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明确全景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术(FFDM)中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方法收集分析1 397例患者(6 008幅图像)在进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过程中的平均腺体剂量(AGD)以及表面入射(ESE)剂量。这些受试者在进行FFDM检查时,使用自动优化参数(AOP)选取三种不同模式,分别为标准模式(STD)、对比度优先模式(CNT)或剂量优先模式(DOSE)。另外,曝光条件包括管电压(kVp)、管电流(mAs),以及靶面/滤线栅(target/filter)组合也被列在评估范围之中。结果三种AOP曝光模式下,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NT>STD>DOSE。这三种曝光模式的剂量差异主要取决于mAs的选择。STD和DOSE模式下,AGD与乳腺压迫厚度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是,在CNT模式中,AGD与乳腺压迫厚度的相关性受乳腺压迫厚度的范围以及患者年龄的影响。结论本研究通过明确三种AOP模式的曝光剂量和曝光特征,为了解患者在FFDM中所受的辐射剂量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X线数字摄影中,多种曝光模式与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之间的合理性,以及各种曝光模式优化组合的实用价值。方法对相同模体采用高对比度(CNT)、常规(STD)、低剂量(DOSE)三种曝光模式进行拍摄。记录所获得的影像信息及相关资料。观察乳腺数字X线摄影(DR摄影)中多种曝光模式与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CNT曝光模式的辐射剂量,照片中体模灰阶对比值、特定区域密度值,和影像中病灶检出值的相关数据均高于其它两种曝光模式,DOSE曝光模式的辐射剂量是最低的。CNT的图像质量没有显著的提高。结论数字化乳腺摄影的多种曝光模式,在使用前应进行评估。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患者腺体的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曝光组合,以减少患者拍片时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数字化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床旁胸片曝光指数(exposure index,EI)与相关因数(kVp、mAs、SID、体厚)的变化规律性,指导床旁胸部DR摄影参数的合理应用。方法分别固定影响EI的3个可变参数kVp、mAs和SID中的某一项,对水模正后方的平板探测器进行同参数多次曝光,测得某一固定体厚(水模)下曝光指数随另外2个条件的变化规律。然后,固定前3个物理条件,再用层厚可变的亚克力板(acrylic,特殊处理的有机玻璃)模拟人体胸部正位的体厚,测量曝光指数随亚克力板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水模厚度固定为15 cm的情况下,为使曝光指数基本不变,测得的3组数据表明:①当管电压被固定为某一定值,摄影距离增加的同时,应按曲线参数增加管电流;②当摄影距离被固定时,增加管电压的同时,应按曲线参数降低管电流;③当管电流被固定时,延长摄影距离的同时,应按曲线参数增加管电压,当这3个物理条件(kVp、mAs、SID)都固定时,曝光指数值随着亚克力板厚度的增加呈现出直线递减的规律。结论 适当曝光指数的应用既能保证数字化床旁摄影的图像质量,又能达到控制床旁摄影的照射剂量,相对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的目的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的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 gland dose,AGD)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7—9月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共209例,其中100例入组DBT-HR模式行FFDM和DBT的大角度曝光,109例入组DBT-ST模式行FFDM和DBT的小角度曝光,比较DBT-HR与DBT-ST两种模式的AGD均值差异。结果:DBTHR模式组头尾位(cranio-caudal view,CC)、内外侧斜位(medial lateral oblique view,MLO)的DBT与FFDM的AGD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BT-ST模式组CC、MLO的DBT与FFDM的AGD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T-HR与DBT-ST模式CC、MLO的FFDM的AGD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T的AGD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DBT-ST模式时,DBT与FFDM的AGD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DBT-HR模式时,DBT的AGD均值高于FFDM的AGD均值,但仍在规定的辐射剂量范围内,因此DBT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性模拟测量受检者的吸收剂量以及陪伴者、相邻患者、工作人员散射线辐射剂量。方法选择4组曝光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管电压逐渐升高的摄影条件进行测试;同时用451B巡测仪测量距水模边缘50、150、325cm三点和与射线束垂直的距X线管焦点150、330、430cm三点的散射线辐射剂量;用RTI巴拉库达测试仪分别单次测量水模前、后的辐射剂量,水模后方的测试点剂量数值基本相同时,测算水模前的入射空气比释动能,并计算出水模吸收剂量。结果 4组摄影条件下的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且满足临床医师对床旁摄影检查的诊断需求。当主射线到达IP板剂量基本相同时,模拟陪伴者和操作人员的测试点散射线辐射剂量随摄影设置的管电压上升而增加;模体前空气比释动能数值和模体吸收剂量随管电压增加而减少,随焦-片距(SID)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随X线能量改变,受检者吸收剂量,陪伴者、相邻患者以及工作人员散射线辐射剂量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在床旁摄影过程中,需考虑优先保护参与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数字乳腺系统中手动曝光与自动曝光控制(AEC)下图像质量的差异,观察图像后处理在改善图像质量和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方面的作用。