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沈一平 蔡士椿 洪立基 张德盱 杨维平 许聚岭 邵靖鸥 贺小明 唐易之 杨建国 董恺 李福昌 蒋极民 李启瑞 扈有林 居少游 顾传安 王朝岳 刘伯荧 赵勇进 赵同琴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1992,(2)
1987~1991年在江都县吴堡乡吉家村每年5~6月及10~11对全村居民用饱和盐水漂浮和定量透明两法普查肠道线虫卵,对阳性者进行驱虫。5年来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从89.98%降为8.24%。其中蛔虫感染率从52.08%降为4.07%、钩虫60.15%降为1.87%、鞭虫64.71%降为2.68%,感染者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2.29%、96.90%及93.53%。居民的多虫种寄生现象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1987年春季一人感染1、2、3种虫的构成比为31.5%、42.2%和26.3%,到1991年秋分别为95.20%、4.80%和0。 相似文献
2.
3.
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化学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省衡山县对常用驱虫药的疗效进行了研究。所用药物为阿苯达唑(400mg,单剂)、复方甲苯达唑(甲苯达唑100mg和左旋咪唑25mg bid×3d)、复方噻嘧啶(噻嘧啶与酚嘧啶各150mg,bid×2d)及噻嘧啶(10mg基质/kg,单剂)。给药后2wk的疗效显示前3种药物剂量组蛔虫感染者治愈率(CR)为97.5—100.0%,后者为80.9%;对钩虫感染者的CR分别为95.4%、78.6—100%、96.7%和83.3%,服药后4wk复查显示上述4个药物剂量组的CR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对鞭虫感染的CR来判断,以复方噻嘧啶为佳(89.3%),其次为复方甲苯达唑(64.6—83.8%),阿苯达唑再次之(28.2—42.6%),噻嘧啶无效。上述药物除噻嘧啶外,治疗鞭虫感染时虫卵减少率均显著。 相似文献
4.
5.
6.
7.
甲苯咪唑与阿苯达唑连续3年群体化疗控制人体肠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4~1996年,在117万2周岁以上的居民中,每年1次用甲苯咪唑或阿苯达唑每人400mg,2d分服,人群平均年服药率为60.41%,按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用Kato-Katz法比较服药前后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结果总感染率下降了80.56%(1989年为79.97%,1997年为15.55%);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下降了78.76%、93.58%和89.04%;多虫感染率下降了96.93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在人体肠道线虫病严重流行区行之有效的减少或控制传染源传播的防治方法。方法 1 998年开始在四川合江县白沙镇芦稿村采用复方阿苯达唑 3片顿服疗法进行冬季群体治疗 ,每年 1次 ,连续 3年 ,逐年观察肠道线虫感染变动情况。结果服药率 3年分别为 97.2 9%、91 .90 %、99.1 6%。停止治疗 1年后复查 ,钩虫感染率、平均 EPG及钩蚴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下降 75 .0 4%、92 .0 8%、87.80 % ,蛔虫感染率下降 97.80 % ,鞭虫感染率下降 45 .42 % ,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本文再次证明 ,群体治疗仍是目前切实可行的重要防治措施 ,复方阿苯达唑 3片顿服疗法适合人体肠道线虫严重流行区的群体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阿苯达唑(每片含阿苯达唑67mg和噻嘧啶83.3mg基质)的驱虫效果。方法:对成人钩虫感染者1864例、蛔虫感染者1568例和鞭虫感染者1785例及儿童蛲虫感染者373例,随机分组,比较服用单剂复方阿苯达唑3片或2片与单剂阿苯达唑400mg或噻嘧啶30mg(含基质10mg)/kg的驱虫效果和副作用。结果:成人复方阿苯达唑3片和2片的虫卵阴转率,钩虫分别为65.0%和52.7%(P<0.01),蛔虫均为100%,鞭虫分别为26.5%和19.2%(P<0.01)。3片的驱钩虫效果显著优于阿苯达唑和噻嘧啶组(P均<0.01)。2片的驱钩虫效果亦优于噻嘧啶(P<0.01),与阿苯达唑无显著性差异,但驱鞭虫效果低于阿苯达唑。2-6岁儿童服复方阿苯达唑1.5片的,蛲虫卵阴转率为100%,显著优于噻嘧啶(P<0.01)。复方阿苯达唑的驱虫作用快速,副作用轻,对血象、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无显著影响。结论:复方阿苯达唑具有阿苯达唑和噻嘧啶两药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巩固肠线虫病低感染地区的防治成效.