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降纤酶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1周、2周的血清hs-CRP、D-D、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天、1周、2周的血清hs-CRP、D-D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 [(8.21±2.76) mg/L]、1周[(6.54±1.84) mg/L]、2周[(3.25±0.95) mg/L]的血清hs-CRP低于对照组3 d [(9.37±2.85) mg/L]、1周[(7.78±2.10) mg/L]、2周[(4.36±1.12) mg/L];观察组治疗后3 d [(351.31±85.52)μg/L]、1周[(291.54±55.43)μg/L]、2周[(243.56±50.78)μg/L]的血清D-D低于对照组3 d [(388.47±91.34)μg/L]、1周[(320.82±70.37)μg/L]、2周[(282.63±68.46)μg/L];观察组治疗后1周[(8.41±2.13)分]、2周[(4.94±1.22)分]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9.46±2.30)分、(5.37±1.73)分];观察组治疗后1周[(68.74±13.56)分]、2周[(78.54±15.27)分]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60.43±13.42)分、(72.17±14.64)分]。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89.8%(44/49)]高于对照组[73.5%(3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9,P=0.037)。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降纤酶治疗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及D-D水平,改善机体的炎性及高凝状态、促进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hs-CRP、IL-6的变化。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88例,B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瑞舒伐他汀(10 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血清hs-CRP、IL-6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均降低,A组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2.04±0.89)mg/L vs (2.85±0.86)mg/L]、[(45.32±11.48)pg/mL vs(51.65±11.61)pg/mL](P﹤0.05),两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的NIHSS评分小于B组[(2.36±0.48) vs (3.93±0.62](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内皮功能而减少炎症反应,在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S)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佛山市复星禅诚医院120例ACIS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4分,n=50)、中度组(4~15分,n=35);重度组(>15分,n=35)。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Lp-PLA2、Hcy、SAA水平,分析四者浓度与ACIS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比较四项单独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12.2±3.5)mg/L]、Lp-PLA2[(284.45±40.32)ng/ml]、Hcy[(25.34±10.87)μmol/L]和SAA[(14.3±6.1)mg/L]水平高于对照组hs-CRP[(1.4±0.63)mg/L]、Lp-PLA2[(115.23±27.39)ng/ml]、Hcy[(12.86±4.12)μmol/L]和SAA[(4.9±2.8)mg/L]...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探究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将1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对照组98例。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加蛭龙活血通瘀胶囊4粒、每天三次,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疗程为2个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天,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酶循环法测定Hcy,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分析NIHSS评分与血清Hcy、hs-CRP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4%)和(8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7.17±4.25),(3.24+0.30)分,对照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6.70±0.44),(3.36±0.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cy分别为(9.79±0.35),(12.68±1.35)μmol/L;hs-CRP(5.71±0.42),(5.56±0.04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Hcy、hs-CRP呈正相关(r=0.298,P0.001)。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改善NIHSS评分及血清Hcy、hs-CR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hs-CRP、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巴曲酶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及血清hs-CRP、IL-6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为(9.81±1.94)、(13.33±2.38)分,均较治疗前的(18.78±3.51)、(17.64±4.86)分明显降低,BI评分为(62.46±11.16)、(53.25±10.72)分,较治疗前的(31.58±12.87)、(32.64±10.96)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0.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IL-6水平分别为(12.26±2.21)mg/L、(19.62±6.48)ng/L和(15.43±3.18)mg/L、(24.17±6.06)ng/L,均较治疗前的(19.62±3.44)mg/L、(42.56±10.47)ng/L和(20.26±4.08)mg/L、(41.92±11.58)ng/L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发病机制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关系.方法 选择258例18~45岁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按中国缺血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型;选择158名18~45岁的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患者和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83±3.53)mg/L vs.(1.93±1.38)mg/L,t=5.11,P<0.001].不同病因其hs-CRP水平不同,心源性卒中hs-CRP水平最高,为(5.68±3.67)mg/L,其次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3.61±3.49)mg/L]、穿支动脉疾病组[(3.14±1.81)mg/L]、其他病因组[(2.89±2.90)mg/L]和病因不确定组[(2.83±3.46)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中不同发病机制其hs-CRP水平不同,动脉-动脉栓塞组hs-CRP水平最高,为(5.67±5.40)mg/L,其次依次为混合机制组[(3.99 ±4.42) mg/L]、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组[(3.96±3.87) mg/L]和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2.29±2.17)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多变,血浆高hs-CRP水平与青年脑梗死的发生、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一定关联,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颅内压、止血、维持水电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有手术指征的及时手术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生长因子18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疗程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NSE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45±1.81)、(10.48±1.37)分]均较治疗前[(7.52±1.34)、(7.49±1.38)分]明显改善(P约0.01或P约0.05),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约0.05);两组患者血清NSE和hs-CRP水平[(18.76±4.68)μg/L、(28.56±6.71)μg/L、(11.68±3.67)mg/L、(17.58±4.11)mg/L]均较治疗前[(35.89±7.52)μg/L、(35.94±8.01)μg/L、(25.64±5.34)mg/L、(25.19±5.62)mg/L]明显下降(P约0.05或P约0.01),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约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18,P跃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NSE和hs-CR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脂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体检组,另外选取同期来该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急性脑梗死组.