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胃癌至今仍为全世界恶性肿瘤的重要死因。也是我国当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脾虚证胃病癌前病变(肠化生)诊治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从机体结构态一代谢态一功能态的系统层次,采用多指标同步检测方法,对中医脾虚证胃病患者胃粘膜进行亚细胞水平、分子生物学水平和酶活性水平的研究,同时对机体内环境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脾虚证的病理生理基础,寻觅脾虚证与胃癌癌前病变内在联系的相关机理,旨在为创立中酉医结合阻断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二级预防)和提高早期胃癌诊…  相似文献   

2.
检测104例脾虚证患者之血清胃泌素、尿D-木糖排泄率及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患者上述指标的检测值均低于正常(P<0.01,<0.05),提示脾虚证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处于低下或紊乱状态。观察结果为探讨脾虚证的本质和客观化指标的选择累积了资料。  相似文献   

3.
检测104例脾证患者之血清胃泌素、尿D-木糖排泄率及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患者上述指标的检测值均低于正常(P〈0.01,〈0.05),提示脾虚证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紊乱状态。观察结果为探讨脾虚证的本 客观化指标的选择累积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何炎燊名老中医关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椒?建立数据采集表,收集何老诊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128例病历,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其辨证规律。结果12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共有18个中医证型,两型复合证型最多见(占76.57%),其次是单一证型(占13.28%)。18个中医证型中,排在前7位依次为脾虚气滞证57例(44.53%)、脾虚胃热证15例(11.72%)、脾虚湿热证11例(8.59%)、脾虚胃热气滞证7例(5.47%)、虚寒证7例(5.47%)、胃热气滞证7例(5.47%)、脾虚证6例(4.69%)。在各年龄组和病程中,脾虚相关证候和气滞相关证候最常见。结论何炎燊名老中医诊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脾虚、肝郁为主。  相似文献   

5.
<正>既往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114〕,脾虚证的发生涉及多系统、多组织、多器官的功能紊乱,即脾虚证的临床症候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旁及免疫、神经、内分泌、循环、运动系统相关生理功能的紊乱,故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和"五脏一体观"的理论,笔者认为脾虚证临床症候的发生可呈现出躯体泛化趋势,即"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模式。这种模式亦与目前倡导的生命系统观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理论的观点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几种脾虚证模型小鼠红细胞(RBC)模流动性(LFU)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用大黄、番泻叶、利血平制作脾虚模型。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不同模型小鼠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用荧光偏振法检测不同模型小鼠RBC LFU和微粘度(η)的变化。结果:不同造模方法对小鼠血常规指标,除平均血细胞容积外并无明显影响,但均使3种模型小鼠RBV LFU降低,η增加,结论:RBC LFU有可能成为评价脾虚证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脾虚证大鼠组织中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胃泌素(Gas)及生长抑素(SST)与脾虚证发生的关系,观察了实验脾虚证发生过程中组织Gas、SST含量的变化,并用四君子汤反证。结果脾虚时组织中Gas含量低下,SST含量增高。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的脾虚大鼠,Gas及SST水平紊乱的状态得以明显的改善.明显优于脾虚自然恢复大鼠。结果初步表明,组织中Gas、SST水平紊乱是导致脾失健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虚证大鼠胃黏膜黏液凝胶(MUC5AC)的变化情况,以及健脾益气中药四君子汤对其改变的影响。[方法]除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其余3组均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脾虚证模型组造模7周;自然复健组、四君子汤组造模4周后常规喂养3周,四君子汤组同时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用Western bolt方法检测观察各组大鼠胃组织中MUC5AC表达的变化。rN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脾虚证模型组、自然复健组大鼠胃组织中MUCSAC含量明显减少(P〈0.05),四君子汤组的MUC5AC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脾虚证可以通过对胃黏膜的防御机制的微观指标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的下降,进一步导致慢性胃病的发生;四君子汤可通过改善胃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对慢性胃病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脾虚组、治疗组,检测各组大鼠尿木糖水平,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脾虚组、治疗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8、醛固酮的水平.[结果]治疗组胃泌素、胃动素、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8、醛固酮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脾虚能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下降,四君子汤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温补培元方治疗脾虚及脾阳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利血平和大黄复制成的脾虚、脾肾阳虚动物模型,以温补培元方作为药物组,检测动物巨噬细胞功能、脾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刀豆素A(Con A)刺激的淋巴细胞掺入率(LIR)、红细胞免疫以及白细胞介素-2(IL-)含量。