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以心血管系统受累最为广泛和严重 ,主要为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是临床防治的核心。修正的 Asai评分法是较完善的预测方法 ,但项目繁多 ,应用欠方便。本文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进行了分析 ,探讨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指标。1 临床资料1 998年 8月~ 1 999年 8月间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川崎病患儿 1 2 0例 ,临床表现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6版 ,1 998年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冠状动脉内径≥ 4mm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 ( CAD) ,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早期误诊5例(误诊率25%),且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影响率为50%,典型川崎病患儿为25%,存在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早期与多种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因此误诊率较高。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全面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与患儿的多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有机结合,降低不完全川崎病的误诊率,缩短确诊时间,保证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的系统性血管炎,可以导致冠状动脉的动脉瘤。在发达国家中,川崎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获得性心脏疾病的病因。川崎病的诊断完全根据临床特点。典型的川崎病诊断,患必须符合发热≥5天,并且有下列5项标准中的4条:(1)双侧结膜炎;(2)口或咽部红斑,草莓舌以及口腔炎:(3)多形态皮疹:(4)手或足的红斑或水肿;(5)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病。如果有冠状动脉异常证据,则至少有上述标准中3条可以诊断川崎病。不完全或不典型川崎病可以没有上述表现,但是可以引起或导致冠状动脉的动脉瘤。川崎病的病因还不清楚。实验室检验没有特异性,目前没有确诊该病的检查。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卫气营血辨证配合西药治疗川崎病39例,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小儿川崎病46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21例川崎病临床表现分析  相似文献   

5.
不典型川崎病55例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5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患儿有早期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100%),球结膜充血(54.5%),唇及口腔表现(72.7%),手足指趾硬肿(63.6%),皮疹(29.1%),颈淋巴结肿大(30.9%).另外肛周潮红或伴脱皮(58.2%),卡疤红肿(52.7%)也有早期诊断参考价值.实验室检查中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69.1%),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56.4%),血小板计数显著增高(49.1%)或白细胞计数升高(60.0%)等结果对判断是否为不典型川崎病更有协助诊断的价值,同时尽早行心脏彩色B超检查,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12例,其中冠状动脉扩张11例,冠状动脉瘤1例.对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18个月,完全恢复正常者12例.结论 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合理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川崎病临床特点,治疗,预后,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防止冠状动脉病变。方法对我科2005-2015收治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血红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白蛋白,冠状动脉等多项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全身中小血管病变,对静脉丙球治疗有效。结论发热时间长,C反应蛋白过高,血沉越快,血小板数增多,冠状动脉受损越重。静脉用丙球是防止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学龄前儿童冠状动脉的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主要发生于小儿,多见于8岁以下,85%发生在5岁以下,男孩发病是女孩的两倍。KD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5天以上的皮疹性发热;皮肤粘膜弥漫性潮红;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一过性肿大;手足硬性浮肿及模样皮。其主要并发症为冠状血管受累,形成冠状血管扩张或冠状动脉瘤。 国内采用无创性二维超声心动图作为诊断及随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指导临床用药。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者并不多见,而对于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早期患儿,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川崎病25例临床分析——张锐锋(江苏徐州市儿童医院221006);《临床医学》,2004,24(11):15-16[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25例临床表现不够诊断条件的川崎病患儿回顾性分析发现,每位患儿仅有三种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每位患儿都有指端脱皮、血小板增加甚至心脏冠状动脉扩张,  相似文献   

9.
