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嘻”字功可增强气的流动,上下通调,有利于三焦气机通畅,避免外邪侵袭人体.对于湿热体质的患者来说,练习“嘻”字功除湿除热,很给力! 有这样一位湿热体质的患者,自觉头重如裹、胸闷难受、肢体困重,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后经医生辨体、辨证,发现其舌苔灰白黄腻,脉濡缓.诊治完毕后,医生告诉他,这些症状是湿热体质造成的,这病属于湿...  相似文献   

2.
郭选贤  孙林  谢世平 《新中医》2007,39(5):101-102
薛生白“中焦气分湿热辨证”是其“湿热三焦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薛氏的代表作《湿热病篇》中。这部著作是论述湿热病的专著,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湿热三焦辨证是薛生白对湿热病进行辨证时,按邪在三焦不同部位而分别立法、用药的辨证方法,它体现了湿热病的一般演变规律,与吴鞠通的“三焦辨证”是不同的。而中焦气分湿热辨证,所涉及仅是针对湿热病邪在气分时的一种辨证分治的方法。中焦气分湿热辨证足湿热三焦辨证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笔者对此内容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吴千言  章莹 《光明中医》2023,(10):2018-2022
湿热之邪为病,病情复杂、证情变幻,病势缠绵。近年来,受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客观因素影响,湿热病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临床多见于消化科、肾病科、内分泌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等多种疾病。此文将从“湿热”入手,梳理与归纳近10年来不同学科从“湿热”论治杂病的研究概况,以期为中医“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5.
尹朝兰教授提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导致,湿热闭阻经络关节为基本病机,湿热贯穿始终;湿、热、瘀为其病理因素;病机主要以“脾虚湿阻,湿热瘀结”为主;以“健脾利湿清热,活血利水止痛”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7.
霉菌性阴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阴道所引起的炎症,属于祖国医学“前阴病”的“阴痒”范畴。白色念珠菌的感染分为外原性和内原性两种。外原性感染多因体外霉菌通过洗浴、医疗器械,使用了不洁净的毛巾、卫生纸(巾)等,也可以通过性生活直接传染。内原性感染,一般认为是寄居在阴道内的白色念珠菌,遇到适宜的环境。迅速繁殖致病,如妊娠、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雌激素等,导致阴道内的正常菌群拮抗失衡,或因阴道内环境改变,酸度增加,或因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等而形成霉菌性阴道炎。祖国医学把阴痒分为“肝肾阴虚”、“肝经湿热”、“湿虫滋生”三个症型。也有人把阴痒从湿热下注角度划分为“脾虚湿热”、“肝胆湿热”和“阴虚内热”三型。  相似文献   

8.
湿热证“正盛邪实”病机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证是中医病邪辨证中的证名之一。“湿热”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热证的病机比较复杂。“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属阳邪,易伤阴动火。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肾炎、胃炎湿热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这些疾病中湿热证的共同特征,认为湿热证可能概括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在特定病理阶段所表现出的免疫学特征,即湿热证处于以较强的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正盛邪实”、“邪正抗争剧烈”的病理状态。湿热证的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致病因子的侵入直接引起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造成的自身组织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湿热体质理论的诞生、湿热证的辨证论治,“湿热”一词以成为当前社会的高频词汇。笔者就湿热证(湿热体质)的症状、体征,发病因素,生活调摄等方面予以归纳总结,并在诸多医家前贤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提出自己创立的湿热证之“稀释引流法”,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湿病学说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吴鞠通论述外感温病的一部专著,他所创立的三焦辨证一直引导着后世医生对温病的辨证论治。但是,他在《温病条辨》中的湿病学说对后世医生诊治内科杂病的贡献很少有人论及。所谓湿病学说,其核心内容就是寒湿与湿热。笔者根据湿病学说从寒湿与湿热治疗64例肠易激综合征,认为其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功劳甚大。  相似文献   

11.
湿热咳嗽,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有论述,如《湿热病篇》云:“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但论述较少。这或许既往“(湿温)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温病条辨》)有关。但目前在临床上湿热咳嗽却是时常遇到,已陆续有临床报道,而目前中医专著和教科书对湿热咳嗽所述甚略。为此,笔者就湿热咳嗽简述如下,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孙伟教授诊治慢性肾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慢性肾脏病属中医学的“腰痛”“关格”“虚劳”等范畴,发病主要与脾肾关系密切。慢性肾脏病若发展至终末期阶段,都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孙伟教授认为肾虚湿瘀是慢性肾脏病基本病机,并应用“湿热伤肾”理论系统阐释了该病的诊治方案。认为湿热是本病进展的启动因子,肾元亏虚为发病之本,瘀毒是湿热伤肾的病理结局,明确了湿热证的诊断要点,确立了益肾清利活络治疗原则,从而延缓肾功能进展。  相似文献   

13.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  相似文献   

14.
白血病又称血癌,古医书上没有该名,称白日痨,是根据血虚、发热、出血体征而称名的。清代唐容川“血证论”称血证为火证,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云“湿热症”,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血,走窜欲泄等关于湿热论述对笔者启发很大,在治疗的患者临床观察也深有体会。根据体会,笔者总结出湿是发病之源,热是病理产物,也是促使病情发展的动力,毒是致病之本,虚是病理结果。相应总结出“正清源,还其境”的治疗理论。  相似文献   

15.
湿热证是许多慢性疾病中的常见证候,在肿瘤患者中尤为常见。收集和整理中医肿瘤相关教材及指南中所有疾病及其证候类型,统计结果显示出现湿热证素疾病占82.4%~100%。结合期刊文献中肿瘤证型分布情况作出归纳总结,网络拓扑学分析显示,湿热证主要以“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居多。湿热证候在肿瘤患者中显示出较高出现频率,提示湿热证在肿瘤病因病机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加深对于肿瘤湿热证候病机演变规律研究和证候本质研究对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揭示“异病同治”重大科学命题并提供中医疗效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的特异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嗜肝性,潜伏性等循征。常见有纳差、神疲、腹胀、胁痛、心烦、呕恶、苔黄腻,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症。病程长迁延不愈,湿热瘀毒贯穿疾病的全过程。中医学称“胁痛”、“黄疸”、“肝郁”、“肝热”、“积聚”、“膨胀”等范畴。近年来,我们根据肝病湿热瘀毒,日久伤肝阴血的特点,辨证运用张仲景茵陈蒿汤合一贯煎加减,清泄湿热,滋阴养肝,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18.
邓添才 《天津中医药》2004,21(2):166-168
温病湿热病证是临床一类常见病证,因湿热胶结、缠绵难解常反复发作,为中医难治病证。凡地理气候环境比较潮湿的地区,尤为常见、多发。马来西亚地处南洋,一年四季皆夏,气候潮湿,湿热病发病率甚高。文章从中医辨证角度提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气虚”为温病湿热病证之综合病理变化,并提出“祛湿、清热、行气、化瘀、益气”为其基本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9.
“主客浑受”与“主客交”小识山东中医药大学董锡玑(250014)关键词湿热病主客浑受温疫主客交病机辨证施治“主客浑受”语出薛生白《湿热病篇》第34条原文。谓:“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香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中医"湿热致消"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隶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中医传统的“三消理论”受到挑战,尤其于糖尿病初期阶段,患者多由体检发现,临床尚无典型的消渴病症状,而醇酒厚味,营养过剩,滋生湿热者不乏其人。“湿热致消”学说愈来愈受到重视,已成为当今糖尿病中医发病观、治疗观一大特点。现将近年糖尿病湿热证治研究概述于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