癌根治术中88.37%,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Ⅰ期子宫内膜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并不影响预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激素应用方面与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1988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收治子宫内膜癌152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单克隆抗体,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银染色方法对112例子宫内膜标本进行测定,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种类型的子宫内膜中,PCNA的表达及AgNOR计数依病变的进展明显递增。子宫内膜癌组PCNA表达及AgNOR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及子宫内膜增生组(增殖期例外),各组相互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此种方法是测定子宫内膜增生细胞增殖分数的有效手段。对于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可做为临床判断良恶性子宫内膜增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石蜡包埋的组织块100例,共分5组:(1)正常绒毛(对照组)20例;(2)葡萄胎未恶变组40例;(3)葡萄胎恶变组40例;(4)恶性葡萄胎10例;(5)绒毛膜癌组10例。上述组织切片先按Ploton’s法行核仁组成区银染。再用图像分析法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颗粒计数和面积测量,两者结果均显示:组2高于组1(P<0.001),组3高于组2(P<0.001),组4高于组3(P<0.05),组4和组5间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图像分析法检测滋养细胞肿瘤嗜银蛋白对预测葡萄胎恶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AgNOR技术对20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癌细胞核内AgNOR进行计数,同时运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其DNA指数(DI)及S期细胞百分率,并与AgNOR计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食管鳞癌细胞核内平均AgNOR数目与S期细胞百分率呈明显正相关(r=0.73)。而DI与AgNOR计数无明显相关关系(r=0.3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疗效从其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79年4月至1991年4月随访资料完整的182例子宫内膜癌。全组病人均经手术及术前放疗,部分病人术后放疗。经统计学X2检验分析预后。结果:总5年生存率80.2%,Ⅰ期91.9%,Ⅱ期81%,Ⅲ期56%,Ⅳ期0,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宫体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术前分段诊刮至关重要、放宽1期病例下术指征是提高Ⅰ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病例存活率的关键,术前术后放疗是防止复发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作者应用银染色技术对30例前列腺癌、20例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的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进行检测,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其DNA含量。结果显示,在前列腺癌组织中,AgNOR计数与DNA含量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症组织(P<0.001);肿瘤分化越差,AgNOR计数和DNA含量越高,并且与患者预后相关(P<0.001);AgNOR计数与DNA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果提示AgNOR计数与DNA含量可作为反映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4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将1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是否绝经分为两组,未绝经组49例,绝经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与绝经组相比,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比例高(分别为22.00%和9.92%),特殊病理类型较少(分别为2.04%和12.84%),组织分级低(G1分别占71.43%和43.12%),深肌层浸润少见(分别占18.37%和38.53%),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91.11%和73.47%),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未绝经组合并肌瘤比例高,漏诊或误诊率高,P<0.05。结论:未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与临床病理特点有关;对未绝经者出现月经紊乱、经量过多应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细胞的DNA含量、AgNOR计数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54例乳腺肿瘤细胞的DI、PI和S期细胞比例等项参数,其中34例乳腺癌进行了AgNOR计数和5年~14年随访。经分析表明:DI、PI和S期细胞比例可区分肿瘤的良恶性,AgNOR计数、DI、PI和S期细胞比例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tearAntigen,PCNA)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NA的高度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级有关,分级越高,PCNA的高度表达率越高。PCNA的表达与肿瘤的肌层浸润、脉管浸润、分期无关。DNA异倍体组织中PCNA的高度表达率高于二倍体。PCNA高度表达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度表达者,两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8.2%及82.3%。本文结果提示,PCNA可作为反映子宫内膜癌增殖活性及判断其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 Ki-ras基因激活与子宫内膜癌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及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对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组织进行 Ki- ras蛋白免疫组化测定 ,并利用 PCR技术检测 Ki-ras基因第一外显子 1 2密码子突变。结果  Ki- ras蛋白广泛存在于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 ,癌前病变 Ki- ras表达为 1 1 .9% ,癌组为 62 .96% ,P<0 .0 5。Ki-ras表达与细胞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PCR-RFLP检测与免疫组化结果类似。结论  1 .Ki-ras基因激活可导致细胞周期增殖失控 ,是内膜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动态观测子宫内膜息肉中的 p21 ras表达阳性者 ,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可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