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的诊治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患者均经MRI证实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起病急骤,具备高颅压三主征,无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头颅CT无特异表现,MRI对疾病的诊断价值高。结论 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其早期诊断治疗与疾病的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神经梅毒临床表现、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6例患者血梅毒抗体均为阳性,3例头MRI提示颅内高信号;青霉素治疗有效。结论神经梅毒早期临床容易误诊,应重视梅毒血清和脑脊液抗体的检查;结合头颅MRI可以诊断,大剂量足疗程青霉素治疗能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分析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自2002年至2007年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其次为呕吐、肢体偏瘫、脑膜刺激征、抽搐等.确诊前有2例曾分别诊断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患者均行头颅CT和(或)MRI,8例行MRV检查,1例行DSA,明确诊断为静脉血栓形成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治疗,10例患者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9例好转,1例加重,1例死亡. 结论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早期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方法 对2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对本组发病患者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 对临床早期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者,CT、MRI检查未发现阳性病灶,应行DSA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0例,行三维MRA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结合MRI,敏感性达97%,较准确显示瘤径>3 mm的动脉瘤.结论 MRA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的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及载瘤动脉,敏感性高,是颅内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定位立体定向活检术的优点及其在颅内多发疑难病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安装Leksell-G型定位框架,采用MRI扫描,确定靶点的位置。对22例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像学上较难诊断的多发疑难占位患者施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结果22例患者均未出现因活检手术造成的颅内出血、偏瘫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及相应的治疗。结论MRI定位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具有准确性高的优点,能够有效的诊断颅内多发疑难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颅内原发性纤维黄色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左侧额颞入路手术切除的颅内原发性纤维黄色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手术全切肿瘤,病理结果为脑膜起源的纤维黄色瘤.随访3个月,头颅MRI提示无肿瘤复发.结论 颅内原发性纤维黄色瘤罕见,病理学是目前惟一可靠的诊断方法,首选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全切肿瘤对于本病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04—2015-01我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180例,其中基于MRI诊断的患者62例(MRI组),基于MRA诊断58例(MRA组),基于DSA诊断60例(DSA组),均接受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以手术验证结果为准,对比3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并对比手术过程中的一般情况以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对比3组诊出动脉瘤体积、清晰度评分、信号特征评分以及瘤颈清晰度评分、手术验证准确性评分后发现,MRI的检查准确性优于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清晰度评分低于DSA,其他项目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动脉瘤定位时间、术中血压控制评分、术中药物使用剂量等对比,MRI各项指标均优于M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定位时间长于D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与D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MRA、DSA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头痛程度评分、血压、体温等对比,MRI组各项指标均优于M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功能评分和头痛程度评分优于D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与D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基本可以达到DSA的诊断水平,优于MRA,安全性高,且术后恢复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颅内无强化效应病变中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47例在MRI增强扫描中未见明显强化的颅内病变行立体定向活检,其中MRI引导有框架立体定向活检38例,无框架神经导航定向活检9例.结果 获得明确病理诊断42例,未获得阳性病理结果5例,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89.4%.对颅内非肿瘤性病变,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合9例;对肿瘤性病变,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合14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48.9%.活检术后穿刺道少量出血1例,无颅内感染和死亡病例.结论 对颅内无强化效应的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是获得定性诊断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测阳性率、异常程度和发病时间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189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头部MRI及脑脊液检查资料,分析MRI正常或异常患者在疾病早期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结果 189例患者中96例(50.79%)呈现MRI异常影像、129例(68.25%)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异常。