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正常成人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磁共振研究,确立股骨前轴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作为股骨旋转对线标志的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对60侧正常膝关节(A组),骨性关节炎中40侧轻度内翻畸形膝关节(B组)及20侧重度内翻畸形膝关节(C组)行磁共振(MR)扫描,测量三组后髁轴、Whiteside’s轴、股骨前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及,临床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对各个角度做三组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股骨后髁角(PCA)为-(3.2±1.6)°、髁转角(CTA)为-(7.0±1.7)°、Whiteside’s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WSA)为-(87.7±3.6)°、Whiteside’s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WCA)为-(91.4±3.6)°、股骨前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AFSA)为-(9.0±2.2)°、股骨前轴相对于临床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AFCA)为-(12.8±2.4)°,LSD—t检验提示PCA及CTA在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和0.041),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SA及WCA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FSA及AFCA在各纽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前轴较股骨后髁轴、Whiteside’s轴受骨性关节炎影响小,可以参照此轴放置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MRI上测量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骨性标志,研究股骨前轴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骨性标志的可靠性。方法:78侧正常成人膝关节,行磁共振扫描,在横断面图像上定位经股骨上髁轴、Whitesides前后轴、股骨后髁轴和股骨前轴。测量Whitesides前后轴、股骨后髁轴、股骨前轴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旋转的角度,比较它们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的可靠性。结果:股骨前轴相对于STEA内旋(9.61±3.36)°,相对于CTEA内旋(13.32±3.27)°。Levene检验提示股骨前轴分别与股骨后髁轴、Whiteside’s前后轴相比,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的变异性有显著差别。结论:股骨前轴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标志的可靠性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OA)的患者进行术后CT评价,阐明应用CT技术测量假体位置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28例(32膝)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oxford phase 3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内侧单髁置换相关资料,平均年龄67岁(62~73),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1~12)。术后常规行双下肢CT平扫+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对术后患者假体位置进行测量,并通过图像叠加技术,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角度。结果下肢机械轴平均内翻2.61°,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平均内翻1.33°,股骨假体屈伸角平均屈曲2.12°,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平均内翻3.01°,胫骨假体后倾角平均后倾6.12°,股骨假体屈伸角和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变异率大,最易出现偏差,股骨假体旋转角相对于股骨上髁线平均外旋2.01°,胫骨假体旋转角相对于胫骨结节轴平均内旋12.6°,相对于股骨上髁线平均外旋5.02°。结论 CT与传统方法 X线测量假体安放角度所报道的结果相符,其中股骨假体屈伸角和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变异率大。应用CT扫描图像,可以测量假体的旋转角具有优越性。目前虽不确定假体旋转角度的意义,但有可能与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下肢CT图像测量股骨髁通髁轴与股骨后髁轴的旋转度数,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2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TKA手术的283例患者的膝关节X线及下肢CT影像学资料。1名关节外科住院医师及1名资深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分别通过影像系统测量股骨外科通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及股骨后髁轴(posterior condylar axis,PCA)间夹角的度数。计算sTEA与PCA夹角及常规按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TKA术后与sTEA的夹角。结果:sTEA相对于PCA平均外旋1.63°(内旋3.79°至外旋7.87°)。常规将股骨假体参照PCA外旋3°放置时,只有163例(57.6%)患者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在sTEA的±2°范围内,其中68例(24.0%)的患者股骨假体相对于sTEA内旋。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远端旋转存在广泛的差异性,常规参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将会造成显著位置误差,影响TKA预后。