对比健康体检组的血清hs-CRP和Lp(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组hs-CRP和Lp(a)水平,急性脑梗死组同NIHSS评分亚组间血清hs-CRP和Lp(a)水平进行比较,并对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Lp(a)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的Lp(a)和hs-CRP水平分别为(333.72±32.56)mg/L和(5.32±2.60)mg/L,健康体检组两种检测项目血清水平分别为(146.30±21.17)mg/L与(0.87±0.44)mg/L,组间比较健康体检组明显低于急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11,4.573,P<0.05).急性脑梗死组不同NIHSS评分亚组间血清Lp(a)[<5分:(284.43±25.79)mg/L;5~15分:(346.47±32.35)mg/L;﹥15分:(468.85±45.47)mg/L]和hs-CRP水平[<5分:(5.14±2.10)mg/L;5~15分:(8.63±2.45)mg/L;﹥15分:(11.52±3.1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评分的逐渐增高,检测血清指标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显著成正相关(r=0.684,P=0.011).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血清Lp(a)和hs-CRP参与了以积极的干预措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重要评估,降低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防治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与SAA、CysC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2组均采集空腹肘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AA、CysC水平。观察组于入院24 h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对SAA、CysC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SAA水平[(2.293±1.067)mg/L vs.(0.405±0.189)mg/L]、CysC水平[(1.924±0.693)mg/L vs.(0.681±0.17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t=13.679、t=13.271,P均<0.05)。观察组按NIHSS评分分为轻型亚组17例(<4分),中型亚组45例(415分),重型亚组4例(>15分);3个亚组间比较,SAA、Cys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重型亚组>中型亚组>轻型亚组。观察组血清SAA、CysC水平与NIHSS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981、r=0.934,P均<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AA、Cys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血清SAA、CysC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对患者S-100B蛋白(S100B)、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CRP、S100B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情况,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H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NHISS评分均有降低,观察组[(6.56±1.48)分]低于对照组[(8.72±1.53)分],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S100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CRP、S100B表达水平均有降低,观察组[(8.02±2.12)mg/L、(1.34±0.32)μg/L]低于对照组[(10.45±3.02)mg/L、(1.69±0.40)μg/L],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cy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Hcy表达水平均有降低,观察组[(24.02±8.56)μmol/L]低于对照组[(29.12±9.12)μmol/L],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78.2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S100B、CRP、Hcy表达水平,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c-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对照方法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在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分为两组(n=53),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并应用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颅直流电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cy、hs-CRP水平变化,并应用FMA (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cy、hs-CRP水平分别为(11.41±1.15)μmol/L、(9.32±1.87) 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5±4.33)μmol/L、(12.36±1.85) m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I评分分别为(66.7±24.6)分、(70.5±12.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8±22.6)分、(47.2±12.3)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降低血清Hcy、hs-CRP水平,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磷脂酸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片(75 mg/d)口服治疗,联合用药14 d以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服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Barthel评分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清磷脂酸、脂联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58/60)比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98±0.98)分比(9.63±1.22)分](P<0.01),而Barthel评分、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2±5)分比(52±4)分和(85±5)分比(65±6)分](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磷脂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4±0.8)μmol/L比(6.8±1.2)μmol/L(P<0.01),而IMT及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78±0.46)cm比(1.40±0.32)cm,(92±5)mg/L比(73±5)mg/L](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能有效降低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磷脂酸水平,提高脂联素水平,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与MRA显示的脑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期(发病48h内)入院、并在发病72h内完成MR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3例,根据MRA显示分为血管正常组(A组,n=90)、狭窄组(B组,n=60)和闭塞组(C组,n=73),比较三组间基础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 MRA显示,B组入院时的基础NIHSS评分[(7.57±1.07)分]高于A组(P=0.021);C组基础NIHSS评分[(11.59±1.29)分]明显高于B、A组(P<0.01)。