MRI异常患者中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异常率为72.92%(70/96),与MRI正常患者(63.44%,59/9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疾病早期MRI改变晚于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但二者对提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头颅磁共振(MRI)及头颅磁共振波谱(~1H-MRS)特点与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诊断为MELAS综合征患者的MRI及MRS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头颅MRI结果示病变累及多个脑叶,主要包括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皮质及双侧基底核、放射冠区,其中4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均未见颅内动脉异常,且病灶区域与主要供血动脉分布无明显相关性;4例患者头颅~1H-MRS可见病变区域显著Lac峰,以及病灶区NAA峰显著降低。结论头颅~1H-MRS能够为MELAS综合征患者提供无创性检查,分析脑组织能量代谢变化,对MELAS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1-01-2011-06我院收治的17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临床表现结合CT/MRI及实验室检查,17例患者中12例(70.6%)得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病灶11例,其中5例(29.4%)术前误诊为脑肿瘤或脑脓肿,所有患者均行规律抗结核治疗,无死亡病例,随访无复发。结论颅内结核瘤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抗结核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手术结合抗痨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和磁共振及血管造影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总结2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4~10年,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21例病人经MRI、MRA确诊,未确诊1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11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1个月)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机会很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SI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并回顾文献报道15例同类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和病理生理机制。结果17例患者均以亚急性起病,其中14例患者表现为体位性头痛。常见的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等。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都存在SIH和CVT的表现,头部核磁共振(MRI)加静脉成像(MRV)是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结论低颅压综合征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内在的病理生理联系和临床特征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颅内黑色素瘤发病率较低,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文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病理诊断为颅内黑色素瘤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其影像学、病理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以占位效应、癫痫与局灶神经症状为主,CT与MRI表现多样,MRI典型表现只有5例,上皮样细胞是病理的主要类型共13例,溶解蛋白(S-100)的敏感性与人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对诊断有所帮助。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2个月,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平均生存期为5个月。结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大体所见与病理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较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更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磁共振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NMOSD的12例患者行颅脑MRI轴位T_1WI、T_2WI、T_2WI-FLAIR,矢状位T_2WI序列,冠状位眼眶STIR序列,颈胸段脊髓的矢状位T_1WI、T_2WI及STIR序列,轴位T_2WI序列扫描,其中5例进行增强扫描,分析颅内、视神经及脊髓内病变累及的部位及范围。结果 12例患者均出现脑内典型部位的多发病灶,单侧或双侧视神经病变;8例出现脊髓内病灶,增强扫描5例患者中4例脑内部分病灶见强化,4例有视神经强化,3例脊髓内病灶局部可见强化。结论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NMOSD患者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对疾病分期、疗效评价及预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是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治疗。随着诊疗水平的提升,尤其CTA的应用,早诊断、早治疗成为可能,但如何选择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仍无一致共识。本文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1治疗方法的选择以Yasargil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病情危重,应予以保守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行手术治疗。然而很多此类患者,在接受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组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特点为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1]。随着MRI、MRV及DSA的广泛应用,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该病的检出率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传统治疗该病首选抗凝治疗,而CVST患者多为广泛血栓形成,单用抗凝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误诊与死亡率。方法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48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结果 CVST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确诊主要依靠CT、MRI、MRV及DSA等影像学进行分析。经抗凝、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压有明显降低。48例患者中,治愈者26例(54.17%),好转者14例(29.17%),无效8例(16.66%)。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多种,发病形式多样,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最常见的临床特征。结合CT、MRI及MRV可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行DSA检查。早期使用抗栓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与评价3类颅内病理性钙化在MRI表现特征,探讨MRI在颅内钙化病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类颅内钙化患者的MRI片及对照CT片影像表现,病理性钙化分为肿瘤性钙化、血管源性钙化、感染性钙化、先天性与遗传性、代谢性及其他原因钙化. 结果颅内钙化的MRI表现信号复杂,MRI的三种序列均可显示为高、等、低、极低等四种信号,SET1WI以等和低信号多见,FSE-T2WI、GRE-T2WI以低、极低信号多见.结论 对于钙化的诊断,CT检查是发现颅内钙化最敏感的方法,但MRI对于甲状旁腺机能低下、混合期脑囊虫、肿瘤钙化等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