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张秋实  谢晓林  林萍  边昶 《浙江医学》2022,44(8):866-869
目的 探讨抑郁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MINOCA患者318例,诊断为抑郁85例(抑郁组),非抑郁233例(非抑郁组),随访3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复发、心力衰竭和缺血性脑卒中。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47例,发生心血管事件86例。抑郁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均P<0.05),抑郁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3,95%CI:1.74~2.72,P<0.05;HR=2.48;95%CI:2.11~2.78,P<0.05)。结论 抑郁与MINOCA患者临床预后的不良风险增加有关,积极治疗抑郁症状可能改善MINOCA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全因、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1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接受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死亡、失访或至本研究截止日期,收集期间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原因。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DM与死亡、心血管预后的关系,结果采用风险比例(hazard ratios, H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表示。结果最终367例MHD患者入选,DM组118例,非DM组249例。随访期间共87(23.7%)例患者死亡,其中合并DM患者死亡45例、心血管死亡27例及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64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M组的全因、心血管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M组(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DM是全因死亡(HR=1.74,95%CI: 1.06~2.88)、心血管死亡(HR=2.17,95%CI: 1.01~4.64)、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HR=1.72,95%CI: 1.19~2.48)的独立危险因素。MHD患者中全因死亡(HR=0.92,95%CI: 0.86~0.98)及心血管死亡(HR=0.90,95%CI: 0.82~0.98)风险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关。结论合并DM是MHD患者全因、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DM发病率可能改善MHD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体质指数(BMI)对接受血管重建治疗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药物洗脱支架对血运重建策略影响研究(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入选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血管重建治疗的3632例患者,2006年9月1日对患者进行随访.本研究入选其中有体质指数(BMI)资料的慢性心衰患者1010例.将患者按BMI分为3组:BMI<24(正常组),BMI 24~27.9(超重组)和BMI≥28(肥胖组),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临床和预后情况.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和再次血管重建.结果 正常组295例,超重组495例,肥胖组220例.随访中位时间为542 d,超重和肥胖患者较年轻[(59.3±10.1)岁、(58.6±10.3)岁比(62.6.4±9.9)岁,P<0.01],高血压病史(61.2,66.8%比52.5%,P=0.017)和稳定型心绞痛(21.2%,23.7%比17.0%,P=0.005)比例高,甘油三酯[(1.90±1.05)mmol/L,(2.10±1.12)mmol/L比(1.48±0.92)mmol/L,P<0.01)]、空腹血糖[(6.07±2.09)mmol/L,(5.96±1.53)mmol/L比(5.67±1.92)mmol/L,P=0.021]和肌酐[(84.9±21.7)μmol/L,(90.2±30.9)μmol/L比(82.2±25.8)μmol/L]水平高(P均<0.05).与正常体重的患者相比,在调整了其他因素后,超重组的全因死亡风险(HR 0.769,95%CI 0.442~1.338)和MACCE(HR 0.998,95% CI 0.754~1.322)并未增加,而肥胖组全因死亡(HR 0.285,95%CI 0.104~0.777)和MACCE(HR 0.596,95% CI 0.401~0.885)风险降低.BMI对心性死亡无显著影响.结论 在进行血管重建的冠心病心衰患者中,尽管超重和肥胖者相对体重正常者有更多的危险因素,但是接受血管重建治疗后的预后不比体重正常者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影响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4月—2008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确诊的ACS患者568例,根据有无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ACS合并2型糖尿病组(n=125)与ACS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n=443)。搜集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问卷调查,随访研究终点为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和支架内血栓),比较分析ACS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ACS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差异。结果随访时间为7~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7.3年。共有546例(96.13%)患者完成随访,ACS合并糖尿病组MACE发生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44.8%vs.14.3%,x^2=10.876,P=0.035),Cox多元回归分析年龄、空腹血糖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显著危险预测因子(OR=1.003,95%CI1.001~1.031,P=0.038;OR=1.533,95%CI 1.131~2.077,P=0.012)。结论 ACS合并2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年龄和空腹血糖是MACE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糖尿病患者置入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vs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后发生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再次血运重建和支架血栓的情况,以评价糖尿病患者置入DES后的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2005年12月连续入选了834例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按置入支架类型将患者分为DES组(n=583)和BMS组(n=251)。主要终点事件为24个月时全因病死率;次要终点事件为24个月时非致死性MI、再次血运重建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率。