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一致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学方法,对1例不一致性颈部淋巴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鼻咽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以鼻咽部肿物为首发症状,第1次鼻咽肿物活检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性;之后进行颈部淋巴结活检,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了8个疗程的R-CHOP方案化疗后患者病情进展,重新取鼻咽肿物活检,诊断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最终诊断为同时发生的不一致性淋巴瘤。结论不一致性B细胞和T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从每一个病变部位取活检有助于避免漏诊,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常合并自身免疫现象,如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是NHL中的少见类型。为了研究AITL的临床特征,病理表现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1例37岁男性患者进行了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测、单个核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Coombs试验、血清学检测、CT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等。结果查明,患者有广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活检表明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降低,Coombs实验阳性,骨髓红系增生低下,提示并发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和纯红系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经过CHOP-E方案化疗后,合并的AIHA和PRCA以及AITL浸润症状均消失。结论:成功地确诊了合并有AIHA和PRCA的AITL,淋巴结活检和骨髓检测意义大,CHOP-E化疗方案对此种AITL有一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9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学呈现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的特点,免疫表型全部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2例患者均用CVP为主的化疗方案,总有效率58%。3年生存率为25%,全组中位生存25个月。结论:AITL临床过程呈侵袭性,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的诊治要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AITL 1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为50岁男性,因淋巴结增大伴发热入院。根据临床表现、狼疮相关自身抗体异常及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初始考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结炎,予相应治疗无效。后经多部位淋巴结穿刺活检、术后淋巴结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检测,确诊为AITL。予化疗及免疫抑制治疗,但患者继发肺部及颅内真菌感染,终因颅内出血死亡,发病至死亡历时8个月。结论对以淋巴结增大并伴有发热、免疫紊乱等表现就诊者,应考虑AITL的可能,注意鉴别诊断。淋巴结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EBV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组织形态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例淋巴结发生的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行TCR基因和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克隆分析。结果患者男性,60岁。颈部、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3个月。组织学表现为富于组织细胞与T细胞的大B细胞性淋巴瘤(THRBCL),肿瘤显示NF-κb途径激活,同时伴有显著类上皮反应及T细胞克隆性扩增。结论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是新近发现的一类EBV阳性的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独特,需与伴有肉芽肿反应的EBV阳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或淋巴瘤进行鉴别,本例同时伴有显著类上皮肉芽肿反应和克隆性T细胞扩增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6.
现认为多数癌瘤是由单一瘤细胞株组成。本文报告一例63岁女性于1981年开始有弥漫性肌痛,以四肢为甚,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之后发生皮肤弥漫性红斑、硬结及增厚,左股皮肤及软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激素治疗后改善。1983年6月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左腋下淋巴结活检诊断为弥漫性大无裂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期ⅣA。6疗程CHOP方案后,淋巴结肿大及胸片肺部结节全部消失。1984年末,周围淋巴结又肿大,1985年1月左腋下淋巴结再次活检示弥漫性混合性小和大细胞淋巴瘤,采用BACO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组织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PTEN和VEGF三者表达间的关系,并分析三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21例AITL组织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两步法检测21例AIT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PTEN和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表达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结果:2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中EBER表达阳性率为61.9%;PTEN和VEGF在AITL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EBER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P0.05)。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中,男性患者和进展期组EB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78.6%,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和非进展期组患者(P0.05);在伴随B症状和进展期组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3%和21.4%,明显低于无B症状和非进展期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显示,PTEN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EBV感染和PTEN低表达可能预示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恶化进展。EBV是否通过下调PTEN表达参与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尚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淋巴结副皮质区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淡染或透明,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粉尘样,血管增生,呈分枝状,血管内皮肿胀。免疫组化瘤细胞示:LCA(+)、CD3(+)、CD4(+)、CD(5+)、CD10(+)、CD30(R-S样细胞+)、Bcl-2(+)、CXCL13(+)、CD21(滤泡树突细胞+)、CD35(+)、CD43(+)、EBV(+)、Ki67(约30%阳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早期难以诊断,需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霍奇金淋巴瘤和滤泡增生样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相鉴别;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综合手段;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期,但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个体差异大,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T-cell lymphoma,AITL)以异形T淋巴细胞增生伴显著血管增生,以及滤泡树突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在WHO分类中被定义为一类来源于成熟(周围)T细胞的淋巴瘤[1].该疾病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免疫学异常,曾被称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IBL)或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伴异常球蛋白血症(AILD),后来有研究提出AILD中部分病例存在恶性病变[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发生于鼻咽部的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以鼻咽部肿物为主要特征的BPDCN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分子检测以及治疗与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患者女性,33岁。以鼻咽部占位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鼻咽部活组织检查示肿瘤细胞由小~中等大小细胞组成,细胞质稀少,核形略不规则,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骨髓穿刺示肿瘤由小~中等大小细胞组成,伴大量坏死。追问病史并详细体检发现左前臂皮下包块。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4、CD56和CD123(+),CD3、CD20和CD79α(-);鼻咽部活检物原位分子检测示EBER(-),T系基因重排检测(-)。