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6月20例22膝骨性关节炎和3例4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屈曲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的资料,对术前畸形、术中的软组织平衡和术后功能恢复问题进行讨论.男7例8膝,女16例18膝;年龄55~83岁,平均67.8岁.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7°~50°,平均(13.6±2.2)°;以正常股胫角外翻6°为标准,术前膝内翻角度为8°~23°,平均(12.5±1.9)°.术前膝关节HSS(hospital of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为30~66分,平均(39.0±2.8)分.结果 术中23膝关节完全伸直,3膝残留5°屈曲挛缩;术中并发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髌韧带部分撕裂1例.术后23膝股胫角外翻角度3.5°~7.4°,3例残留股胫角内翻角2°~5°,术后平均膝内翻角度(1.7±0.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1例切口脂肪液化,均无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18个月,23膝关节完全伸直,3膝残留5°~10°屈曲挛缩,术后平均膝屈曲(0.9±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73~92分,平均(85.0±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软组织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的重要步骤和手段,合理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膝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和畸形得以矫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TKA手术的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患者96例120膝,对患者手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着重对软组织平衡技巧进行探讨.结果:术后92例患者股胫角外翻4.5~6.9°,另外4例有3°~5°的内翻角残留,平均内翻角(1.5±0.6)°,术后测量结果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0个月,93例于术后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3例有5°~10°屈曲挛缩残留,平均屈曲挛缩(0.8±0.3)°,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SS评分86~ 92分,平均(88.2±1.5)分,与术前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软组织平衡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膝关节恢复和矫正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的手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33例(36膝)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常规行外侧软组织松解,酌情调整截骨角度.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外翻角度,并采用HS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9例(30膝)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膝外翻的平均角度由置换前的16.80°±4.33°降低到6.57°±1.70°,膝关节活动度由76.33°±10.25°提高到117.56°±9.86°,HSS评分由术前(38.30±6.65)分提高到术后(85.23±6.3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注意软组织平衡和适当截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09年11月~2013年1月于我院应用人工膝关节TKA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120例(140膝)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加压包扎,应用抗生素,并加强功能锻炼。术前、术后均以HS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判定结果。结果:12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3年,平均2年。术前HSS评分:-5-34分,平均23.5分,术后62~90分,平均79分,其中优102膝,良13膝,可5膝,优良率为95.83%。活动度由术前平均63.44°改善至术后平均94.58°,总外翻角平均7.2°(0°~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是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在完善精细的术前准备下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术中注重截骨量与软组织平衡相结合,术后予以系统规范的管理及康复训练应用,可使膝关内翻畸形的膝关节在TKA术后获得明显的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47膝)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施行TKA,采用HSS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同时对术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采用SF-36健康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满意度量表对TKA后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31例(40膝)获得平均(3.65±0.95)年(25年)随访,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平均(44.89±13.9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8.46±5.9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优秀26膝,良好11膝,可2膝,差1膝,优良率92.50%;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0.05±25.71)°提高到术后(97.26±15.29)°,术前、术后的ROM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屈曲挛缩畸形状况也得到改善。膝关节假体采用膝关节学会X线评价与计分系统评价未见假体松动。患者术后SF-36评分各评分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其中PCS术前平均(27.48±4.59)分,提高至术后平均(47.68±6.98)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S术前平均(42.46±5.63)分,提高至术后平均(53.99±5.74)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TKA后随访满意度满意率90%。结论:TKA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良好,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且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5,(6):686-688