方法 分别选用CDMAM 3.4模体和TORMAM模体,在一套乳腺CR系统中选取5个不同厚度,每一个厚度分别为1次全自动曝光和3次手动曝光,手动曝光的剂量分别为AEC剂量的80%、60%和40%。由3名放射技师对模体影像进行2次评分,一次直接对原始图像评分;另一次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以符合最佳显示条件并评分。比较手动低剂量曝光的影像与AEC曝光的影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CDMAM 3.4模体中影像质量因子(IQF)测值表明,经过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未处理时,部分低剂量图像的质量经过处理后优于AEC曝光剂量的图像。对于不同厚度的模体,通过手动改变曝光参数降低曝光量以及图像后处理,可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20%~60%。在TORMAM模体中,图像后处理对于纤维丝细节和圆形细节改善显著(P<0.001),而对于颗粒群细节无明显改善(P=0.74)。结论 乳腺CR数字摄影中,通过图像后处理可以改善图像质量,并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统计分析数字化全自动乳腺钼靶摄影中脂肪型腺体和致密型腺体与曝光条件、患者接受放射剂量(MGY)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06-2010-11期间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的SELENIA钼靶X线摄影机摄取的管电压为26 kV的双侧乳腺轴位的40幅图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相同管电压(KV)的条件下,致密型乳腺腺体的管电流量(MAS)高于脂肪型乳腺腺体,管电流量越大患者所接受的放射剂量越大.结论 曝光条件与乳腺腺体分型有关,与患者接受的放射剂量成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X线下不同曝光模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总结不同受检者最佳曝光模式和曝光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2020年5~12月行乳腺X线摄影90例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及12例模体(MPW-01体模)的拍摄资料,将其分为受检者组和模体组,分别对比两组在高对比度模式(CNT)、标准模式(STD)和低剂量模式(DOSE)3种曝光模式下的曝光技术参数、平均腺体剂量。由多名不同年资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打分,总结不同受检者的最佳曝光模式和曝光参数。结果  受检者在不同曝光模式下,图像质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其中DOSE模式下的剂量最低,为0.99±0.18 mGy;其次STD模式剂量增加约22.2%,为1.21±0.18 mGy;CNT模式剂量增加约108%,为2.06±0.42 mGy。模体在不同曝光模式下,其中DOSE模式下的剂量最低,约为0.9 mGy;STD模式剂量增加约50%,为1.35±0.01 mGy;CNT模式剂量增加约127%,为2.05±0.01mGy;模体的不同曝光模式对纤样病变和肿物样病变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NT模式下对这两种病变显示最佳,其次是STD模式,最后是DOSE模式。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受检者腺体情况,尽可能选择最优化曝光组合,以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重检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髋关节D R摄影源像距(SI D)110 c m与200 c m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20年1—6月我院临床行髋关节D R摄影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源像距110 c m组(50例)与200 c m组(50例)。摄影管电压设为80 k V,固定照射野,采用同一AEC中心野模式及进行摄影,测量记录体表入射剂量(ESD)。由3名副主任医师参照EUT16260ENX线影像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影像质量评分及ESD。结果:SID 110 cm组与SID 200 cm组髋关节正位影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0±0.5)分、(3.5±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侧位影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5±0.5)分、(4.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关节正位X线摄影ESD值分别为:(1.56±0.24)mGy、(0.97±0.21)mGy,髋关节侧位X线摄影ESD分别为(3.48±1.2)mGy、(2.04±0.9)mGy,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AEC模式下探测器获得相同曝光量时,髋关节DR摄影SID 200 cm成像质量较SID 110 cm无显著差异,而体表入射剂量ESD值显著降低,增加SID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PCM系统、SFM系统和普通CR系统乳腺摄影在相同平均腺体剂量条件下影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使用TORMAX和CDMAM模体,在SFM系统进行曝光,以相同AGD下的曝光组合在PCM及CR系统上进行相应模体摄影,对所得图像分别进行评分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相同AGD下三种乳腺X线摄影系统成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在相同AGD下,PCM在低对比分辨率方面与SFM系统、CR系统相比有明显优势;在检出微小钙化方面,PCM几乎可以达到SFM系统水平,但在高对比分辨率方面不及SFM系统.结论 PCM系统综合的影像质量优于SFM和CR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三种数字乳腺摄影系统(DR,PCM,CR)在自动曝光控制(AEC)模式下成像性能的差异.方法 使用不同厚度的PASMAM-1054模体和CDMAM3.4模体,以AEC模式分别在DR、PCM和CR系统进行摄影;测量腺体平均剂量(AGD);由三位观察者分析模体的X线影像,计算CDMAM 3.4模体的IQF值;采用SAS 9.1软件,广义线性模型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三套系统总体影像质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PASMAM-1054模体分析结果,DR与PCM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60),DR、PCM图像质量都优于CR(P=0.0024);CDMAM 3.4模体的影像质量DR优于PCM(P<0.05),PCM优于CR(P=0.0003).结论 在本实验的三套数字乳腺成像系统中,DR与PCM系统的成像性能相对较好,不仅影像质量较高,而且具有较低的AGD;CR系统的AGD虽然较低,但是影像质量相对较低,综合成像能力不如DR和PCM系统.  相似文献   