方法针对低感染地区人群感染肠线虫的流行病学特点,对高危人群采取目标化疗,以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各200mg顿服,以饱和盐水浮聚法(查3片)和定量透明法(查2片)评价疗效.结果选择200人左右作为目标化疗对象,连续3年每年一次,肠线虫感染率由6.20%分别降至5.37%和3.21%,间隔3年后复查,感染率为2.29%.小学生目标化疗每年一次连续5年,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由1.39%和4.18%降至0.90%和1.35%,钩虫感染率由10.8%降至5.04%.钩虫易感人群的目标化疗使41岁以上人群钩虫感染率由19.38%降至10.89%.结论特定人群一年一次目标化疗,连续3年,肠线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而且间隔3年未见回升,防治效果可以巩固.小学生目标化疗每年一次连续5年,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呈下降趋势;钩虫易感人群目标化疗,钩虫感染率下降.表明在肠线虫病低感染地区,目标化疗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新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丙硫咪唑400mg、2009与噻嘧啶750mg(基质250mg)的两种混合疗法,一次量顿服的钩虫、蛔虫和鞭虫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72.8%和68.8%、100%和99.2%及28.9%和30.0%,两者对3种线虫的疗效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驱除钩虫效果均显著优于丙硫咪唑和噻嘧啶对照组(P均<0.01).显示混合疗法具有协同作用;驱除蛔虫和鞭虫的效果均与两个对照组相近(P均>0.05)。淘虫结果证明其驱虫作用均明显较丙硫咪唑为快。副作用轻微短暂,无蛔虫游走所致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孙国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2,14(5):341-341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重点人群和在校的中、小学生采用改良加藤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透明胶纸法检查肠道线虫感染情况及虫卵计数。1.2 药物及服法 成人服用驱虫康 ,每片含甲苯咪唑 10 0mg,总剂量 4片 ,每晚服 2片 ,连服 2 d;学生服用复方甲苯咪唑 ,每片含甲苯咪唑 10 0 mg,盐酸左旋咪唑 2 5 mg,总剂量 2片 ,晚 1次顿服。2 结果2 .1 化疗情况 1993- 2 0 0 0年集体化疗 83.0 6万人次 ,逐年分别为 4 .77、6 .0 7、9.0 4、14 .6 2、18.75、15 .6 8、7.0 1、7.12万人次 ,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 4 .6 3%、 5 .89%、 8.78…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两硫咪唑药盐每人每天服400mg、200mg、100mg连服15d和80mg连服10d,并分别以噻嘧啶1500mg连服3d对照,共治疗肠道线虫感染者2469例。治后半月,钩虫卵阴转率药盐各剂量组为96.6—99.5%,噻嘧啶组为87.4%;蛔虫卵阴转率均在96.0%以上;鞭虫卵阴转率药盐各剂量组为45.4—84.2%,噻嘧啶组为33.4%.治后半年,药盐各剂量组的钧虫卵阴转率仍达94.9—99.3%,钩虫卵阴转阳率为0.2—1.8%,噻嘧啶组则分别为75.6%和12.7%.药盐各剂量组服药后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甲苯咪唑与阿苯达唑连续3年群体化疗控制人体肠道线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 1996年 ,在 117万 2周岁以上的居民中 ,每年 1次用甲苯咪唑或阿苯达唑每人 40 0 m g,2 d分服 ,人群平均年服药率为 6 0 .41% ,按整群分层随机抽样 ,用 Kato- Katz法比较服药前后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 ,结果总感染率下降了 80 .5 6 % ( 1989年为 79.97% ,1997年为 15 .5 5 % ) ;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下降了 78.76 %、93.5 8%和 89.0 4% ;多虫感染率下降了 96 .93%。