目的:探讨髁限制型假体在复杂内翻膝关节初次置换中的应用。方法:对18例(21膝)复杂内翻的膝关节采用髁限制型膝关节假体进行初次置换,术后对畸形矫正、膝关节稳定性恢复、HSS评分、影像学改变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7.33±12.99月,所有假体无感染、松动翻修。HSS评分由术前32.43±12.51分升高到86.71±4.35分,关节稳定性侧方活动由术前7.52°±3.42°降低到2.29°±0.46°,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前85°±15.41°增加到术后113°±11.22°。术前患者内翻角度为26.95°±5.12°,术后患者内外翻角度为1.33°±1.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复杂内翻畸形的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髁限制型假体,手术操作方便,畸形纠正明显,并获得了良好稳定性及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膝关节固定平台假体在老年骨性关节炎内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3月-2012年8月期间老年骨性关节炎应用膝关节固定平台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56膝),平均年龄75.5岁(72-85岁),采用X线片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估。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HSS评分从术前平均51.9分增加到术后的91.1分。活动范围从术前平均伸5°、屈62.7°,到术后平均伸0°、屈130°,术前最大内翻畸形25°,最小内翻畸形5°,术后畸形角度全部得到矫正。结论膝关节固定平台假体置换治疗老年骨关节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基层医院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鹏程  陈滔  朱美忠 《重庆医学》2009,38(23):3014-3015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共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60~75岁,平均69.5岁,均为骨关节炎患者.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2.3个月,膝关节(HSS)评分:术前平均28.8分,术后平均81.2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术前56.69°,术后96.79°.结论 TKA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并矫正膝关节畸形,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内外侧口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选用我院19个膝关节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例,A组10个膝关节采用髌骨内侧切口,术前活动度为92°(71~123°),股胫角平均为15.43°(13~39°),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26分。B组9个膝关节采用髌骨外侧切口,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90°(69~121°),胫股角平均为14.21°,膝关节HSS评分为29分。分别选用髌骨内外侧入路,都应用后稳定型假体,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术后12个月后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及膝关节HSS评分,并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在以上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平均外翻角为6.21°,膝关节活动度为106°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95分,B组平均外翻角为6.15°,膝关节活动度为105°膝关节HSS平均评分为94分,两组统计学分析外翻角的改变,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外侧入路皆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骨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前膝关节屈曲(95.45±8.42)°,术后膝关节屈曲(114.09±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HSS评分为(37.73±4.05)分,术后HSS评分为(77.27±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例出现延迟愈合,1例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无感染病例和深静脉血栓病例发生。结论应用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术中通过良好的软组织松解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3月本科收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侧间室严重病变患者18例,所有患者行微创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切口感染、膝关节假体松动、下沉、假体周围骨折、髌前疼痛、膝关节屈曲及内翻畸形矫正等情况,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4.6个月。膝关节内侧疼痛缓解,除1例出现关节感染,其他无假体松动、下沉、假体周围骨折、膝关节髌前疼痛等发生。术前膝关节屈曲角度100°~110°,术后120°~135°;术前内翻角度0°~9°,术后0°~3°;术前HSS评分为70分,术后为93分,优良率94%。本组病例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82.00±5.62)min;术中出血量80~260 m L,平均(150.00±40.67)m L;术前血红蛋白115~132 g/L,平均124.3 g/L,术后106~127 g/L,平均118.2 g/L。本组患者手术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骨性关节炎患者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隐性失血少,屈曲挛缩及内翻畸形矫正明显,保留骨量多,并发症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石山区膝关节置换(TKA)治疗中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TKA治疗的中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4例(28膝)的临床资料,主要通过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评分及以立位胫股角(FTA)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临床疗效:优8例,良10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75.00%。术后KSS评分由术前的(30.4±5.4)分上升至(88.6±7.8)分;FTA角由术前的(16.4±4.3)°缩小为(6.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KA治疗中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arthro plasty,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128例在我院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4例,安装骨水泥型髌骨假体;对照组64例,仅作髌骨去神经化处理,不做髌骨置换;观察2组患者膝前痛的发生率。术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月,平均16.5月。实验组患者膝前痛发生率10.9/%(7/64),对照组膝前痛发生率为14.1%(9/6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膝内、外翻畸形患者,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为21.2%(11/52)。结论 TKA术中在置换髌骨,并不能降低膝前痛的发生率。术前膝内、外翻畸形患者术后膝前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髁或髁上骨折不愈合的一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11年10月对股骨髁或髁上骨折不愈合患者17例行一期TKA手术,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34~72岁,平均56.9岁。股骨髁上骨折11例,髁间骨折6例。