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杰民 《右江医学》2010,38(2):174-176
目的观察一次性精量输液器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的间断湿化法湿化气道,对比观察两组吸痰次数、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湿化工序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气道湿化工序、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临床效果优于原常规的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湿化与间断湿化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观察组2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微泵持续推注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气管内间断滴注湿化气道,2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持续性气管内湿化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间断性气管内湿化.  相似文献   

3.
杨晓容 《四川医学》2011,32(4):610-612
目的了解人工气道患者采用3种不同湿化方法的湿化效果。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输液泵法),实验组B采用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滴注湿化(精密输液器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气管内滴注湿化(传统法),比较3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粘膜出血、血氧饱和度、带管天数、吸痰次数、经济成本。结果实验组A和实验组B的各项指标中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粘膜出血、血氧饱和度(%)、带管时间(d)、吸痰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经济成本高于实验组B、对照组(P〈0.01),实验组B经济成本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3种湿化方法中精密输液器法的湿化效果较好,操作简便,经济实惠,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呼吸机加温湿化器在气管切开中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颅脑手术后气管切开不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呼吸机加温湿化器与空气稀释面罩连接,进行持续加温湿化方法;对照组20例,应用微量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道滴入。比较两组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痰液稀释度优于对照组(P<0.01);刺激性呛咳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痰痂形成,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日吸痰次数、吸痰时和吸痰后对血氧饱和度值的影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加温湿化器在气管切开中气道湿化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5.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厂矿医学》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气切雾化面罩对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5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试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气道内定时、定量滴注生理盐水,气管套管口覆盖双层生理盐水纱布;试验组采用气切雾化面罩持续雾化湿化气道。从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例数,比较2组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气切雾化面罩持续气道湿化,痰液湿化良好,无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切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能够较好地保持气道通畅,减少痰痂的形成,减少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减少刺激性咳嗽,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两种气道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气管切开脱机后行气道湿化7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间隔交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采用气管切开导管接一次性湿热交换器(人工鼻)联合微量泵持续泵入湿化法;对照组37例,采用间断氧气驱动雾化联合微量泵持续泵入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呛咳次数、平均例/日吸痰次数、湿化导管脱出次数、痰培养阳性例数以及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刺激性呛咳次数、例/日吸痰次数、湿化导管脱出次数及痰培养阳性数均少于对照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鼻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氧气驱动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1-01~2013-01间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持续湿化方法,观察组使用间断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断气道湿化技术能更有效地对患者气道进行湿化,提高患者呼吸道排痰能力,降低肺部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及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应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60例应用传统的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和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实验组经皮血氧饱和度均值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内电子输注泵加温持续湿化气道的效果。方法将50例脑外伤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电子输注泵加温后持续输注湿化液湿化气道;对照组应用注射器间断滴药湿化气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电子输注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持续不间断,气道湿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陈利涛  骆文龙  甘秀妮 《重庆医学》2007,36(12):1139-1140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后预防气道痰痂形成的方法.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按需适时吸痰,气管套管口持续或间断滴药,用自制的复合雾化液3ml行套管口高频振动雾化,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心理护理.两组治疗方法相同,术后1周从吸痰的次数、痰液的量、痰液的性质、血氧饱和度、患者的主观感受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吸痰的次数较少,痰液稀薄,患者主观感觉良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正确的吸痰及气道湿化是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持续输液泵气管内滴药法与间断气管内滴药法对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气管插管病人4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0例气管插管患者应用持续输液泵滴药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用间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两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内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输液泵气管内滴药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是帮助危重患者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紧急而有效措施.气管切开后空气直接通过气管套管进入呼吸道,这样就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加温、湿化和过滤功能, 容易引起痰液结痂,加之患者脱水、咳嗽无力,轻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重者患者气道阻塞,造成呼吸困难或窒息.因此气管导管内吸痰能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或异物,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及死腔,提高血氧饱和度.频繁吸痰、刺激性咳嗽,对气道黏膜损伤增加,容易导致气道出血和低氧血症.同时由于刺激性咳嗽还容易将部分湿化液咯出,而不能保证湿化液有效用量,影响湿化效果[1] 给病人造成痛苦.所以掌握好吸痰的技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广东省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器滴速进行气道持续湿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分别为88%(21/24)、54% (1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效果好,可缩短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湿化方法在重症昏迷患者非机械通气的状况下对人工气道湿化临床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选择合理有效的湿化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行气管切开术的72例重症昏迷患者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A组(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组)和B组(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痰痂形成、吸痰次数、刺激性咳嗽、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气管黏膜损伤程度以及肺部感染率等。结果 A组的气道湿化效果良好率为94.4%,明显高于B组的77.8%;而在气道湿化不足率方面,A组为2.7%,明显低于B组的1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以及肺部感染方面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输液泵控制持续滴注湿化方法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间断湿化的方法,且方法简单,节省人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液,湿化液为生理盐水50 ml、α-糜蛋白酶4000单位、地塞米松2 mg、庆大霉素80万单位;B组53例患者采用间断性定时气道滴注湿化液,湿化液同A组。结果:A组患者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值明显少于B组(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用药2 d后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氧饱和度均值,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雾化面罩吸氧对气管切开术后吸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金花  罗陈娟 《海南医学》2010,21(1):149-15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用普通氧气管给氧和用雾化面罩湿化给氧对吸痰的影响。方法将气管切开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持续用普通氧气管给氧,实验组持续用雾化面罩湿化给氧,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内吸痰前及吸痰后1min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和吸痰效果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吸痰后1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更能一次把痰液吸干净,减少吸痰对气道的刺激,减少痰痂形成。结论用雾化面罩湿化给氧比用普通氧气管给氧吸痰时痰液更容易吸出,吸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患者脱机后利用持续加温湿化装置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3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脱机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装置进行气道湿化;2010年8月-2011年4月3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脱机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干咳、气道出血、肺部感染率、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中和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加温湿化装置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行呼吸机辅助通气脱机后的气道湿化中效果满意,无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时采用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方法选取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机械通气下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的15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标准吸痰法;对照组采用深度吸痰法。比较2组吸痰后气道阻力下降值、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及吸痰后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心率失常发生的次数。结果2组吸痰后的气道阻力下降值、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和深度吸痰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标准吸痰可降低吸痰导致的刺激性咳嗽和气管黏膜损伤。因此,对机械通气下采用密闭式吸痰的患者优先选取标准吸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