12.
X线管电压对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管电压(kVp)与体模管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丙烯酸模板内制作25组直径为1.2mm的圆柱形平行排列的体模管,其间距为11mm。体模管内造影剂碘浓度为4.0~50mg/ml。获取X线图像后,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研究不同X线管电压对体模管图像质量和表面剂量的影响。结果:当X线管电压从54kVp增加到85kVp时,体模表面剂量的变化较图像质量变化大;当超过85kVp后,体模表面剂量的变化不明显而图像质量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结论:在特定体模厚度下,通过建立并分析管电压与图像质量及体模表面剂量间的关系曲线,可以确定最优kVp值,既保证了图像质量又能使体模表面剂量最低。  相似文献   

13.
乳腺X线摄影是目前早期发现乳腺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电离辐射与乳腺癌的产生有很大关系,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阐述数字乳腺X线摄影在不同阳极靶面/滤过组合、不同曝光模式、不同腺体分型、不同厚度及压力时,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不同,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基础上应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80kV低管电压腹部CT扫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用Catphan500体模,以其低对比模块中直径20mm、对比度为1.0%的圆柱体为研究对象,模拟腹部CT低对比的特点;在其他扫描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以低管电压80kV和常规腹部CT扫描标准管电压120kV对体模进行扫描,管电流均设置为150~650mA(以50mA为间隔)。记录每组扫描方案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图像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2名医师对图像的低对比可探测能力(LCD)进行独立评分,分析80、120kV时的CNR与CTDIvol的相关性,并比较80kV管电压条件下所得图像噪声、CNR及LCD评分与腹部标准扫描条件120kV、300mA之间的差异。结果 CNR与CTDIvol呈正相关,辐射剂量相同时,80kV条件下所得CNR明显高于120kV。80kV时图像噪声显著增加(t=6.99~15.78,P<0.001),但当管电流增加至550~650mA时,80kV所得图像的CNR及LCD评分与120kV、300m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电流增加至550mA时,在不影响图像质量CNR及LCD的前提下,80kV低管电压CT扫描最多可降低42.23%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颈部64层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在颈部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控制中的价值。方法将90例接受颈部CT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成3组:固定管电流组,ATCM1组(噪声指数NI=8)和ATCM2组(NI=10),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诊断质量,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mA及客观噪声水平。结果图像质量:上颈部ATCM组噪声高于固定组(P<0.05),但所有检查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辐射剂量:与固定管电流技术(13.4mGy)相比,管电流调制技术组CTDIvol明显降低[(9.39±2.30)mGy,(8.71±2.59)mGy,P值均<0.05]。结论与固定管电流技术相比,ATCM技术能显著降低颈部CT的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应用100kV低管电压结合低碘浓度对比剂降低辐射剂量的效果。方法:3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100kV管电压,碘对比剂(300mgI/mL),前门控轴扫。测量各冠状动脉主要节段的CT值,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分析辐射剂量变化。结果:所测得的各主干CT值均在300HU以上。CTA图像质量均评分为5分者289个,4分148个,3分34个;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为10.48±1.90,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DE)为(1.64±0.26)mGy。结论:在双源前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中,采用100kV低管电压结合低碘浓度对比剂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相同管电压和噪声指数(NI)条件下,自动毫安调制范围的选择对头颈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头颈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600 m A;B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400 m A。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中部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对血管后处理图像进行评分,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记录并统计辐射剂量参数,包括CTDIvol和DLP,同时记录主动脉弓、颈4椎体、齿状突、垂体窝水平层面管电流的值。结果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腔内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辐射剂量比较,A组CTDIvol、DLP显著大于B组。