马丽芬 《心脏杂志》2009,21(1):116-11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多发生于婴幼儿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特异性损害是冠状动脉.本文对3年来我院临床诊断川崎病病例的超声心动图改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提高临床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郑代明  汪翼 《山东医药》2003,43(10):36-36
川崎病 (KD)并脑部损害并不少见 ,但在临床上常被忽略 ,甚至误诊为神经系统原发病。1 995年 1月~ 2 0 0 2年 6月 ,我院共收治 1 1 8例川崎病患儿 ,并有脑部病变 1 6例 (1 3 .4% )。现报告如下 ,并分析其临床特点。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6例患儿均符合日本 KD研究委员会 1 984年 9月修订的诊断标准。男 1 0例 ,女 6例 ;年龄为 5个月~ 8岁 ,平均为 3岁 1 1个月。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 .2 临床表现  1 6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热程 8~3 2天 ,平均 1 9.6天。表现有轻、中度头痛或呕吐 1 5例(呈重度喷射性呕吐 1例 ) ,伴有精神差…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 ( Kawasaki Disease) ,又名粘膜皮肤的淋巴结综合征 ( mucocuto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病因不明 ,常累及婴幼儿 ,亦见于成人。正确诊断与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如早期阿斯匹林配合 γ-球蛋白能降低冠脉损害危险近 2 0 %。本病缺乏特异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加以诊断。现将美国心脏协会晚近推荐的本病诊断指南简介如下 :主要临床指标 :持续发热 >5天 ,伴下列 5项指标之 4者(1)肢端改变 :急性期 ,四肢末端红斑水肿 ,恢复期 ,指尖脱屑 ;( 2 )多形性皮疹 ;( 3 )无渗出的对称性无痛性球结膜充血 ;( 4 )唇及口腔改变 :唇起红斑…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目前不具备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的川崎病,由于受累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故早期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1992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川崎病(典型和不典型)80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该病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 ,及早诊断、防治冠状动脉病变。方法 我院自 1995年 5月~ 2 0 0 1年 3月观察随访川崎病 3 5例 ,分析其形成、发展及转归。结果 冠状动脉瘤 7例 ,发生率 2 0 %(7/3 5 )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年龄多在 4岁以下 ,右冠状动脉发病多于左冠状动脉 ,多为 5~ 6m m宽的冠状动脉瘤 ,好发于左、右冠状动脉的近端。结论 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直观、重复性好 ,可作为川崎病患者诊断、疗效评定和预后测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超声对川崎病及并发症的临床诊断。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5例川崎病患儿及其中2例并发冠状动脉血栓的病例,分析患儿的一般情况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等。结果本组35例川崎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最小年龄2月15天,最大年龄8岁。超声心动图显示30例为双侧冠状动脉扩张,5例为单侧冠状动脉扩张,其中2例冠状动脉呈瘤状扩张,内并发血栓,患儿以急性心肌梗死就诊。结论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显著,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川崎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川崎病组,以发热、皮疹为主诉的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48例患儿为对照组,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同时,检测血中脑利钠肽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值明显升高,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9 vs15.8,P<0.01)。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比例显著高于急性期KD患儿(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水平与恢复期左冠状动脉内径(LCAID)、右冠状动脉内径(RCAID)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扩张在恢复期更有临床意义;脑利钠肽可作为急性期诊断川崎病的生化指标之一;急性期脑利钠肽值明显升高应警惕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不同病因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大肠溃疡患者41例,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病检结果对确诊患者的病因构成及诊断要点进行分析。结果导致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的病因主要有溃疡型大肠癌(14例)、肠结核(14例)、感染性肠炎(5例)、缺血性肠炎(3例)、吻合口溃疡(2例)、放射性肠炎(1例)、内痔术后(1例)、急性阑尾炎(1例);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60%以上为中老年患者,且不同病因患者的年龄分布有差异(P<0.05);除盗汗对肠结核的诊断有特异性,便血、腹痛、体质量下降等常见临床表现对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的病因诊断无特异性;腹部包块和肛门指诊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内镜对大肠癌、吻合口溃疡易诊断;单发大溃疡常见于大肠癌,多发小溃疡常见于肠结核(P<0.01),环行溃疡(100%)见于肠结核;病检对大肠癌、肠结核诊断意义大,对其他病因诊断无特异性。结论非炎症性肠病大肠溃疡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不容忽视,病因诊断主要依据内镜和病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01至2008-06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3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共56例(占16.9%).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男女性别比为4.09:1,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1.38:1(P<0.05).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有较严重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者11例(19.6%),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2.5%)(P<0.05).川崎病患儿发生IVIG耐药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血浆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等.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中33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11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结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较IVIG敏感川崎病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复用IVIG及必要时加用激素对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87例临床分析,川崎病肝脏损害的临床特征分析,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及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与川崎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川崎病患儿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观察与探讨,川崎病86例临床分析,川崎病患儿健康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D)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对此病的认识,病例明显增多,因此制定了诊断标准。但同时临床也出现了许多不典型病例,本文综合分析了60例KD临床特点,以期发现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依据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川崎病并发心血管症状已是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心血管的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及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取大血管短轴切面扫描主动脉根纳左、右冠状动脉,测其宽度。结果本组23例中,男15例、女8例,<4岁者20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9例,6例为左冠状动脉扩张,双支病变并动脉瘤形成3例。本组被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距开始发热时间平均为11.5天,冠状动脉回复正常6例,回复时间最早2个月,平均4.9个月。动脉瘤3例中2例消失,动脉瘤消失最早4.5个月。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准确、便于随访追踪的优点。它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我们建议临床诊断川崎病或原因不明发热超过5天,另有川崎病2项主要表现,尤其是血小板计数增高者常规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