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在前列腺增生症发病与进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因前列腺增生就诊患者356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增生并慢性前列腺炎组及单纯性前列腺增生组,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Age)、前列腺体积(PV)、PSA、IPSS评分、是否合并急性尿潴留(AUR).结果 前列腺增生并慢性前列腺炎121/356例(34.0%),发生急性尿潴留48/121例(39.7%);单纯前列腺增生235/356例(66.0%),发生尿潴留60/235例(25.5%).两组对比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组较单纯前列腺增生组PV、PSA、IPSS评分、尿潴留发生率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通常具有更大的体积、更高的PSA及IPSS评分、更易发生尿潴留.因此,前列腺慢性炎症在前列腺增生的发病、进展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前列腺组织学炎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临床进展性的影响.方法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的83例BP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伴炎症分为轻度炎症组和中重度炎症组,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各组之间临床进展性的差异.结果 83例患者中,63例伴有组织学炎症,检出率为75.90%,其中轻度炎症为44例(69.84%),中度16例(25.39%),重度3例(4.76%),轻度炎症组与中重度炎症组相比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体积(PV)、急性尿潴留(AUR)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最大尿流量(Qmax)明显降低(P=0.002);炎症程度越重,高梗阻分级所占的比例则越高(P=0.034)o结论 前列腺组织学炎症可增大PV,加重膀胱出血梗阻(BOO)程度,降低Qmax,加重患者下尿路(LUTS)症状,增加AUR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BPH临床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急性尿潴留的临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临床常用指标,预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生急性尿潴留(AUR)的几率。方法 回顾78名BPH患者病史,分为曾发生AUR(A组)28例,从未发生AUR(B组)50例。分别比较两组间在前列腺总体积(PV)、前列腺移行区体积(TZV)、移行区指数(TZI)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比值(F/T-PSA)等指标上的差异性,寻找其中能用于预测AUR的临床指标。应用ROC曲线即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确定相关指标预测AUR的分界值。结果 A组平均PV、TZV和PSA值皆明显高于B组,上述3个指标在A、B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A、B两组在年龄、TZI、F-PSA、F/T-PSA上都无显著性差异。在预测AUR方面PSA可能比前列腺体积指标更具临床价值。结论 可通过PV、TZV及PSA来预测BPH中AUR的发生。根据不同临床需要确定预测AUR的临界值,有利于及早对BPH高危人群进行监控和治疗干 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预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急性尿潴留(AUR)的应用价值,为BPH并发AUR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 2014年12月收治住院治疗的289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AUR者183例(AUR组),未并发AUR者106例(非AUR组).比较两组患者总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tPSA/年龄、前列腺体积(PV)及PSA密度(PSAD)水平的差异;分析两组患者不同tP-SA、PV及PSAD水平的分布率.结果 AUR组tPSA、tPSA/年龄、PV及PSAD均大于非AUR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Sperman's相关性分析表明,tPSA、tP-SA/年龄及PSAD间存在正相关性(r=0.921,P<0.05);tPSA与PV间呈正相关性(r=0.920,P <0.05).随着tPSA、PV及PSAD水平的逐渐增加,AUR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 PSA的检测可作为BPH并发AUR的预测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临床检测中应结合tPSA/年龄、PV及PSAD等结果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临床常用指标,探讨BPH发生急性尿潴留(AUR)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38例BPH患者相关资料。分为曾发生AUR(A组)260例,从未发生AUR(B组)278例。分别比较两组间在年龄(AGE)、前列腺总体积(PV)、前列腺移行区体积(TZV)、移行区指数(TZI)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比值(F/T-PSA)等指标上的差异性。结果:A组平均PV、TZV和PSA值皆明显高于B组,上述3个指标在两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SA与PV、TZV均有正相关性。结论:PV、TZV及PSA可作为预测BPH发生AUR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PH患者组织学前列腺炎与PSA、前列腺体积、PSA密度(PSAD)、IPSS、最大尿流率(Qmax)及残余尿量(PVR)的相关性。方法:手术切除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的BPH患者673例。按照是否伴有组织学前列腺炎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BPH伴组织学前列腺炎;B组:BPH不伴有组织学前列腺炎。比较两组患者PSA、前列腺体积、PSAD、IPSS、Qmax及PVR。