A、B组在主动脉弓水平组织较厚,管电流均保持为最大值;主动脉弓、颈4椎体水平、齿状突,A组管电流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垂体窝水平管电流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适当的选择管电流调节范围,有效利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有助于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头颈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采用不同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方案联合KARL迭代重建行胸部CT筛查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2月10日至2020年2月15日期间,前瞻性收集我院发热门诊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需要行胸部CT平扫的12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A、B、C、D 4组(n=30),按照不同扫描方案进行胸部CT检查。A组采用管电压120 kV,有效管电流60 mAs,激活管电流自动调制;B组采用管电压120 kV,固定管电流30 mA;C组采用管电压100 kV,有效管电流60 mAs,激活管电流自动调制;D组采用管电压100 kV,固定管电流30 mA。扫描完成后,对各组CT数据均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算法和KARL迭代重建2种模式进行图像重建,测量、记录各组图像感兴趣区域的图像噪声值,并基于图像噪声、图像伪影及图像总体质量三方面进行主观评分,计算各组胸部CT扫描的辐射有效剂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间同种重建图像及不同组中同种图像重建方法时的图像噪声值及辐射有效剂量;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Wilcoxon检验比较各组图像及同组不同图像重建方法下的图像主观评分。结果:采用不同扫描方案的A、B、C、D组,受检者行胸部CT检查接受的辐射有效剂量分别为(2.5±0.4) m Sv、(1.2±0.1) mSv、(1.6±0.2) mSv及(0.8±0.1) mSv,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均能明显降低CT扫描的辐射有效剂量(F=256.316,P0.001)。相同扫描方案下,KARL迭代重建图像较传统FBP算法重建图像的噪声值更低,图像噪声、伪影及图像总体质量主观评分更优(P0.05)。采用管电压100 kV,固定管电流30 mA扫描,联合KARL迭代重建胸部CT平扫的模式,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有效剂量,同时图像总体质量主观评分为4.0(四分位间距为0)。结论:与传统FBP重建算法相比,KARL迭代重建技术能够降低胸部CT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当管电压为100 kV,固定管电流为30 mA时,KARL迭代重建图像质量能够满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筛查的影像学诊断要求,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和低管电压的"双低"模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行320排CT胸腹主动脉成像(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80例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模式组、双低模式组(n=40):常规模式组管电压120kVp,对比剂浓度为370mgI/mL;双低模式组管电压80kVp,对比剂浓度为300mgI/mL。两组患者的CTA影像采用SURE Exposure 3D技术扫描和自适应迭代剂量减低算法(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AIDR)3D重建,对比分析两组患者CTA影像的质量主观评分、噪声(SD)、信噪比(SNR)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体质指数(BMI)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和股动脉5个动脉节段影像的主观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低模式组患者CTA影像主动脉管腔内5个节段CT值明显高于常规模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模式组患者CTA影像主动脉管腔内5个节段SNR均大于常规模式组,除股动脉节段外,其余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模式组相比,双低模式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降低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碘摄入量降低18.92%。结论:在东芝320排CT上应用80kVp超低管电压、低浓度300mgI/mL碘对比剂结合AIDR 3D迭代重建算法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可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并能获得优质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副鼻窦16排CT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探索最佳的优化扫描方案。方法:将63例临床疑诊副鼻窦炎行CT检查的儿童随机分为A-C3组,A组(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k V、管电流100m A,B组(低剂量组)管电压100k V、管电流100m A,C组(超低剂量组)管电压100k V、管电流50m A。比较3组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A-C组的图像质量主观噪声评分为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S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SD值低于A组与B组(P0.05)。A-C组的CTDlw、DLP和ED逐渐减低P0.05),C组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A组与B组(P0.05)。结论:儿童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行,管电压100k V、管电流50m A的扫描方案能显著降低受检儿童的辐射剂量,可推荐作为儿童副鼻窦CT检查首选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