结果本研究结果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ES组明显降低了24个月时死亡[3.2%vs 5.1%,危险比(hazard ratio,HR)0.34,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0.12~0.94,P=0.038]和心性死亡的风险(2.2%vs 4.4%,HR=0.29,95%CI:0.13~0.87,P=0.027),非致死性MI和心性死亡与非致死性MI复合终点发生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明确和可能的支架血栓的发生风险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1.9%vs 2.0%,HR=0.96,95%CI:0.51~2.17,P=0.351)。DES明显降低了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10.5%vs 20.7%,HR=0.24,95%CI:0.11~0.78,P<0.001)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8.9%vs 17.1%,HR=0.33,95%CI:0.16~0.87,P<0.001);与BMS组比较DES组的MACE的风险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8%vs 27.9%,HR=0.19,95%CI:0.09~0.85,P<0.001);其主要与DES组患者的死亡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降低有关。结论与BMS相比,DES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24个月时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和MACE的风险,而未增加非致死性MI和支架血栓的风险。置入DES后死亡风险的降低原因,主要与DES降低再狭窄后的死亡和MI风险,获得更高的完全血运重建率以及未增加支架血栓的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6.
Gao Y  Lu X  Cao J  Liu X  Ma C  Fan L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4):462-466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单用氯吡格雷与氯吡格雷联用钙拮抗剂(CCB)的疗效。方法选自2000年1月~2011年2月有完整住院资料及门诊随访记录,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21名,其中单用氯吡格雷402例,氯吡格雷联用CCB 619例,其中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547例,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72例;P糖蛋白(Pgp)抑制剂的钙拮抗剂患者357例,非Pgp抑制剂的CCB患者262例。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期内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绞痛再入院,心梗再入院,血管再通术(PCI或CABG),脑卒中,TIA。结果氯吡格雷组和联用CCB组发病密度(全因死亡)分别是50.55/1000、42.02/1000,粗RR 0.83(95%CI:0.55~1.26),调整RR 0.47(95%CI:0.14~1.6),两组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混杂因素进行倾向评分加权后,非二氢吡啶类CCB比二氢吡啶类CCB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SMRW调整OR=1.97(95%:1.2~3.23),P=0.007;氯吡格雷联用CCB组与单用氯吡格雷组加权前后全因死亡率及终点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代谢途径CCB加权前后全因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联用氯吡格雷及CCB治疗不增加全因死亡及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不同代谢途径CCB之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非二氢吡啶类CCB与氯吡格雷联用时比二氢吡啶类CCB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11倾向性评分方法纳入198例行PCI术的SCAD患者按是否合并COPD分为2组:COPD组和非COPD组,每组99例。比较2组患者2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独立事件及以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的差异。对合并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OPD组(P<0.05)。高龄(OR=1.10,95%CI1.01~1.22,P=0.028)、血肌酐增高(OR=1.16,95%CI 1.02~1.31,P=0.025)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1.21,95%CI1.04~1.39,P=0.013)均是合并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COPD的冠心病患者有更多的危险因素,临床预后差于无COPD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衰预后的关系以及应用美托洛尔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心衰患者(入院时总胆红素17μmol/L)122例。观察胆红素升高与心衰预后的关系以及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脏再同步治疗。结果平均随访382 d,高胆红素血症可使心衰全因死亡增加8倍(HR:8.54,95%CI:5.80~13.16),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衰高胆红素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60%(HR:0.39,95%CI:0.14~0.97)和全部终点事件减少70%(HR:0.30,95%CI:0.15~0.72)。结论心衰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死亡率增加,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早期使用美托洛尔可使患者获益。心衰患者应常规监测胆红素,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者应该考虑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肥胖程度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3-2018年因首次发作STEMI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患者,按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将患者分为4组:低体质量组(A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B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C组):24.0 kg/m2≤BMI<28.0 kg/m2;肥胖组(D组):BMI≥28.0 kg/m2。比较4组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结果 低体质量组和其他3组相比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年龄更大。患者住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随BMI的增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住院期间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组的住院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4.71%、3.97%、2.89%和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低体质量组的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超重组和肥胖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组患者的5年预期全因病死率分别为37.0%、19.5%、13.8%、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低体质量组的5年预期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拟合Cox回归模型显示,BMI与随访全因死亡和发生MACCE的风险之间均呈U型关系。