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领域上一世纪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是临床医学应用了整整50余年的时间,将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从50年前束手无策的状况提高到当今追求理想化的治疗。心衰治疗的进展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方面。本文简述心衰7种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2.
3.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但即使按指南建议选择患者,仍有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本文就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进展及可能的疗效预测指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从一般治疗、透析治疗、电生理治疗、外科手术治疗、针灸治疗几方面综述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进展.一般治疗、透析治疗、生理治疗仅是作为辅助手段;外科手术则有着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针灸治疗心力衰竭尚无足够证据支持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阻滞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1根至心脏静脉,术后平均随访20.6个月,观察心功能,QRS波宽度,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结果24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有效率85.7%,心功能从Ⅲ~Ⅳ级(NYHA分级)改善为Ⅱ~Ⅲ级,QRS波从(160±58)ms缩短至(132±53)ms,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分别从(73.54±9.96)mm、(64.25±11.32)mm缩小至(68.75±8.63)mm和(58.51±10.78)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23±0.09提高至0.32±0.10,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从(8.03±4.27)cm2减少至(5.15±4.02)cm2,P<0.01。结论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半个世纪来,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取得很大进展,尽管目前的治疗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其病死率,但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仍很差,本文就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7.
8.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随的QRS波增宽和心脏不同步进一步加重病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部分纠正心脏不同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本文回顾了CRT的重要研究和指南,介绍了CRT的患者选择、相关临床情况治疗决策的依据和建议,并展望了CRT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至心脏静脉。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QRS波宽度,心室间运动延迟,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结果31例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有效率86.1%(31/36)。心功能从Ⅲ~Ⅳ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改善为Ⅱ~Ⅲ级;6min步行距离从(362±153)m提高至(528_+165)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波从(164.74±33.76)ms缩短至(129.45±42.2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室间运动延迟时间从(65.19±21.50)ms缩短至(33.25±13.6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66.52±10.23)mm缩小至(60.63±9.97)mm(P〈0.05),左心室收缩末内径从(55.73±10.62)mm缩小至(47.45±11.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30.35%±4.69%提高至42.27%±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从(7.52±3.62)cm2减少至(4.33±2.0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再同步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能使心脏活动再同步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12.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再同步治疗伴有心室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指通过心房同步双心室起搏刺激来纠正心脏的电一机械失同步,从而改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阻止了心力衰竭的进行性加重。本文介绍了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适应证以及相关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3.
14.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房室结消融及药物控制心室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疗效,比较房室结消融术及药物控制心室率两种方法疗效的差异。方法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符合CRT植入适应证并接受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房室结消融组以及药物治疗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等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共人选了26例患者,其中房室结消融组14例,药物控制组12例。术前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用药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术后随访结果,房室结消融组双心室起搏比例100%,药物治疗组双心室起搏比例72.0%±9.7%。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房室结消融组LVEDD略有缩小[(61.0±6.9)mm对(62.0±7.8)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LVEF改善明显(0.41±0.06对0.3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提示房室结消融组疗效更佳。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CRT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CRT术后行房室结消融可以提高有效的双心室起搏比例,进一步提高CRT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置入三腔起搏器的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及对CRT无应答的原因.方法:2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8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致密化不全心肌病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已置入双腔起搏器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已置入单腔起...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慢性心力衰竭(CHF)患病率日益增长。根据1995年WHO报道,全世界有2250万CHF患者,并以每年200万人速度增长。CHF病死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CHF而言,其5年病死率为30%~50%。每年的医疗费用高达200亿~400亿美元。为改善CHF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药物治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已广泛应用于CHF。近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对轻至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植入CRT或CRT除颤器(CRT-defibrillator,CRT-D)患者资料,观察和分析其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QRS间期和血浆脑钠肽浓度的变化。结果9例患者随访时间6~120个月,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与基线资料相比,经CRT或CRT-D治疗后,患者的QRS时限明显变窄[125 ms(110~140 ms)vs.150 ms(130~180 ms),P=0.007],NYHA分级明显改善[(1.78±0.83)级vs.(2.56±0.53)级,P=0.043],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42%(20%~50%)vs.30%(25%~35%),P=0.044],血浆脑钠肽浓度下降[85 pg/mL(35~890 pg/mL)vs.680 pg/mL(480~1 600 pg/mL),P=0.011],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明显提高[560 m(150~620 m)vs.280 m(180~400 m),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65 mm(56~82 mm)vs.55 mm(52~74 mm),P=0.172]。结论在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CRT或CRT-D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心脏再同步治疗伴有心室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指通过心房同步双心室起搏刺激来纠正心脏的电-机械失同步,从而改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阻止了心力衰竭的进行性加重.本文介绍了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适应证以及相关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窄QRS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16例窄QRS波CHF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所有病例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至心脏静脉,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平均13个月,观察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等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率75%,心功能从Ⅲ~Ⅳ级(NYHA分级)改善为Ⅱ~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1±0.11)%提高至(0.38±0.10)%,P0.05,每搏输出量从(74±8)ml提高至(96±4)ml,P0.05,二尖瓣反流面积从(8±4)cm2减少至(6±3)cm2,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虽有缩小趋势但没有显著差异[(69±7)mmvs.(68±9)mm;(59±10)mmvs.(56±11)mm]。结论: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对某些窄QRS波CHF患者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