结果:温补培元方组以上指标与病理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整节整个机体的细胞免疫,可能是温补培元方对脾虚、脾肾阳虚证作用的具体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肠肽的变化,探讨IBS的中医虚实证型与血浆脑肠肽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90例IBS患者分为肝气郁滞证组、肝郁脾虚证组、脾胃虚弱证组各30例,正常对照(正常)组10例,应用放射免疫法同批测定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和神经降压素(NT)水平。[结果]3个证型组患者血浆VI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1);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证组患者VIP水平显著高于肝气郁滞证组(P〈0.05),但脾胃虚弱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证型组患者血浆NPY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0.01),肝郁脾虚证组和肝气郁滞证组NPY水平明显低于脾胃虚弱证组(P〈0.01,〈0.05),肝郁脾虚证组NPY水平低于肝气郁滞证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证型组患者血浆N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3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中医证型IBS脑肠肽存在不同的变化。IBS的中医病机观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脑-肠轴学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脾虚泄泻与胃动素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从多角度动态观察实验脾虚证胃动素(MTL)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揭示脾虚证本质1材料和方法1.1材料①药物利血平注射液由上海医科大学红旗制药厂生产,批号960313;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获苓、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成,按常法煎煮两次,滤出药液4℃冰箱储存备用.试剂胃动素放射免疫试剂盒为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研究所生产③动物及分组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按设计要求随机分成以下7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组,脾虚中药预防组,脾虚自然恢复组,脾虚中药治疗组和脾虚制模0d…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候与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痰湿证及脾胃湿热证3组,采用放免法检测3组胃黏膜促胃液素(Ga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辅助T淋巴细胞(CD4)和抑制T淋巴细胞(CD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脾胃虚弱证比较,脾胃湿热证Gas明显升高(P<0.05),脾虚痰湿证也显示了升高的趋势;脾虚痰湿证CGRP明显升高(P<0.05);脾虚痰湿证和脾胃湿热证CD4明显升高,该两组之间及其他各组之间CD8无明显差异。[结论]胃黏膜神经内分泌、T淋巴细胞免疫在慢性胃病及其不同证候的发展形成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脂肪肝常见中医证型特点与各型所占比例,以及主要证型与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脂肪肝程度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统一的量化表格,对270例脂肪肝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中医证候、BMI、腹围/臀围、肝功能、血脂、B超或CT的检测结果。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参考各辨证标准判定证型,并比较各证型与年龄、性别、BMI、脂肪肝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武汉地区脂肪肝患者中,涉及的证型有肝郁脾虚型(35.19%)、肝肾阴虚型(26.3%)、脾虚湿阻型(17.41%)、肝气郁滞型(12.59%)、湿热中阻型(2.96%)、脾肾阳虚型(1.85%)、瘀血阻络型(1.85%)、痰瘀互阻型(1.11%)、气阴两虚型(0.74%),其中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虚湿阻型、肝气郁滞型是主要证型;不同的年龄组,脂肪肝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和脾虚湿阻型脂肪肝在不同的年龄段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性别的患者各主要证型构成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主要证型MBI和MBI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肥胖发病率、MBI均值比较,各型脂肪肝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主要证型脂肪肝程度比较,肝郁脾虚型脂肪肝患者以轻度脂肪肝多见,较中度及重度脂肪肝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肝肾阴虚型以轻度及中度脂肪肝多见,较重度脂肪肝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虚湿阻型、肝气郁滞型轻、中、重度脂肪肝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武汉地区脂肪肝患者主要证型是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虚湿阻型、肝气郁滞型,脂肪肝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脂肪肝程度有关,与肥胖发病率、MBI无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肝的发病率升高,中年以后更易患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虚湿阻型脂肪肝。