在用Cox回归分析校正了混杂因素后,BMI不是STEMI患者远期死亡或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肥胖程度对STEMI患者的远期预后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贫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血红蛋白测定值,将1447例急性STEMI患者分为贫血组(n=206)和无贫血组(n=1241)。2组均行PCI术。将男性血红蛋白<130g·L-1,女性血红蛋白<120g·L-1定义为贫血。主要终点为PCI术后随访2年的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PCI术后随访2年的心源性死亡、出血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 206例(14.2%)急性STEMI患者合并贫血。与无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年龄、女性和有糖尿病史、有高脂血症史、既往脑卒中病史所占比例均高,体质指数(BMI)、目前吸烟者所占比例均低(均P<0.05);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术前内生肌酐清除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低,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高(均P<0.05)。PCI术后1439例患者完成了2年的随访,随访率为99.4%。与无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P<0.05)。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出血和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不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出血和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合并贫血的急性STEMI患者基线的临床风险高于无贫血患者,PCI术后2年的全因死亡率更高,但贫血不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该院2014年收治的STEM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BMI分为4组:低体质量组(n=31)、正常体质量组(n=139)、超重组(n=71)和肥胖组(n=26),对比分析4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并随访心肌梗死后7d和年内的全因死亡率.结果 BMI越高患者发病年龄越轻(P<0.01),女性所占比例越小(P =0.001),其中肥胖组患者的清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均相对较高(P=0.004;P=0.006);心肌梗死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随着BMI升高而明显降低(P=0.003),心肌梗死后7d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结论 BMI与STEMI患者的远期预后相关,“肥胖矛盾”现象在STEMI患者中是存在的,但应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并发症和药物治疗等多个因素综合评估BMI对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钙化(HVC)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2009~2011年302例MHD 患者(其中99例伴HVC),所有患者随访2年,采用生存曲线分析心血管终点事件,Cox回归分析心脏瓣膜钙化对心血管预后的 影响。结果患者初始透析的平均年龄为58.2岁,男性占53.6%。随访2年,HVC与非HVC组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新 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3% vs 16.3%、22.2% vs 6.9%和48.5% vs 25.6%(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 (Log Rank P=0.006)、心血管死亡(P<0.001)和新发心血管事件(P<0.001)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后 HVC 仍然显著增加患者全因死亡[HR 1,88,95%CI:(1.11-3.19)]、心血管死亡[3.47(1.76-6.84)]和新发心血事件风险[1.64 (1.09-2.47)]。结论HVC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及新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评估了伴有心电图(ECG)左室(LV)肥厚和心房纤颤(AF)病史的高血压患者采用抗高血压治疗的效果。背景:能够降低伴有AF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优治疗尚不清楚。方法:作为LIFE研究(洛沙坦干预降低高血压患者终点事件研究)的一部分,共有342例伴有AF和LV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入选接受洛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总共随访1471患者年。结果:洛沙坦组36例患者发生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率、脑卒中和心肌梗死),而阿替洛尔组有67例(HR0.58,95%CI0.39~0.88,P=0.009)。洛沙坦组和阿替洛尔组分别有20例和38例患者发生心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对远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作用。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4月~2010年7月北京地区部队干休所34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60~94岁),根据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两组,不良事件组36例,无不良事件组306例,随访4.4~6.7(5.7±0.9)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为随访期间发生急性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死亡及血运重建。分析基线临床资料在不良事件组和无不良事件组中的差异性及COX回归法分析不良事件与基线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不良事件组比较,事件组临床特征表现为年龄偏高、运动减少、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比例升高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1.09,95% CI:1.03~1.15,P=0.00)、高胆固醇血症(HR=2.47,95% CI:1.25~4.87, P=0.01)和缺血性脑卒中病史(HR=1.99,95% CI:1.01~3.94, P=0.05)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高胆固醇血症与60岁之前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远期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提示糖尿病患者中,及早干预高胆固醇血症对预防远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急性STEMI住院患者302例,根据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成AKI组和非AKI组。