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易漏诊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 carcinoma,PTMC)是指直径≤10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其发现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88年,WHO提出瘤体最大直径≤10mm的甲状腺癌称为微小癌,甲状腺微小癌约占甲状腺癌的6%-35%,其中,PTMC占绝大多数。PTMC由于癌灶小、病灶隐匿和无症状,多数与良性结节并存,大多数病例是在甲状腺手术中偶然发现或术后病理检查才发现,极易出现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与预后.指出甲状腺乳头状癌正确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存档材料进行回顾性的随访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复发率、病死率与性别、年龄、组织形态及手术方式有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非常好。确定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巨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复习并讨论巨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MFPTC)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对1例MFPTC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复习MFPTC的相关文献并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特点。结果MFPTC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多数巨大滤泡、富含胶质、细胞核形态不典型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K19、HBME-1和Galectin3同时表达,呈弥漫或大部(+)。结论MFPTC具有比较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很容易被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性腺瘤等良性病变。CK19、HBME-1、Galectin3等染色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筛状桑葚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MV-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CMV-PTC进行组织病理学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8岁。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排列成筛状、乳头状、滤泡状和实性,筛状和滤泡腔内无胶质;实性-筛状区域内可见梭形旋涡状排列的"桑葚"样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特异性呈现胞质和核β-catenin(+),同时CK19(+),CD56局灶(+),而TG、Syn和calcitonin(-),Ki-67增殖指数3%。分子检测无BRAF基因突变。结论 CMV-PTC是一种少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常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关,需要进行APC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柱状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C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CCV-PTC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4岁,发现右颈部肿块25年,组织学显示:肿瘤有一层较厚的包膜,肿瘤细胞柱状、假复层排列,形成乳头状、滤泡状、小梁状、复杂的腺管状和实片状。免疫表型:TTF1、p16(+),TG、Cyclin D1、p53弱(+),CK19、ER、PR、CDX2、Villin、HMBE-1均(-)。结论 CCV-PTC是一种少见的更具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透明细胞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和AB-PAS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0岁。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大体呈结节状,似有完整包膜,切面五彩状,可见黏液及钙化。组织学见肿瘤由充满胶质或稀薄黏液的滤泡结构和实性片状区域构成,未见明确乳头结构,但可见泡状核、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引人注目的是实性区域部分细胞胞质透明。免疫组化显示TTF-1、Tg、galectin-3和CK19(+),HBME-1、降钙素、CD10、RCC和vimentin(-)。特殊染色:AB-PAS(+)。结论甲状腺透明细胞型乳头状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罕见亚型,组织形态学易与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混淆,免疫组化及PAS染色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Warthin瘤样亚型(WL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WL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甲状腺肿瘤组织均呈灰白或灰黄色实性结节,质地硬;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在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背景中,组织形态似涎腺的Warthin...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误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经验,减少临床误诊机会。方法 选择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误诊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病理大体检查24例均可见灰白色粗糙及乳头状结构。结论 临床医师应于术中剖开肿物,见到大体可疑病变,及时送冰冻做病理检查,可减少临床误诊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在PTM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甲状腺切除标本,其中PTMC8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与预后进行讨论,并分析CK、CK19、HBME-1和galectin-3在PTMC中的表达。络果8例均为女性,年龄39-58岁,平均50.25岁。肿瘤呈灰白、灰黄色,界欠清,质中等偏硬,直径0.2。0.8cm,镜下可见特征性的核改变:核异型重叠、毛玻璃核、核沟及核内包涵体。CK、CK19、HBME-1和galectin-3呈弥漫阳性,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呈阴性。结论PTMC因病灶小,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导致其发现率低、漏诊率高,应从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表达等多方面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与细胞块结合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和细胞块制作常规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对细胞学、细胞块及组织学均诊断为乳头状癌的7例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细胞块切片及细胞学涂片中均可见明显的乳头状结构。结论细针吸取细胞学结合细胞块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更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漏诊。方法收集4例西京医院2009-01-2019-07间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淋巴瘤的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免疫表型。结果 4例患者年龄38~71岁,平均54.5岁,其中女性3例,男性1例。甲状腺内可见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其中2例左侧甲状腺内可见甲状腺结构破坏、消失,淋巴样细胞弥漫异型增生。