其中3例伴有膝纤维性强直及轻度肌肉萎缩,2例合并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5例合并股骨髁上纤维性愈合,2例感染性骨不愈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84个月,平均47.1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5.21±7.32分(0~1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4.7±8.12分(83~94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0.3°±13.7°(0°~44°)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00.7°±8.7°(86°~110°)。屈伸活动度增加50°~90°,平均75.1°。患者均无感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膝关节不稳及双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结论:虽然股骨髁或髁上骨折不愈合的一期TKA手术难度大,通过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能达到很高的手术成功率,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治疗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对经临床和X线证实的61例66膝膝关节僵硬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有效康复锻炼,观察术前及最后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等进行比较,评价其临床疗效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1例患者最后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改善[(95.0±11.3)°vs(40.4±4.9)°,t=2.782,P〈0.01],HS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89.2±5.8)分vs(43.7±6.5)分,t=2.805,P〈0.01]。经术后有效康复锻炼,本组疗效优良率为96.72%,共5例(8.19%)发生并发症。结论:结合术后合理康复锻炼,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僵硬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限制型全膝关节假体治疗僵直型膝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12例僵直型膝关节行非限制型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9~78岁,平均52岁。采用膝关节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3~37个月)。术后膝关节屈曲60°~95°,膝关节伸直迟滞7°。术后膝关节无明显疼痛9例,膝关节疼痛VAS评分≤4分:3例。HSS评分:术前42分,术后最后随访84分,优良率为83%。中期随访所有患者未发现明显假体松动,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无翻修患者。结论:应用非限制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直型膝关节,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行静脉麻醉下手法松解术的病例分析,探讨静脉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恢复的作用.方法 2003年1月~2004年12月进行静脉麻醉下手法松解术49例66膝,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32例,双膝关节同期置换17例.术前诊断分别为类风湿关节炎31例、骨关节炎17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观察松解术前后关节活动度变化、伤口愈合情况、关节疼痛及肿胀情况及随访X线摄片观察关节松动情况.结果 随访24个月~36个月,平均30月.松解术后当天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10°~125°,平均120°,较松解术前增加了35°~75°,平均50°.除3例3膝术后出现伤口渗液外,无关节肿胀及关节松动发生.伤口渗出经更换敷料及减少CPM活动度于术后5~7天愈合.结论 静脉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是TKA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方法:2000年10月~2004年10月采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19例(男11例,女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平均年龄67(58~74)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屈曲内翻畸形,屈曲最大30°,最小5°。12例行PCL切除,7例行PCL保留,其中5例行髌骨置换。全部病例行充分术前准备及评估,并行随访。结果:本组19例均获6个月~4年随访。根据HHS评分,术前平均37(7~55岁),术后平均79(65~92岁),优7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4.2%。术后患者疼痛消失或缓解,但3例未行髌骨置换者出现膝前疼痛。畸形矫正,无静脉血栓形成及感染、半脱位发生。结论:膝关节表面置换有解除疼痛,矫正畸形及恢复肢体长度等优点。正确的软组织平衡及屈曲—伸膝间隙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髌骨退变者应行置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各种原因引起膝关节强直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2月至2007年3月对4例(7膝)膝关节强直的患者施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其中1例化脓性关节炎骨性强直,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强直性脊柱炎.术前记录关节活动度均为0°,KSS评分平均为42分(11~63分),功能评分平均17分(0~45分).结果 术后随访5~27个月,术后平均活动度83°(60°~110°),KSS评分平均为83分(64~91分)功能评分平均77分(60~90分),感染例数为0.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膝关节强直近期随访取得满意疗效,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进行股骨胫骨的截骨和软组织松解平衡,术后个体化功能康复训练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华医学杂志》2022,(1):56-61
目的探讨便携式导航(PAD)和传统器械(CI)在膝外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下肢力线对准和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某单一术者在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49例行TKA的膝关节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5例, 女44例, 年龄(67.2±7.0)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AD组和CI组,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力线参数及术后力线参数的差异。结果共纳入49例患者(PAD组25例, CI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手术侧别、术前髋-膝-踝(HKA)角、术前HKA角差值、Keblish分级和Ranawat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准确度方面, PAD组HKA角(2.0°±1.4°比3.0°±2.2°, P=0.082)、冠状面股骨组件角(CFCA)(1.5°±1.2°比2.1°±1.6°, P=0.144)和冠状面胫骨组件角(CTCA)(1.2°±0.8°比1.3°±1.0°, P=0.695)偏差值与CI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PAD组HKA角、CFCA和CTCA偏差值标准差更小。在力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