结果:A组PSA水平为(5.64±2.48)μg/L,前列腺体积(43.66±13.11)ml,PSAD 0.129±0.048,IPSS(24.72±5.39)分,Qmax(6.94±3.23)ml/s,PVR(124.90±49.80)ml;B组PSA水平为(4.97±1.99)μg/L,前列腺体积(40.41±11.44)ml,PSAD 0.123±0.034,IPSS(23.40±6.21)分,Qmax(7.75±3.52)ml/s,PVR(112.73±50.03)ml。A组PSA水平、前列腺体积、IPSS和PVR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Qmax明显低于B组(P<0.05);PSA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学前列腺炎能明显增加患者的PSA水平、前列腺体积、IPSS和PVR,降低患者Qmax。但是组织学前列腺炎与PSAD无关;组织学前列腺炎是影响BPH临床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06月我院泌尿外科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URP)治疗BPH的患者236例,按照病理诊断分为单纯BPH(35例)和合并CP(201例)两组,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量(RU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术前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QOL)、是否发生急性尿潴留(AUR)、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等指标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合并CP组患者在前列腺体积、RUV、IPSS、QOL、AUR发生率等方面指标高于单纯BPH组患者,Qmax低于单纯B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及PSA、PSAD等方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后3个月两组IP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合并CP组较单纯组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可能是BPH临床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可能是导致BPH患者下尿路症状(LUTS)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预测BPH发生急性尿潴留(AUR)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9月收住我院确诊为BPH的患者临床资料,共386例,将其分为尿潴留组与非尿潴留组,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间之间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是否存在差异,寻找能够准确预测尿潴留的临床指标;应用Sperman's相关分析,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相关指标预测AUR的分界值。结果:尿潴留组中tPSA、PV、PSAD均明显高于非尿潴留组,上述指标在两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随着tPSA、PV、PSAD的增高,尿潴留的发生率逐渐增加;tPSA、tPSA/年龄、PSAD的ROC曲线下面积大致相同。结论:tPSA、tPSA/年龄、PV、PSAD可作为前列腺增生发生AUR的预测因素,从而对是否对疾病尽早进行有效干预及疾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的临床因素与前列腺增生症(BPH)相关下尿路症状(LUTS)之间的关系,了解影响BPH有关LUTS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3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548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年龄、病史、最大尿流率(Qmx)、前列腺总体积、移行区体积、移行区指数、总PSA、游总比(f/tPSA)、组织炎症对IPSS值的影响,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年龄、移行带体积、Qmax、PSA及前列腺组织炎症对IPSS评分影响显著.随着年龄增大和移行带体积的增加,IPSS值变大;随着最大尿流率的减少,IPSS值显著增加(P<0.05).当PSA ≥4 ng/mL时,IPSS值要显著大于<4 ng/mL组(P<0.05),但是介于4~10 ng/mL组和≥10 ng/mL组的IPSS评分并无差异(P>0.05).合并前列腺组织炎症患者的IPSS值要显著高于非炎症组(P<0.05).进一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所有可能影响IPSS评分的因素中,Qmax和前列腺组织炎症与IPSS评分密切相关(β=-0.807,5.736;P<0.001).结论 前列腺组织炎症和Qmax对下尿路症状的影响最显著.其他的临床因素如患者年龄、移行带体积和PSA值对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影响有限,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并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合并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BPH患者100例.按是否合并前列腺炎分为单纯组(34例)和合并组(66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PSA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的差异,同时分析B超检查对BPH合并前列腺炎的检出情况. 结果单纯组患者年龄为(66.5±6.4)、合并组为(69.9±7.2)岁;单纯组平均前列腺体积为(47.5±26.7)、合并组为(71.4±39.3)ml.单纯组患者PSA和PS-AD中位数分别为3.40和0.08 ng/ml,合并组分别为8.07和0.12 ng/ml;平均IPSS分别为19.9和22.2.2组患者平均年龄、前列腺体积、PSA与PSAD值及IP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体积与炎症浸润程度及腺体破坏程度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29,0.25,P<0.01).PSA与前列腺炎浸润分级和破坏分级均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319和0.214,P值均<0.05).PSAD与浸润分级具有相关性(r=0.212,P<0.05).B超诊断BPH合并前列腺炎的敏感性为21.2%,特异性82.4%. 结论 BPH患者多伴前列腺炎,且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合并前列腺炎的患者临床检测指标明显高于单纯BPH患者.B超对BPH合并前列腺炎的检出能力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