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水电解质的代谢和调节方面探讨加味厚朴温中汤治疗脾虚湿阻证大鼠的机制。[方法]建立脾虚湿阻证大鼠模型,按正常对照(正常)组、不造模给药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加味厚朴温中汤低、中、高剂量(低、中、高剂量)组7组,分别检测每组大鼠血浆醛固酮(ALD)以及血清Na^+、K^+浓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ID显著升高、K^+显著降低(均P〈0.01),血清Na^+无明显变化;经加味厚朴温中汤治疗后,ALD显著下降、K^+明显升高(均P〈0.01),且比自然恢复组更迅速,Na^+无显著性差异。不造模给药组与正常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虚湿阻证与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关系密切,加味厚朴温中汤治疗脾虚湿阻证的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水电解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临床常见,其临床亚型已从运动障碍型、反流样型、溃疡样型、吞气症、不定型5型,简化为运动障碍型、溃疡样型及非特异性3型[“。近年对F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障碍型。现将其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及论治已报告的FD辨证分型有肝郁犯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中虚气滞)、湿阻、阴虚、血瘀、脾胃虚弱、肾虚、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寒热错杂等。有人提出,FD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气滞血瘀证、食积证、寒热错杂证、混合证,治则为通补兼施、寒热并用,使脾气升运复常,胃气和降,肝气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胃感觉的相关性.[方法]对330例FD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分型,通过饮水负荷试验,研究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胃感觉特点.[结果]330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占43.9%,以下依次为脾胃虚寒证(20.9%)、寒热错杂证(19.7%)、脾胃湿热证(15.5%).在不同亚型中脾虚气滞证者在PDS组、EPS组、PDS+ EPS组分别为89例、23例、33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与寒热错杂证在西医亚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候的阈值饮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寒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脾胃湿热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5).[结论]FD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胃感觉与中医脾胃虚寒证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岭南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特征、中医证候规律,为制定及优化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住院的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从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候及证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男性475例,女性118例,男女之比为4.03∶1;年龄最大92岁,最小18岁,平均(52.94士13.19)岁,30~69岁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高发年龄;病程从1天(既往未做相关检查,初次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到50年不等,平均(11.68士10.40)年;肝功能代偿期患者96例,占16.19%,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497例,占83.81%。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候有20余种,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腹胀、双下肢浮肿、身目黄染、口干口苦、胁痛、纳差、眠差、小便黄、便溏等,其中疲倦乏力、腹胀出现频率最高。单纯证型共11个,复合证型15个,辨证属于单纯证型的患者共190例(32.04%),属复合证型的患者共403例(67.96%)。前10位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热伤胃络型〉肝郁脾虚型〉(脾气亏虚,湿浊中阻)型〉湿热瘀结型〉(脾气亏虚,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湿瘀互结)型,其中6个(6/10)属复合证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男性发病率高、年龄偏大、病程较长、住院次数较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从临床证候来看,湿、热、瘀、虚是其主要的病变特点,其主要的中医证型多以复合证型为多见,(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等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这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变阶段、病机以及发病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唾液中含有多种抗微生物因子,根据中医“脾开窍于口”和“涎为脾液”的论述,对慢性胃病患者按胃病类型及中医证型分组.测定唾液过氧化物酶(SPO)活性、硫氰酸盐(SCN-)、S-IgA和溶菌酶的浓度,作为机体抗菌防御功能的指标,探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发现:唾液SPO活性于脾虚者显著降低,胃阴不足者显著升高,S-IgA于胃阴不足者亦显著升高,而各胃病类型间的的变化不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显著,提示唾液SPO、S-IgA可作为脾虚证及胃阴虚证的客观诊断指标。唾液SCN-浓度与吸烟有密切相关。酸刺激可提高SPO但不能提高SCN-浓度,提示唾液中SPO与SCN-的来源及分泌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