应根据术前影像资料个性化制定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测量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伴内翻畸形患者股骨远端不同旋转轴线,评估各参照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我中心明确诊断为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内翻≤15°)86例(86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52例;年龄51 ~70(63.7±8.7)岁,由2位医师在MRI横断面图像上定位STEA、临床经股骨上髁轴(clin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CTEA)、后踝轴(posterior condylar line,PCL)外旋3°线(3°extorsion against PCL,3°PCL)、前后轴(anterior posterior line,APL)的垂线,测量各轴线相对于STEA偏差的角度,并用方差分析比较各角度接近STEA的精确性.结果 3°PCL相对于STEA外旋(0.63°±1.82°)、CTEA相对于STEA外旋(3.78°±0.75°),APL垂线相对于STEA外旋(5.38°±3.17°),精确度:A角(3° PCL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CSA(CTEA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ASA(APL垂线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各角度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轻度内翻人群中,股骨远端截骨轴线除STEA外,3°PCL准确性最高;术中STEA定位困难时,参照3°PCL进行截骨可获得较好的股骨旋转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胫骨通配型全膝关节假体治疗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的重度内翻全膝的近期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40例(43膝)重度骨关节炎应用股骨-胫骨通配型全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6例为合并内侧胫骨平台骨质缺损重度内翻畸形。术前检查膝关节活动度,用X线测量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测量KSS评分。手术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胫骨平台骨质缺损病例采用适当增加胫骨平台截骨量、骨水泥填充及自体骨植骨并配合使用胫骨侧延长杆以增加膝关节假体的稳定性,所选假体为北京爱康宜诚公司生产的股骨-胫骨通配型全膝关节假体。术后测量FTA角,随访6个月至1年,定期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采用KSS评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36例获得随访,其中包括合并胫骨平台骨质缺损5例。术后无切口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按KSS评分法评定:优30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97℅,6例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病例均为优良。结论:应用股骨-胫骨通配型全膝关节假体治疗重度内翻膝疗效满意,尤其在治疗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病例时能有效解决股骨胫骨假体大小不匹配的问题,减少关节假体磨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膝外翻畸形的解剖形态学异常,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1例(53膝)成人膝外翻畸形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0.01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及相关关系。将观察指标与健康正常膝(对照组n=41)进行比较。结果膝外翻术前X线片显示股胫角(FTA)(15.4±5.1)°,冠状面上测量股骨解剖轴与股骨远端关节面的外侧夹角(a LDFA)(76.6±1.2)°减小,胫骨解剖轴与胫骨近端关节面的内侧夹角(a MPTA)(95.8±0.5)°增大。CT显示通髁线与股骨髁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夹角(DCA)(6.5±1.3)°增大,通髁线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PCA)(5.2±1.2)°增大。以上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DCA)(6.3±1.2)°、PCA(5.3±1.1)°、a LDFA(75.9±1.1)°、a MPTA(91.2±0.8)°,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膝关节数字化三维模型仿真度高,解剖参数测量结果精确度高,能为膝关节置换临床治疗和假体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T与MRI测量内翻性膝骨关节炎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0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1例患者(73例内翻骨关节炎膝关节)的全下肢CT及膝关节MRI资料。分别使用CT及MRI图像对PCA进行测量,采用MRI图像测量股骨内外后髁及股骨远端内外髁软骨厚度。同时测量标本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CT图像测量的PCA[(4.09 ± 1.39)°]显著大于MRI测量的PCA[(2.25 ± 1.01)°](P<0.01)。标本上股骨内侧后髁软骨厚度[(1.9 ± 0.6)mm]与标本上股骨外侧后髁软骨厚度[(2.8 ± 0.6)mm],MRI测量股骨内侧后髁的软骨厚度[(1.9 ± 0.6)mm]与MRI测量股骨外侧后髁的软骨厚度[(2.8 ± 0.5)mm],MRI测量股骨远端内侧髁软骨厚度[(1.3 ± 0.4)mm]与MRI测量股骨远端外侧髁软骨厚度[(2.5 ± 0.4)mm]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标本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与MRI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股骨外侧后髁软骨与股骨内侧后髁软骨厚度相差2 mm,CT测量PCA将比MRI测量PCA大接近3°。结论:内翻性膝骨关节炎普遍存在股骨内侧后髁软骨的磨损,并对依据股骨后髁线确定的股骨假体旋转产生显著影响。MRI与CT的术前测量存在显著差异,关节外科医生在制定术前计划时必须把这种差异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股骨后髁角,为全膝置换手术正确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提供解剖数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的并发症.方法选择70例正常人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40岁.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0.5 mm)获取股骨远端的精确的横断面图像,Autocad软件测量股骨后髁角.此外,测量9个因肢体恶性肿瘤而行髋关节离断或股骨中上段截肢的膝关节,男6例,女3例.