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黎宏锐 《广西医学》2011,33(10):1336-1338
目的观察持续及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60例,分别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持续组)和间断蓝光照射治疗(间断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蓝光照射治疗3d后,血清总胆红素持续组为(168.8±20.7)μmol/L,间断组为(169.6±18.3)μmol/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皮疹、低血钙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组发热、哭闹不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断组(P〈0.05)。结论间断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相近,但前者的副作用少,在临床上可根据病情尽量选用间断照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与护理措施。方法对临颍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156例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129mg.L-1),早产儿>257μmol.L-1(50mg.L-1)的新生儿进行间断蓝光照射,同时给以静脉补液及肝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每日5mg/kg bid.Po),必要时静脉供给白蛋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结果 15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均痊愈出院。结论间断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运用蓝光技术照射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归入两组(40例/组)试验,两组均接受蓝光照射治疗,其中Ⅰ组采取持续式光照,Ⅱ组采取间断式光照,对比评估两组的光照效果。结果两组接受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失时间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光照期间发生不良反应者占5.0%,相比Ⅰ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2.5%)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运用持续式或间断式蓝光治疗均有确切效果,但间断式蓝光相对较安全,可作为今后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推荐光照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光疗持续时间的蓝光照射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参考依据。方法: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5月儿科收治86例足月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单面蓝光治疗仪进行光疗治疗。A组24 h内蓝光照射8 h,停16 h;B组24 h内蓝光照射12 h,停12 h;C组为持续24 h光疗,停24 h,三组均以2 d为一个疗程。统计其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P<0.05)。结论:3组不同光疗时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相似,但是间断光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其中8 h/d间断光疗更具有临床实践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间隙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儿科随机选取6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将其平均地分为两组(间隙组与持续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间隙组患儿采用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持续组患儿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方案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间隙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15%,显著低于持续组(45.4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对于新生儿黄疸均有显著疗效,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中的胆红素含量,但间隙蓝光照射治疗的安全性相对更高,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光疗对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入住我科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2),对照组患儿给予蓝光照射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抚触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第1、3、7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患儿的吃奶量、大便次数、体重增长和住院天数。结果经治疗后1d、3d、7d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吃奶量、每天大便次数、每日体重增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抚触联合蓝光照射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霞静 《右江医学》2005,33(4):341-342
目的探讨蓝光治疗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对血清钙的影响。方法将8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胎龄分为足月儿及早产儿两组,足月儿47例,早产儿35例,测定光疗前后血清钙水平,比较两组低钙血症的发生率。结果足月儿和早产儿光疗后血清总钙和游离钙均下降(P均<0.01),早产儿低钙血症的发生率为63.0%,足月儿为2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产儿接受光疗时比足月儿更易发生低钙血症,光疗时应监测血钙浓度,胎龄<34周的早产儿宜常规补钙。  相似文献   

8.
魏苗苗   《中国医学工程》2014,(7):182-182
目的探讨和分析不同模式的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8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接受间断蓝光照射疗法,对照组患儿采取持续蓝光疗法。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胆红素下降幅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经间断蓝光照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01%,两组患儿的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儿每天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间断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63-65
目的观察双面蓝光治疗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两年间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双面蓝光照射,对照组采用单面蓝光照射。观察两组患者经过蓝光照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72 h、5 d后血清总胆红素的变化,以及两组经过治疗后出现各种副作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相似,经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后,双面蓝光照射的实验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相对于单面蓝光照射的对照组患儿明显下降(P0.05),并且治疗时间更短,疗效显著。从并发症上看,双面蓝光照射患儿出现的副作用例数比单面蓝光照射病例增多。结论采用双面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比单面蓝光照射的临床效果明显,蓝光照射时间明显缩短,值得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及间断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6例,持续蓝光治疗),观察组(26例,间断蓝光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48h血清胆红素比较t=0.2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96h血清胆红素比较t=5.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6%)与对照组(34.6%)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持续蓝光照射相比,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更高,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211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儿均采用枯草杆菌二联菌颗粒治疗,对照组105例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持续蓝光照射,观察组106例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间断蓝光照射,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5%(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采用间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菌颗粒治疗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邳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1月治疗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加强营养、病因治疗、保温等措施,口服茵栀黄溶液3 mL/次,3次/d,连续服用7 d。