分析AK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率。随访观察出院后1年全因死亡率。结果 STEMI患者并发AKI 75例,发病率为24.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OR=0.013,95%CI:0.000~0.327)、KillipⅣ级(OR=20.050,95%CI:6.520~61.654)、利尿剂(OR=3.102,95%CI:1.250~7.697)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AKI组患者比较,AKI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5.28%vs 13.33%)显著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1年的生存曲线结果显示,AKI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非AKI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LVEF降低、KillipⅣ级及利尿剂应用是STEMI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STEMI患者并发AKI增加住院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降低患者1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304例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平均年龄(75.03±7.77)岁,口服阿司匹林(≥75mg)>1个月,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8年。结果光比浊检测结果显示,131例(43.1%)为阿司匹林不敏感,其中25例(8.2%)为阿司匹林抵抗,106例(34.9%)为阿司匹林半抵抗;阿司匹林敏感组173例(56.9%)。随访期间阿司匹林不敏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18.3%vs 9.8%,HR=1.864,95%CI:1.046-3.324,P=0.039)。COX模型显示阿司匹林不敏感(HR=3.050,95%CI:1.464-6.354,P=0.003)、糖尿病(HR=2.055,95%CI:1.060-3.981,P=0.033)与临床不良事件有关。结论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不敏感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趋势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华法林、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NVAF-IS)患者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NVAF-IS并接受长期口服抗栓治疗的123例患者的情况,按照口服抗栓药物的不同分为达比加群组(D组)44例、华法林组(W组)48例、阿司匹林(A组)31例,随访6~30个月,比较三组患者不同终点事件(总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出血事件)发生率及生存曲线。结果:①不同终点事件比较:三组总体栓塞事件(11.4%、14.6%、35.5%,P=0.022)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4.5%、10.4%、22.6%,P=0.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出血事件发生率(4.5%、6.3%、16.1%,P=0.1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D组和W组的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2、0.031),D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45)。②生存曲线分析:与A组相比,D组有较低的总体栓塞风险(HR:0.321,95%CI:0.111~0.925)和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HR:0.204,95%CI:0.042~0.983),而出血风险相当(HR:0.320,95%CI:0.062~1.654);W组总体栓塞风险(HR:0.421,95%CI:0.163~1.086)、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HR:0.473,95%CI:0.150~1.491)和出血风险(HR:0.401,95%CI:0.096~1.678)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对NVAF-IS患者二级预防的有效性等同于华法林、优于阿司匹林,其安全性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胖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行PFNA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将全部患者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A组为BMI正常组(n=22,18.50.05);术前及术后各组IL-6、术前及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VAS评分水平比较C>B>A(P<0.05),CRP在术前及术后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肥胖组有1例发生切口并发症;肥胖组有2例、超重组有2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积极处理均末造成不良后果,肥胖及超重组各有1例出现术后恶心呕吐(PONV)。结论肥胖及超重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症状较重,手术难度较大,围术期失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肥胖患者炎性因子表达增高、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取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ACS合并T2DM接受PCI患者624例,按照冠脉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318例,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306例。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结果 CR组与IR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全因死亡(P=0.261)、心源性死亡(P=0.333)、心肌梗死(P=0.069)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MACCE(P=0.006)、再次血运重建(P=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脑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终点事件,心绞痛复发、再次住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院内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远期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1100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非钙拮抗剂类降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观察患者服药2年期间血压的控制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脑卒中发生率、卒中死亡发生率、心血管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2% 和 7.1%,P=0.037.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