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火毒攻里、热入血分是烧伤败血症的主要病机。中医对烧伤后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问题,较早就有论述。明代《外科正宗》说:“汤泼火烧,此患原无内症,此从外来也。有汤火热极逼毒内攻,又有外伤寒凉,极毒入里……毒气入里,烦躁口干,二便秘涩者,四顺清凉饮下  相似文献   

2.
烧伤,中医一般称为烫伤或汤泼火伤,其伤害与预后都与其烧伤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烧伤的治疗关键,首先是预防感染,防止传变,其次是清除火毒,修复创面。治疗中要注意内外兼顾,内要保持正气,外要防止感染。而在临床治疗时,则需全面观察邪正关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烧伤在《千金翼方》中已有“火疮”,“汤火伤”,“汤泼火伤”等记载。在现时工业发达的条件下,由于物理和化学的作用,稍有不慎,烧伤就更多了。因此,烧伤引起国内外医家的高度重视。除加强防护外,在治疗方面,已有不少经验、现将槐角素治疗烧伤的效果,陈述如下: 一、“烧伤药”的制法与用法 1、槐角素即“烧伤一号”,将槐角用清水洗净后,再用清水(井水、自来水均可)浸  相似文献   

4.
烧烫伤是由于热力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损伤 ,中医文献又称为火烧伤、汤火伤、汤泼火伤等。清代《外科秘录》曾说 :“汤烫疮……轻则害在皮肤 ,重则害在肌肉 ,尤甚者害在脏腑” ,故对小面积烧烫伤不可轻视 ,要及时治疗 ,避免继续感染 ,引起不必要的痛苦烦恼。笔者近年来采用三黄醇治疗小面积烧烫伤五十余例 ,通过临床观察 ,取得较好疗效 ,且方法简便、经济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5 0例中 ,男 2 7例 ,女 2 3例 ;年龄 3岁~ 93岁 ;烧伤 2 0例 ,烫伤 3 0例。2 治疗方法2 1 药物组成 黄连、黄芩、黄柏各 2 5 g ,地榆 5 0g ,紫草 2 0 g ,放…  相似文献   

5.
我局李振禄医师用“紫罂冻灼膏”治疗烧伤和冻伤,远近闻名,求治者甚多。笔者有幸跟随李医师学习,现将李医师运用“紫罂冻灼膏”治疗烧伤冻伤的经验,整理如下: 烧伤,中医称为水火烫伤,系由外受。轻者仅使皮肉腐烂,重者内攻脏腑,损及阴液,致使变证接踵而至。冻伤,中医称为冻疮,系因气血虚弱,再受寒冻,而致气血凝滞所致。一、局部治疗及时而正确的局部治疗,是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火毒内攻的有效措施。李医师治疗烧伤及冻伤,均外用“紫罂冻灼膏”,有较努的疗效和丰富的经验。 1.“紫罂冻灼膏”的配制:  相似文献   

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周围血管器质性病变,由于病因迄今未明,现代医学尚无好的治疗方法。目前一般都认为,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所说的“脱疽”。如《灵枢·痈疽》说:“发于足指(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谓:“此证多生足趾之间……皮色紫暗犹如煮熟红枣,黑气浸漫,腐烂,甚则攻于脚面,痛如汤泼火燃,臭气虽异香难解”。依据这些论述,笔者认为,祖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之“胸痹心痛”是指由于胸阳闭塞不通所致的,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证的疾病。目前研究认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系当今较常见并危及健康的病种。笔者举临证治案五则,以作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8.
烧伤是指因热力(火焰、灼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损伤.<千金翼方>又称烫火伤、烫泼火伤、烫火疮、水火烫伤等.笔者自1991~2006年采用自制五倍子散治疗烫伤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光清先生《中国膏药学》一书收集了自汉代以来医药书籍中记载的和流散在民间的膏药验方,以及目前国内各省、市及农村,广泛应用的膏药方剂880余方,它成书于1981年,是现阶段有关膏药之学最为系统、完善的专著。其书第九章外科病膏药选录“烫火伤外用方”一首,新拟名“紫锦软膏”,其文如下。紫锦软膏(烫火伤外用方)[主治] 烫火伤、打扑伤、肿毒、血风疮、天疱疮、黄水疮(烫伤、烧伤、打伤、丹毒、湿疹、天疱疮、脓疱病)。[处方] 紫草6g,锦信72g,当归片30g,大黄72g(研粉),麻油500ml,黄蜡180…  相似文献   