对照组给予持续蓝光照射,蓝光照射时间持续18 h,暂停6 h,连续照射3 d。试验组则采取多次蓝光照射,2次/d,8 h/次,间隔4 h进行第2次照射,连续照射3 d。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2 d和3 d后试验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血清转铁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S100β蛋白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均明显下降,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对比分析间断性蓝光照射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间断蓝光照射治疗的50例为A组,接受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的50例为B组,观察比较两组黄疸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①两组患儿经过光照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水平,差异显著(P0.05);②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③A组治疗中不良反应率8.00%明显低于B组不良反应率22.00%,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论是间断性蓝光照射还是持续性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持续性蓝光照射下患儿不良反应率要高于间断性照射,因此倾向于选择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治疗新生儿重度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51例血总胆红素〉342μmol/L的足月重度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48h持续蓝光治疗,其中27例联合输注白蛋白治疗(A组),24例联合换血治疗(B组)。光疗开始后6、12、24、48h检测静脉血总胆红素,对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及住院时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的差异。结果 2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经治疗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后6、12、24h胆红素下降差值B组大于A组(P均〈0.01),但治疗48h后2组总胆红素下降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有3例患儿出现听力损伤,3个月后复查结果均无明显改善。B组与A组听力减退发生率(12.5%vs11.1%)及住院时间〔(9.1±2.1)vs(9.9±2.8)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持续蓝光照射联合换血疗法仍为首选方法,但总的疗效与持续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输注疗法相当,在无换血条件的基层医院亦可采用持续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输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研究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不同病因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就诊资料完整的新生儿黄疸患者总共98例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连续性蓝光照射,观察组患者进行间断性蓝光照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指标以及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不同病因新生儿黄疸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间断蓝光照射的治疗效率更高,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更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和分析持续及间断蓝光照射对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黄疸2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持续照射组和间断照射组,各100例。观察和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每日血清胆红素降低、光疗时间、胆红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间断照射组的总有效率和每日血清胆红素下降值明显高于持续照射组,分别为98.00%vs 88.00%,(36.41±2.90)vs(30.29±2.81)μmol/L,P0.05。间断照射组的光疗时间、胆红素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持续照射组,分别为(76.08±3.14)vs(81.73±3.22)d;(9.53±1.82)vs(12.16±1.95)h;(12.64±1.70)vs(14.85±1.77)d,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vs 6%,P0.05)。结论间断蓝光照射对于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更好,使用方便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37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并口服妈咪爱、茵栀黄口服液和蒙脱石散,观察组另接受间断蓝光照射,而对照组患儿接受持续性蓝光照射,连续治疗3d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皮肤黄染消退情况、精神和神经症状、总胆红素值,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和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仅为25.1%,远低于对照组的42.2%(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蓝光间断照射与连续照射具有同样的疗效,同样能降低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但间断照射蓝光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明显低于连续照射的患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应用蓝光照射治疗对病情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取本院儿科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诊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对患儿用蓝光照射方案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将其以每组40例分为连续组、间断组,对应连续蓝光照射治疗、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情况及临床相关指标后归纳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结果在病情控制有效率方面,间断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连续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胆红素下降、黄疸减退所需时间方面,间断组患儿所得数据均显著优于连续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所需时间,间断组患儿疗程显著短于连续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用蓝光治疗对病情有较好的干预价值,相对于连续蓝光照射,间断性蓝光照射方案无论病情症状控制、疗程时间等更为突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予持续和间歇蓝光治疗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丽琼 《海南医学》2008,19(10):75-76
目的 比较持续蓝光及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2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工艺血症符合光疗指征而无光疗禁忌证,剔除9例家长不配合的患儿.201例中98例予持续光疗24h为对照组,103例间歇光疗8h×3d为观察组,两组均用白蛋白、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对照组蓝光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有显著差异,观察组蓝光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亦有显著差异,两组光疗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持续和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均显著,但间歇光疗有便于母乳喂养、不良反应少、减少护理工作量等优点,故间歇光疗较持续光疗方法优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光疗时间及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间歇蓝光照射,每天光疗8h,休息2h后再次光疗8h,然后休息6h,连用3d;对照组采用持续蓝光照射24 h.观察2组患儿胆红素下降情况及光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光疗方式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均有效,但是间歇蓝光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