结果股骨后髁角,男性(6.5±1.3)°,女性(7.1±1.7)°,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人的股骨后髁角较西方人大,术中如以股骨后髁轴外旋3°来放置股骨假体,容易出现假体内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正常股骨远端旋转对线标志的关系,为新疆哈萨克族临床TK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对80例哈萨克族志愿者160个正常膝关节进行MRI扫描,重建股骨远端模型,测量正常哈萨克族股骨远端轴线,分性别及侧别分组,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探讨各轴线在TKA中的临床应用。结果:股骨后髁角范围0.55°~6.22°,平均(3.31°±1.34°);髁扭转角范围2.06°~7.82°,平均(5.13°±0.67°);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后髁轴线夹角范围1.24°~6.15°,平均(4.61°±0.37°);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范围-1.29°~3.61°,平均(0.75°±0.32°);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范围0.19°~4.72°,平均(2.72°±0.89°)。上述测量参数均不存在侧别差异。股骨后髁角、髁扭转角及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存在性别差异,其中股骨后髁角与髁扭转角男性大于女性,而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则为女性大于男性。结论:新疆哈萨克族人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解剖参数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存在侧别差异。在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应当根据新疆哈萨克族人股骨远端形态特征、性别差异正确地选择对线标志,以确保患者在术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股骨后髁角的影像学测量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股骨后髁角,为全膝置换手术正确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提供解剖数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的并发症。方法:选择70例正常人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 ̄40岁。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0.5mm)获取股骨远端的精确的横断面图像,Autocad软件测量股骨后髁角。此外,测量9个因肢体恶性肿瘤而行髋关节离断或股骨中上段截肢的膝关节,男6例,女3例。结果:股骨后髁角,男性:(6.5±1.3)°,女性:(7.1±1.7)°,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人的股骨后髁角较西方人大,术中如以股骨后髁轴外旋3°来放置股骨假体,容易出现假体内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行全髋置换术后下肢力线的变化。方法:选择患者共24例,均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同时行同侧的髋关节置换术,分别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下肢力线。结果:手术前后双侧髋关节偏心距差值、双侧长度差值及A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侧生理外翻角Ⅰ、Ⅱ及胫股冠状角、髋-膝-踝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角、胫骨平台-骨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后患侧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了患者的股骨偏心距,能一定程度改善下肢不等长,改变膝关节重力负荷中心。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改变了下肢的力线,从而影响了膝关节负荷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膝骨性关节炎(KOA)临床分期与膝关节角的关系,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就诊的KOA患者264例,依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将其分为0期组50例,Ⅰ期组75例,Ⅱ期组44例,Ⅲ期组54例,Ⅳ期组41例。测量5组各膝关节角,并探讨临床分期与膝关节角的关系。 结果 5组胫骨平台角、胫骨上角、胫股角、关节间隙角、股骨髁干角、股骨下角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与胫骨平台角、股骨髁干角呈负相关(r=-0.578、-0.264,P<0.05),与胫骨上角、胫股角、关节间隙角、股骨下角呈正相关(r=0.733、0.505、0.976、0.416,P<0.05);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显示,胫骨平台角、关节间隙角为临床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β=-3.864、7.430,P<0.05)。 结论 膝骨性关节炎临床分期胫骨平台角、胫骨上角、胫股角、关节间隙角、股骨髁干角、股骨下角间存在相关性,且胫骨平台角、关节间隙角为临床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初步基础实验研究,探讨股骨后髁偏心距与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的关系。方法对6具尸体膝关节(6膝)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股骨前参照测量导板系统,保持前髁截骨平面不变,调整导板钻头导向刻度决定股骨后髁截骨平面,依股骨后髁截骨量变化数值再调整胫骨侧截骨平面,保持膝关节屈曲间隙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恒定,依此安装相应型号股骨侧试模假体,最大屈曲膝关节纯侧位1∶1摄X线片,测量并记录股骨后髁偏心距、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同一标本不同股骨髁偏心距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并无相关性(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股骨后髁偏心距大小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姜侃  孟正  吴巧云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51-52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技术重建新疆维吾尔族正常膝关节,研究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各项参数的方法,为新疆维吾尔族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选取80例无膝关节疾病的正常新疆维吾尔族志愿者160膝进行磁共振扫描,重建股骨远端并利用数字技术测量其各个参数:包括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后髁轴线夹角(ATA)、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APA)、髁扭转角(CTA)、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csA)、股骨后髁角(PCA)。