最后确诊为BPDCN,肿瘤累犯鼻咽部、皮肤及骨髓。结论以累犯鼻咽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BPDCN极易误诊为该部位最常见的NK/T细胞淋巴瘤,临床主要应与NK/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少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约占非霍杰金淋巴瘤的1%~2%。其病程呈侵袭性,具有较特征性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进展快,预后差。CD56称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不仅表达于所有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也表达于CD4和CD8的T淋巴细胞,与细胞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对血管免疫幼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本文报告1例伴大颗粒淋巴细胞(LGL)增多的AITL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对患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检查,病理和组织化学检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多重PCR测定及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查。结果查明:患者有发热、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伴胸水和腹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外周血LGL明显增多,免疫表型主要表达CD3-CD16+CD56+,TCRγ基因重排阳性,腹水中LGL易见,有异常核分裂象,淋巴结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符合AITL,同时伴有CD56阳性表达。结论:AITL多段表现为侵袭性进展,临床预后差,LGL细胞增多可能是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或来源于肿瘤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骨髓涂片(BMA)及流式细胞术(FCM)的检测结果,探讨其骨髓侵犯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AITL BMA及FCM检测结果,并与临床特征作比较分析。结果经BMA检测13例AITL患者中5例为不确定,骨髓中瘤细胞异形度低、比例低;FCM检测1例阳性、2例为不确定,免疫表型特征不突出。与阴性病例比较,阳性及不确定病例在临床特征、实验室特征以及骨髓继发性改变的例数均高于阴性组,包括发热及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血小板减低以及白细胞计数的异常;骨髓增生程度的异常、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比例的增高。结论 BMA、FCM检测AITL骨髓侵犯的敏感性不高,涂片中异形细胞与临床表现、实验检测结果及骨髓继发改变相关,明确诊断需进行骨髓活检并结合临床与实验室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鼻咽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瘤细胞主要聚集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腔内,部分可位于中等血管内。这些血管内的淋巴样细胞,体积增大,不规则,泡状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常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20、CD79a、LCA(+),Ki-67增殖指数很高。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非常罕见的亚型,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及尸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浅表淋巴瘤的超声图像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准确度。方法 选择首诊并治疗的12例浅表淋巴瘤的患儿,均经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证实,总结超声图像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12例中仅4例(33.3%)超声提示淋巴瘤,1例误诊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误诊卡斯尔曼病(CD),1例误诊皮下软组织感染,余5例超声提示淋巴结增大。12例中1例为浅表软组织淋巴瘤,病理类型为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1例为结内淋巴瘤,包括2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4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伯基特淋巴瘤,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共22个肿大淋巴结(10个发生于颈部,6个腋窝,2个腹股沟,2个锁骨上窝,1个枕部,1个耳后),90.9%L/S比值≤2,68.2%门髓质消失,68.2%皮质回声低回声背景下点线状回声为主,45.5%包膜不完整,36.4%血流类型混合型,门型和中央型均为22.7%,边缘型为18.2%,45.5%血流密度Ⅳ级,31.8%Ⅲ级,22.7%Ⅱ级。结论 儿童原发浅表淋巴瘤,软组织淋巴瘤罕见,结内淋巴瘤常见,超声易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有生发中心增生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4例伴有生发中心增生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标本进行形态学、免疫组化及EB病毒原位杂交观察,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4例病例均显示生发中心增生伴血管免疫母细胞性增生,但是套区变薄,境界不清。3例表达CD10,2例表达CXCL13,4例表达PD-1。4例均见EBV(+)的母细胞。4例在就诊时均处于临床进展期,3例得到随访,其中2例死亡。结论诊断伴有生发中心增生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必须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和临床表现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喉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 9例喉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喉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具有淋巴结内的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的形态特征 ,该肿瘤的瘤细胞有明显的多形性、异型性 ,瘤细胞表达CD3、CD4 3、CD4 5RO等T细胞标记物。结论 喉部淋巴瘤少见 ,喉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更少见 ,掌握其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对于喉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LK阳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ALK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018年经病理诊断的2例ALKLBCL,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ALKLBCL的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2例ALKLBCL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5岁和50岁,均因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就诊。淋巴结切除活检示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成巢团状分布,可见瘤细胞侵犯淋巴窦。肿瘤细胞体积大,呈浆母细胞样和免疫母细胞样分化,免疫组化不表达常用的B细胞标记物(CD20、CD79a、PAX-5)和T细胞标记物(CD3、CD5),表达浆细胞标记物(CD38、CD138、MUM-1),kappa(+),Lambda(-),EMA(+),ALK呈胞浆颗粒状阳性。随访6~11个月,患者均存活。 结论ALKLB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与多种肿瘤在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上有重叠,误诊率较高。ALK抑制剂也许会成为ALKLBCL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EDTA-K2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一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介绍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患者,女,24 y,半年前因无意中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到本院就诊,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和白细胞及相关参数正常,但血小板为12×109/L,复查后依然较低,被门诊收入院检查治疗.该患者无明显出血倾向,B超提示: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腹腔淋巴结肿大,随后在局麻下行左腋下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弥漫性大细胞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20.
AILD和AILD—TCL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型T细胞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CD44和Ki-67表达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并随访,免疫组化采用S-P法,对35例次AILD及ALID-TCL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形态学上两组均出现淋巴结结构破坏、“烧光”的生发中心、血管增生、PAS阳性特质沉积,仅透明细胞的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3例边疆活检证实AILD-TCL由AILD演进而来。11例AILD及20例AILD-TCL均为T细胞性,均出现Ki-67表达,2例AILD-TCL出现CD44v6的表达,7例AILD及15例AILD-TCL出现CD44s的表达,双重染色显示中等大透明细胞和免疫母细胞中可见Ki-67与CD44s的共表达。临床上AILD和AILD-TCL多见于老年男性,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预后较差。结论 AILD与AILD-TCL是同一疾患在不同阶段的表现,CD44s与临床分期相关,Ki-67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