表明在肠道线虫重感染区 ,采用甲苯咪唑或阿苯达唑定期群体化疗驱虫 ,是一项方便、安全、有效良好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用于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化疗对象筛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目的 评价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用于筛查以确定化疗对象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江滩型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选择一自然人群共463人,以粪便孵化法和Kato-Katz法阳性为标准确诊病人,同时用DDIA、双面胶纸条环卵沉淀试验(DGS-COP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这一自然人群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 筛查人群463人,粪检阳性18例,患病率3.9%。DDIA阳性73人,阳性率为15.8%,18例粪检阳性者中17例阳性,阳性符合率为94.4%,Youden指数为0.81。DGS-COPT阳性41人,阳性率为8.9%,18例粪检阳性者中13例阳性,阳性符合率为72.2%,Youden指数为0.66。ELISA阳性85人,阳性率为18.4%,18例粪检阳性者中15例阳性,阳性符合率为83.3%,Youclen指数为0.68。结论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是一种较适合在低度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筛查化疗对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云昆 李彦忠 武樱 张炳翔 庞颜坤 俞慧 张皓明 张莉莉 王会珍 李富华 陶洪 周晓梅 王云济 杨家伦 侯文俊 李世龙 苏锦 马坤林 钱金友 郭成宏 陈勇 李虹澄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1997,(3)
1992~1995年,我们以澄江县大河口乡5个自然村为试点开展了人体肠道线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从1992年秋季起,试点区除第1、2次服药仅对线虫卵阳性者外,人群每年春、秋两次服用阿苯达唑。3年后与防治前相比,该人群的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下降了47.27%,其中蛔虫感染率下降75.97%,鞭虫感染率下降70.34%;在最后1次人群的粪检中未检出钩虫卵及蛲虫卵,表明防治研究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肠道线虫病不同流行区集体化疗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索肠道线虫病不同流行区的集体化疗方案,为指导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择江苏省不同状况的3个村,分别采用每年1次或2次集体化疗并连续3年;对人群肠道线虫感染和土壤中虫卵、钩虫幼虫污染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苏南试点村连续3年每年1次集体化疗后,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从32.33%降至2.08%;钩、蛔、鞭虫的单虫感染率比防治前分别下降94.47%、86.60%、92.62%。苏中和苏北试点村经过3年6次集体化疗,总感染率由防治前的86.80%和88.76%下降至5.11%和7.98%;单虫感染率均比化疗前下降90%以上,苏北试点村钩虫感染率降至0。感染度、多重感染和土壤中虫卵、钩虫幼虫污染情况与感染率同步下降。结论 在肠道线虫病不同流行区应采用不同的集体化疗方案,以保证防治效果,避免盲目用药;对感染率30%左右的地区,每年1次集体化疗连续2—3年即可降至5%以下,在感染率高达80%以上的地区,每年2次,连续2—3年亦可将感染率降至10%以下。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适合大规模应用的防治华支睾吸虫、钩虫、蛔虫和鞭虫等肠道蠕虫病的新方法,1992年3月至1993年12月,我们试制了含量为1%阿苯达唑药盐,并观察了该药盐的驱虫效果。阿苯达唑剂量为5g,30d为1疗程,华支睾吸虫虫卵阴转率为91.1%(41/45);阿苯达唑2.5g,15d为1疗程,钩虫、蛔虫和鞭虫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6.7%(29/30)、100%(78/78)和98.0%(49/50);其副反应率为7.7%(11/142);其副反应为腹痛、腹泻、头晕等,反应轻微,未经处理而自愈;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及肝区超声波检查治后均无异常改变。在华支睾吸虫及其他肠道蠕虫病流行区,经1年2次普服驱虫药盐,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由防治前的11.1%降至2.6%,防治效果比较显著。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由37.7%、66.9%和20.6%降至18.8%、34.8%和6.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