根据侧别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TA平均为(0.67°±0.58°);APA平均为(2.32°±0.49°);CTA平均为(5.63°±0.46°);CSA平均为(4.11°±0.57°);PCA平均为(3.21°±1.03°)。以上测量所得参数均不存在侧别差异。而测得CTA、PCA、ATA之间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测得ATA为女性大于男性,PCA与CTA男性大于女性。结论利用数字技术重建股骨远端定位并测量以上参数是一种比较可靠地新方法,为新疆维吾尔族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新疆维吾尔族人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解剖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角度与轴线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旋转轴线作为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腓骨上段截骨结合关节镜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力学、疗效改变。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膝关节炎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A组(单纯腓骨上段截骨术,30例)和B组(腓骨上段截骨术+膝关节镜清除术,3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胫骨关节间隙角、股骨胫骨角、胫骨平台成角及膝关节功能。结果:B组患者胫骨关节间隙角、股骨胫骨角、胫骨平台成角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 d两组患者H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B组患者HHS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上段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维持患者力学稳定性,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CT技术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旋转角度,探讨假体旋转性和髌股关节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股骨上髁轴和胫骨结节为参考点,对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性进行测量,并比较了20例功能良好膝关节和30例产生髌股关节并发症的膝关节的假体旋转性。结果髌股关节并发症组的假体(股骨 胫骨)存在过度内旋,其内旋度数和值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轻度假体内旋(和值1°~4°)导致髌骨倾斜和轨迹外移;中度假体内旋(和值3°~8°)导致髌骨半脱位;重度假体内旋(和值7°~17°)导致早期的髌骨脱位和晚期的髌骨置换失败。功能良好组的假体旋转度和值为10°~0°外旋。结论在轴向力线正常时,假体的内旋放置可能是导致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利用 CT扫描图像,行假体旋转度测量可用于术中以指导手术,术后也可以作为是否需要翻修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股骨前髁偏距变化和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屈曲度的影响.方法 测量41例43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TKA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分析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ACO术前大于术后组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明显好于ACO术前小于术后组(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 7°~9°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最好.结论 ①股骨ACO变化对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有影响.②术后胫骨平台PSA7 ~9°膝关节屈曲功能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前髁偏距变化和胫骨平台后倾角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屈曲度的影响。方法测量41例43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TKA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分析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ACO术前大于术后组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明显好于ACO术前小于术后组(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 7°~9°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最好。结论①股骨ACO变化对术后膝关节屈曲功能有影响。②术后胫骨平台PSA7~9°膝关节屈曲功能好。  相似文献   

20.
膝骨关节炎X片生物力学及形态学测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轴线的测量,比较膝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群的下肢力学角度及股骨内外髁形状的差异,为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因提供线索,为畸形矫正角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9例(40膝)骨关节炎患者,记录被检查者的性别、年龄、肢别、身高、体重、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测量患者股骨角、胫骨角、股骨胫骨角、关节间隙角.以及股骨内侧髁、外侧髁高度和宽度并与19例正常膝关节进行比较。结果:膝骨关节炎组股骨角小于正常组,关节间隙角大于正常组;膝骨关节炎组内、外侧髁高度与宽度比值明显大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肢重力线向内侧髁倾斜,因此其发病以内侧多见;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内外髁发育的形态与正常人有所不同,在冠状面(正位)可以描叙为内外髁狭长,这一因素可能为骨关节炎发病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