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无庸  杨栋  郑义侯 《新中医》2014,46(10):35-36
介绍已故名老中医骆继杰教授对肝主疏泄的认识,及肾病从肝论治的理论渊源,总结出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疏泄太过与疏泄不及两方面,并重点探讨肝主疏泄在肾系病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从肝主疏泄、肝主藏血两大生理功能作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肝失疏泄生痰致衰、肝失疏泄生瘀致衰、情志异常加速衰老来探讨肝失疏泄与衰老的相关性。提出情志失常-肝失疏泄-衰老假说,分别从肝气逆证、肝气郁证出发为后期假说的验证提供理论依据,为从肝论治衰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肝主疏泄与心理应激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疏泄”一词来源于《内经》 ,朱丹溪最早提出“司疏泄者肝也” ,其时是指肝具有疏泄肾精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 ,肝主疏泄实际上包括肝脏多种功能 ,如调节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疏泄肾精等等。而肝主疏泄功能中最为主要的是调节气机 ,气机调畅则气血津液运行正常 ,脏腑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从中医角度而言 ,任何形式的应激主要是影响机体正常的气机。由此可见 ,肝主疏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下面就从心理应激角度探讨肝主疏泄的生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1 肝主疏泄的心理应激机…  相似文献   

4.
魏凤琴 《国医论坛》2008,23(1):12-13
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肝主疏泄意味着肝气既通畅又协调.肝失疏泄包括肝气失调与失畅两方面,结合肝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疏泄太过以肝气失常基础上的上升太过为主;疏泄不及以肝气失畅为主,气机升降出入失调的方向性表现不明显,调理肝失疏泄有疏肝和舒肝之分.疏泄太过,治以疏肝;疏泄不及,治以舒肝.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相反相成作用,提出肝的疏泄作用具有疏通阻滞、祛除外邪的作用,其过程伴随着肾精的消耗,常表现为相火亢进。持久的肝气疏泄太过导致肾精亏虚,以致肝之疏泄乏源,可能出现肝气郁结。并结合疾病时高激素水平、应激反应及常见病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进行阐释,进一步深化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疏泄之源,基于《内经》。将“疏泄”作为肝之功能特性提出者,当自金元朱丹溪始。朱氏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疏泄”为肝所司。明人薛立斋有见于此,故将“司疏泄者肝也”修改为“肝主疏泄”(见《内科摘要·卷下》),进一步肯定了“肝主疏泄”这一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7.
肝主疏泄指导慢性胃炎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泄是肝脏重要的生理功能,与脾胃功能正常密切相关。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肝失疏泄分肝气逆疏泄太过型和肝气郁疏泄不及两型。以此理论指导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治疗能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脏的疏泄功能在调节五脏方面有重要作用,是维持正常睡眠的基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舒畅可有效调节情志,维持正常睡眠;若肝疏泄失职则导致气机郁滞、情志不舒、气血失和、心神不宁,发为不寐。对肝生理功能与睡眠的关系及肝失疏泄与不寐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探讨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从肝主疏泄论水肿论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宏革 《光明中医》2010,25(9):1548-1549
目的探讨肝主疏泄在水肿的病机、病症形成中的重要性和从肝主疏泄辨证治疗水肿。方法对肝主疏泄理论和相关典籍的回顾总结。结果证实肝主疏泄在水肿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结论肝主疏泄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在水肿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肝失疏泄证候和辨证特点不相同,故辨证论治尚须视症情的殊别,细分标本缓急,审因论治,辨证求因,灵活配伍,对症制方。  相似文献   