免疫组化CD20(+),CD10、Bcl-6、CD3、cyclin D1和SOX-11(-),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另外2例于淋巴结内发现肿瘤性滤泡紧密排列,局部几乎背靠背且缺乏套区,主要由单一的核不规则的小细胞组成。免疫组化CD10、Bcl-2、Bcl-6、CD20(+); CD3、cyclin D1和SOX-11(-),分别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合并淋巴结滤泡性淋巴瘤(1级)和合并淋巴结滤泡性淋巴瘤(2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对其认识不足,易漏诊,有必要加强对这种罕见疾病的认识及提高临床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FVPTC)与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行甲状腺乳头状癌初治患者共1417例。依据石蜡病理结果分为甲状腺经典型乳头状癌组、滤泡型乳头状癌组和同一患者两种亚型肿瘤伴发的混合组,FVPTC患者进一步分为非包膜内型及包膜内型。结果与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滤泡型乳头状癌患者在性别、病灶大小、手术切除范围、肿瘤包膜侵润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FVPTC组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龄要比CPTC组大(P=0.01),病灶个数明显少于CPTC组(P=0.006)。FVPTC亚组间比较患病年龄、病灶个数、大小、手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甲状腺滤泡型与经典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完全相同,但无需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V-PT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1例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WLV-PTC形态学类似涎腺Warthin瘤;上皮细胞TG、TTF-1、Galcetin-3、MC、ICAM-1、CK19、p53(+),p63散在(+),CK5/6、p40(-);间质小淋巴细胞CD3、CD20(+)。结论 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罕见,老年女性高发,大部分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或桥本甲状腺炎,淋巴结转移率较其他亚型甲状腺癌低,预后较好。如出现去分化或肉瘤样变则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发生于卵巢的甲状腺乳头状癌(TCASO)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生物学行为及分子机制。方法结合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并进行BRAF、RAS基因突变检测,对比研究2例卵巢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特点。结果 2例均无颈部甲状腺病变,肿瘤境界清楚,滤泡型结构,部分细胞具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核特征。2例免疫组化均呈MC和cyclin D1(+);例1CK19(+),CD56(-);例2 CK19(-),CD56(+)。2例BRAF、RAS突变均为(-)。例2具有卵巢恶性肿瘤典型临床表现。2例随访4~15个月,未复发。结论发生于卵巢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与原发于甲状腺的乳头状癌可能有相似的分子生物学发生机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07-2013年492例甲状腺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状腺微小癌119例,其中乳头状癌105例,滤泡癌11例,髓样癌3例,女性98例,占82.36%;男性21例,占17.64%.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45.61岁.119例甲状腺微小癌中发生在单侧的104例,双侧15例,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的15例.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女性发病占优势,肿瘤体积小、隐匿,诊断应结合组织结构及细胞学形态等综合特征,肿瘤分化较好,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较其它肿瘤好.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常规病理检查400例经手术切除的甲状腺良性疾病标本,筛选出微小癌病例,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改变,并用SP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Tg)、细胞角蛋白(CK/34βE12)、上皮膜抗原(EMA)的表达特点。结果400例中共检出微小乳头状癌19例,检出率为4.80%。具有诊断意义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状(透明)细胞核;核内假包涵体;核沟;纤维性间质反应或砂砾体。免疫组化标记17例高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16例上皮膜抗原、19例甲状腺球蛋白均呈( )。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为乳头状癌变型的特殊表现。高分子质量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表达强阳性对于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正>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器官恶性肿瘤,有多种组织学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约占所有病例的80%[1]。通常,分化良好的PTC被认为是一种相当惰性的肿瘤,其长期生存率>95%[2]。但是,PTC的一些特殊变异亚型更具侵袭性,其患者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较低。这些变异亚型在组织学、细胞学、分子标志物、治疗策略和预后方面都有所不同[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S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D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其中3例为青年女性患者,癌细胞均具有经典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典型的核特征,镜下肿瘤细胞均处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背景中,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大量的砂砾体形成、广泛的间质纤维化,伴有鳞状上皮化生,癌细胞团多呈实性、多灶生长,4例患者均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TG、CK19、TTF-1均呈(+),CD56(-),p53弱(+),CyclinD1(+),Ki-67增殖指数均≤1。结论 DSVPT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具有高侵袭性,淋巴节转移率和复发率较高,预后较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差。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亚型,常因其他原因切除甲状腺和尸检研究中偶然发现。现收集我院2002—2007年500例甲状腺手术标本,共检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7例,对其病理及临床特征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病例:患者为34岁女性,于2个月前发现左侧颈部包块,无明显症状,当时未予重视。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状态良好,食欲食量佳,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至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结果提示甲状腺下极低回声结节(TI-RADS分类为4b类),考虑髓样癌可能;后行穿刺细胞学涂片检查,结果提示为意义不明确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不典型病变,乳头状癌不能排除。为求进一步诊治,以"甲状腺肿物"将患者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