结论基础NIHSS评分能够预测脑血管是否存在闭塞,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脑动脉闭塞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不同病程中的水平及其与脑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4,7,14天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并与50名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天血清hs-CRP水平即较正常对照组[(4.82±4.42)mg/L]升高[(14.32±2.25) mg/L,P<0.01],第4天达峰值[(18.36±5.21) mg/L],之后逐渐下降,第14天 hs-CRP水平已降到正常[(2.70±1.05) mg/L,P>0.05].MMP-9血清水平在第1天即升高达峰值[(122.38±104.27)μg/L],与正常参考值 [(10.28±4.65)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后逐渐下降,但各时点间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后第1天及第4天hs-CRP、MMP-9血清水平均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538,r=0.512,均P<0.01).结论:hs-CRP和MMP-9的检测可能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早期诊断与脑损害的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炎症因子预测COPD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风险。方法应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凝固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随访跟踪6个月,记录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急性加重的次数。结果选取50例稳定期COPD患者,其中48例患者完成随访,2例脱失。16例患者出现1次及以上的急性加重(A组),32例患者未出现急性加重(B组)。结果表明,A组的基础FEV1水平显著低于B组[(1.1±0.4)L比(1.4±0.5)L,P<0.05];A组的基础hs-CRP为(4.6±3.3)mg/L明显高于B组(中位数4.3 mg/L,四分位间距5.5 mg/L,P<0.05);A组的基础Fbg也明显高于B组[(3.8±0.7)g/L比(3.1±0.5)g/L,P<0.05]。根据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hs-CRP增高组(hs-CRP>3 mg/L)和hs-CRP正常组(hs-CRP≤3 mg/L)。hs-CRP增高组16例,其中9例出现急性加重,急性加重率为56.25%;hs-CRP正常组32例,其中7例出现急性加重,急性加重率为21.88%(P<0.05)。根据Fbg水平将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接收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为观察组;然后在选择同期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并分析两组的hs-CRP水平和Hcy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hs-CRP(10.58±3.19)mg/L、Hcy(17.36±4.27)μmol/L均大于对照组[(2.52±0.83)mg/L,(7.05±2.12)μmol/L]和治疗后[(4.62±1.51)mg/L,(8.63±2.45)μ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sCRP和Hcy为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重要指标,其水平检测能够表现出患者病情发展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C3、前白蛋白(PA)及皮质醇水平在脑卒中患者疾病进展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第1天、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s-CRP、补体C3水平,采用化学方法检测血清中P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上述四种指标在脑卒中患者疾病进展中的变化情况.结果 (1)患者入院后第7天[(25.03±5.68)mg/L]和第14天[(14.26±4.355)mg/L]的血清hs-CRP水平较第1天[(6.08±1.17)mg/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的血清Hs-CRP水平较第7天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7天的血清C3水平较第1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0.82±0.10)g/L]、第30天[(0.91±0.18)g/L]的血清C3水平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第7天[(197.68±20.08)g/L]的血清PA水平较第1天[(287.98±23.56)g/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258.93±23.15)g/L]的血清PA水平较第7天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第7天[(496.78±38.99)nmol/L]和第14天[(467.06±32.58)nmol/L]的血清皮质醇水平较第1天[(397.83±42.06)nmol/L]显著上升(P<0.05),第14天的血清皮质醇水平较第7天有所下降(P<0.05).(2)脑卒中严重程度与营养代谢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hs-CRP、补体C3、PA和皮质醇水平在脑卒中患者疾病进展中呈现明显的时间相关性,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14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2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血栓通0.45 g/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25 mg,每日2次,治疗14 d。观察入院时、治疗7、14 d血清VEGF、TNF-α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7、14 d两组血清VEGF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先升高后降低,观察组治疗后7、14 d血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7、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观察组下降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9.9±5.2)分比(58.7±4.7)分](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水平及提高VEGF水平,降低NIHSS评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38-113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程度分为为A、B、C组,健康组另选同期健康者41例,检测四组患者血清Lp-PLA2、hs-CRP。结果:健康组血清Lp-PLA2,hs-CRP水平分别为131.43!53.34ng/ml,2.35!1.30mg/L;A、B、C三组的血清Lp-PLA2、hs-CRP水平分别为297.45!120.45ng/ml,11.39!3.74mg/L;A、B、C三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hs-CRP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A、B、C三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分别为228.43!51.23ng/ml,239.45!71.57ng/ml,356.56!99.13ng/ml;A、B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C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高于A、B两组患者(P<0.05);A、B、C三组患者hs-CRP水平分别为5.46!1.50mg/L,6.76!2.53mg/L,13.56!3.21mg/L;A、B组患者hs-CRP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C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A、B两组(P<0.05);患者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与血清Lp-PLA2、hs-CRP水平呈正相关,患者病情越严重,血清Lp-PLA2、hs-CRP水平越高,三组患者r分别为0.73,0.63,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Lp-PLA2、hs-CRP水平的相关测试,可以评判、分析患者病情,有利于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庄会艳  付怀栋  杜守云  林福军  周明 《重庆医学》2012,41(30):3216-3217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为疏血通单独治疗,实验组为疏血通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于入院第1、14、21天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4天对照组及实验组NIHSS评分分别为(8.94±2.42)分及(7.10±2.36)分(P=0.001);hs-CRP水平分别为(10.77±4.93)mg/L及(8.85±4.23)mg/L(P<0.05)。治疗后第21天对照组及实验组NIHSS评分分别为(7.69±3.28)分及(4.87±2.04)分(P=0.000);hs-CRP水平分别为(7.27±4.25)分及(5.54±3.90)分(P<0.05)。实验组临床有效率(79.17%)显著高于对照组(60.42%)。实验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单独使用疏血通临床效果良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