10.
孙宝善先生是江西宜着地区五十年代名中医,擅长儿科,对治疗麻疹在理论上有独到之处,疗效甚高,被当地誉为“麻疹专家”。孙老治疗麻疹主要特点是以攻邪为主,善用下法,常用大黄为主药之一,贯穿麻疹之始终。一般认为小儿稚阴稚阳,脾胃薄弱,不敢过用寒凉,不敢攻下,尤其早期,忌用下法,以防麻毒内陷。孙老认为治疗此证以使其火毒之邪有所出路为第一要义;麻疹火毒之邪最盛,心、肺、胃、大小肠均受火邪侵袭,虽多以肺金受邪最重,但心、胃火亦盛,故要防其火毒升腾。“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故初期治法,一方面要透毒于外,另一方面泻毒于内,不忌攻下;中期清热解毒攻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疗汤火烫伤有久远的历史,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葛洪肘后方和四世纪刘涓子鬼遗方已有汤火灼伤的处方记载。公元六世纪集验方巢氏病源已进一步对于火烧伤的治疗提出初步理论,认为不宜以冷水冷物外治以免热气内攻。到唐代千金方继承了唐代以前的经验而提出辨证方法,分析了初被火伤的处理方法:火伤闷绝不识人的治疗方法,以新尿冷饮或冷水和蜜饮之;及火烧坏烂的治法。唐代以后,对于烫伤的治疗方法日多,并受千金的启发,除了外治法之外,开始重  相似文献   

12.
对《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第1条所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设有医治逆者……则绝之”之“绝之”,历代医家解释纷纭不一,虽见智见仁,然失之于偏。故笔者述管见如下。一、注家对“绝之”的  相似文献   

13.
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妊娠病篇中“则绝之”的注释很多,各抒己见。现结合临床体会谈谈笔者对“则绝之”含义的认识。“则绝之”出自《金匮要略·妊娠病篇》中的第一条:“妇人得平脉……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  相似文献   

14.
烦躁两者,从证候分析之,烦为心胸烦热郁闷。甚则懊侬不眠,但神识清楚。为病人自觉证:躁则扬手掷足、躁扰不宁,神识多昏沉,为他觉证。就烦躁临床所反映的病势轻重而言,则烦为轻,而躁则重。  相似文献   

15.
疔疮是外科中常见疾病之一,发病迅速,病情也较一般疮疡之症严重,往往易致疔疮火毒越出局限,造成“走黄”而内传脏腑,陈实功论疔云:“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症作矣。”已赅括了所以“走黄”的基本道理。又说;“疔疮有朝发夕死,随变随死,诚外科证中之速病也。”说明此症有迅速危及生命之可能。发病原因,为:五藏蕴毒、饮食不洁或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或昆虫咬伤、竹木异物刺伤等,历代疡科诸书中,大都认为本病属于火证,由于“火毒”所致。  相似文献   

16.
五、论吐法吐者,涌吐上焦之邪也。胸膈之间,咽喉之地,宜空旷而不宜壅塞,若风痰寒饮,郁闭其中,呼吸为之不利,甚则喉中有声;又或积滞中焦,横加阻隔,胸脘为之满闷,甚则胀痛难忍。是皆攻之不去,汗之不能解,必以酸苦  相似文献   

17.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沙淋”、“石淋”、“血淋”、“腰痛”等范畴。《诸病源候论》云:“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则塞痛令闷绝。”应用中医药治疗疗效而易被患者所接受,现将泌尿系统结石进行辨证施治归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烧烫伤139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烧伤、烫伤属祖国医学的“烫火伤”范畴。由于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故仍是研究的热门课题。20余年来,笔者采用内服、外敷中草药,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各种烧烫伤139例,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医宗金鉴》认为,“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内竭,胃中干,烦躁不得眠……。”《伤寒论选读》也认为,“太阳病,若汗不如法……损伤津液,以至胃中干燥,而出现口渴,烦躁不得眠等证。……。”《伤寒论释义》、《伤寒论选释和题答》等书解释亦大致相同均认为“烦躁”是“胃中干”的结果之一。“烦躁”在《中医大辞典》中释为“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胸中热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末期,或值产时,或产后,突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直视,口吐白沫,时作时止,甚则角弓反张,此为子癎。亦称“妊娠癎证、“子冒”。为妇产科危重证候。历代医家多认为系由孕妇血虚,复受风邪所致。如《诸病源候论》说:“妊娠体虚受风,而伤足太阳经,遇风寒相搏,则口噤项强,甚则腰背反张,又名之曰‘风痉’,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之,名子癎,亦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