10.
肝主疏泄理论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分析现代有关“肝主疏泄”理论的期刊文献,对“肝主疏泄”理论研究的总体趋势与方法、相关的疾病、相关的方剂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肝失疏泄”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报道逐年增加的,涉及到的疾病264种,涉及到的方剂67方,通过统计结果的分析,认识了“肝主疏泄”相关研究成果及不足,把握“肝主疏泄”理论的研究动态,为往后对“肝主疏泄”理论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提出"肝失疏泄致衰"相关说,认为肝失疏泄是现代衰老的主要机制和关键病机。通过对《内经》以及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综述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基于对"肝主疏泄"内涵的理解,主张从肝主疏泄论治衰老,防治脑老化,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中医衰老学说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徐波  肖冲  吴昊  李芳  林冰 《中医药导报》2024,(2):169-173
免疫抑制是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肿瘤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调控免疫功能,疏泄胆汁促脾运化以维持肝-肠免疫屏障正常,调畅情志改善压力应激增强免疫的论述,认为“肝主疏泄”为调控免疫功能的核心,基于此探析肝失疏泄、免疫抑制在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中的关联性,提出“肝失疏泄-免疫抑制-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病机关联假说。并探讨风药畅达肝木、健脾扶土抑木、养肾滋水涵木、调肺佐金平木在恢复肝主疏泄上的运用,以期切断“肝失疏泄-免疫抑制-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病机关联,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金亮  黄涛 《陕西中医》2010,31(6):712-714
探讨肝主疏泄与运动神经元病情志的关系。介绍了肝主疏泄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分析常见症状与肝失疏泄的关系,提出运动神经元病从奇经论治,结合五脏分证,三焦分治的治疗原则,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肝主疏泄的重要性,密切联系脏腑与奇经。  相似文献   

14.
<正> 肝主疏泄,是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肝在人体内担负着藏血和调节人体血液分布,疏通一身之气机,与其它脏器共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这些都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笔者结合临床体会,将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临证治要作以简述,以供参考。肝主疏泄的含义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疏通气血,化导瘀阻,宣泄清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理论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在高脂血症的发病与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叶片源自张伯礼院士的临床常用方,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文章从“肝主疏泄”出发,从肝主疏泄的内涵、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与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相关性、三叶片与肝主疏泄的机制的相关性及三叶片降脂作用的现代研究依据等方面探析三叶片的降脂作用,以求为临床中使用三叶片治疗高脂血症提供理论依据,使中医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论肝为气血调节之枢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陈家旭 《中医杂志》1998,39(1):9-12
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主气主血,藏精藏神,各司其职,唯独肝既疏泄无形之气,又贮藏有形之血,故认为气血调节的枢纽在肝。同时,重视肝符合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1 肝为气血调控中心1.1 肝主疏泄、藏魂以调节气机:肝主疏泄,此为肝脏功能的总括;包括疏泄气机、调畅情志、调节血脉等。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组织、气血的生理功能就能处于正常状态。这种疏泄功能与气机、情志调节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为气机之枢,对情志起着重要的枢调作用,一旦疏泄失常而出现郁结,人体生理功能就会紊乱,出现不适或疾病。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中医学术界在对待"肝主疏泄"的源流问题上意见纷纭。追溯其源流,"疏泄"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说文解字》中也能找到肝主疏泄的影子。其后经历金元时期"相火论"的影响,明清时期医家对该理论内涵的不断外延补充,新中国时期肝主疏泄最终被确立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并被写入教材。现代西医研究为肝主疏泄的5个主要内涵提供了合理性解释,海马区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也被证实为疏肝解郁药的主要靶区。此外,肝主疏泄的功能可能是调节脑肠肽的核心,而肝主疏泄可以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生殖。  相似文献   

18.
从肝主疏泄谈肝脾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主疏泄实质上是对气机的疏泄。中焦脾升胃降的气机有赖于肝疏泄气机来斡旋。气机疏泄太过,木旺克土,土受克而动;气机疏泄不及,木不疏土,土无力以运。肝失疏泄有太过、不及之分,故对脾运化的影响也不同。"木不疏土"较"木旺克土"使脾运化功能减退得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9.
肝主疏泄功能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调畅情志是肝主疏泄的一个重要功能。情志以血(精)为本,以气为用,情志异常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中医所述情志异常属于病理性心理应激反应的范畴,肝主疏泄可调节心理应激反应,因此心理应激反应也成为研究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现结合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和心理应激理论,对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心主血脉的保证。认为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构成的肝筛结构可能是肝主疏泄,调节脂质代谢的超微结构;肝失疏泄,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数量、结构及功能异常,能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肝脏疾病继发的血管功能障碍,肝筛是肝失疏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结构。基于疏肝通络药物,发展维持肝窦内皮窗孔结构和功能或者促进复窗孔化的方法,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