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胡1]月就诊骨一科及骨二科的骨折患者70例,研究组以是否并发DVT分为并发DVT组及未并发DVT组,选取同期体检科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浓度。结果 7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8例并发DVT,阳性率占11.4%。并发DVT、未并发DVT术前Fbg和D-D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与未并发DVT术后Fbg和D-D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凝血功能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丁建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146-146
目的研究骨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经我院救治的骨盆及下肢骨骨折患者30例,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7例为DVT组,其余23例为非DVT组,另选30名健康人(无骨创伤)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并在术后第7 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监测作用。结果 DVT组患者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DVT的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7 d(2190.86±4.67)μg/L明显高于术后3 d(1032.76±5.7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实验室指标可以提早揭示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系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科学数据,有助于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排除诊断,值得广大医护工作者大力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在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捷  单培彦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20-132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7—30d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其中100例患者的D-二聚体数值为B组,未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并发下肢DVT的为D组)。对其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问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并发下肢DVT者与并发下肢DVT者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检测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116例老年髋部骨折并行手术的患者,依据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为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组58例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与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3dD-二聚体与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检测FIB及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Fib、PAI.1检测对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意义。方法对78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D.二聚体及血浆Fib、PAI-1的定量检测,结合其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进行评估,其中确诊为并发DvT患者8例。按是否并发DVT将其分为两组。结果78例患者中8例并发DVT。DVT组术前与术后第3天D-二聚体及Fib、PAI-1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与术后第3天D·二聚体Fib、PAI-1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Fib、PAI-1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D-二聚体、Fib、PAI.1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Fib、PAI-1的动态监测可能有助于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并发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一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术前1天和术后1、3、5、7、9、14天采集静脉血样动态测定本院10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10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1天即达2000 ug/L以上,其中有l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5d达高峰(4427±324) u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4 d仍有(2622±96)ug/L,而其他9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5d即降至2000u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9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9.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1d和术后3、5、7、9、14d 的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119例骨折患者,分为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组和未并发DVT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D-二聚体水平,并作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 DVT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其中股骨骨折患者水平最高且所占比例最大(72.7%);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均较其它骨折部位高(P<0.05).结论:对于骨折患者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监测DVT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帅健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21-2123
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骨折患者中,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探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蚌医一附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5 d的D-二聚体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血流速度。 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2组患者手术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血流速度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能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流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判断的临界标准可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为500μg/L,在500μg/L以下可将DVT基本排除。D-二聚体在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有如下评价指标:敏感性及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在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中,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首选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日本威士迭公司生产的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79倒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VT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DVT组24小时~7天的DVT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说明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与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我院行手术内同定术的下肢骨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于术前、术后24h和躺抽抽取静脉血2ml,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r)。结果:DVT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术后24、48h时较对照组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APTr仅在术后48h高于对照组(P〈0.05),24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髋氨酸血浆浓度值与DVT存在相关性(r=3.11,P〈0.05;r=4.53,P〈0.05),说明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DVT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无论凝血指标是否异常,D-二聚体和(或)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则血液都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子,监测其变化可提高诊断血栓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70-471
目的:探讨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的术前、术中、术后检查D-二聚体的必要性以及其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对四肢骨折病例512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6例。对于观察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7d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于术前1d、术后3d及术后7d加查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检查。观察组术前、术中、术后均检查D-二聚体,术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设定D-二聚体血浆浓度>2000ng/ml为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将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采用诊断试验的方法检验2种方法在诊断方面的一致性。结果:检查组术前患者D-二聚体血液浓度有256例均增高,将持续升高患者列为血栓高危人群,术前常规检查双下肢血管超声发现血栓18例,术前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后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活血化瘀治疗、2周后抗凝治疗,检查组未出现肺栓塞等致命性疾病;手术后D-二聚体持高不下,警惕深静脉血栓,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发现血栓10例,随后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均未出现肺栓塞等致病性疾病。对照组:术前术后均未检查D-二聚体,术前术后未行双下肢血管超检查,术前术后患者共发生肺栓塞10例,抢救并治愈8例,1例麻醉后翻身过程中死亡,1例手术后死亡。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早的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测定对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TEG)和D-二聚体等指标结合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探讨TEG对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意义。方法收集辽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100例,所有患者于术后第二天进行血栓弹力图、D-二聚体和血常规的检测。根据术后30 d内下肢静脉彩超的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和血栓未形成组,并收集30名同时期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血栓弹力图的R值、K值、α角、MA值、CI值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值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结果经下肢静脉彩超判定有14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血栓最大弹力度(MA值)、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组、血栓未形成组和对照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EG MA值曲线下面积为0.92 (95%置信区间0.85~0.98, P=0.000) 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85 (95%置信区间为0.76~0.95, P=0.000)。结论血栓弹力图的MA值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94例下肢骨折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0例,无血栓形成患者64例,正常体检组40例,采用STAGO-EVOLUTION全血自动血凝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无血栓组患者、正常体检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45±1.22mg/L、0.89±0.64mg/L和0.20±0.06mg/L(P〈0.01),下肢骨折和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后肺动脉栓塞(以下简称肺栓塞)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变化规律以及手术前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关联.方法 所有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第1、3、5天分别化验D-二聚体水平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将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检测结果与同期未发生栓塞者进行比较,同时观察肺栓塞与手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相关.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栓塞患者术后第1、3、5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第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未发生肺栓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术后肺栓塞并无关联(P>0.05),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导致肺栓塞.结论 通过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术后尽早发现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术后肺栓塞的预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6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与D-二聚体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峰值分布及D-二聚体到达峰值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Wells评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不同骨折类型、不同疾病分期与血栓位置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检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实际价值。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下肢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患者术前、术后第三天和术后第七天,使用乳胶免疫比浊法进行相应的D二聚体定量检测,然后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结果:所有90例患者中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有8例,且并发DVT患者在手术前、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七天的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且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82例未并发DVT患者在手术前、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七天的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未出现明显的差异(P0.05);未并发DVT患者与并发DVT患者术前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天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七天差异更加明显(P0.01)。结论: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下肢骨折患者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时期测定的D-二聚体水平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平均年龄(62.9±9.7)岁。根据术后3 d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12例)和无血栓形成组(164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Padua量表计算所有患者术后DVT风险评分;测量所有患者术前1 d、术后即刻及术后1 d的血液D-二聚体水平;分析多个变量评估ESD术后DV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ESD术后DVT的关系。结果:176例患者术后3 d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12例(6.82%)患者出现下肢DVT;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的D-二聚体评估ESD术后DVT 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 分别为91.7%、67.1 %、0.841(95% CI:0.778~ 0.89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术后 1 d D-二聚体水平与 ESD 术后 DVT 风险增高显著相关(OR:82.756,95%CI: 6.000~1 141.349,P < 0.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增高与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