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临床与病理的特征与联系,以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手术和病理证实11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临床资料、超声结果及病理特点。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超声诊断的正确率为47.1%;合并子宫肌瘤36.2%。以月经过多为主的月经异常伴渐进性加重的痛经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占71.6%与53.4%;月经过多的发生率随病变的广度递增,随病变的深度递减;痛经的发生率随病变广度与深度递增。结论病理检查是子宫腺肌病确诊的依据。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必须认真询问病史,分析症状、体征,提高B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2-01~2004-11随机选择我院自愿接受介入治疗的已育、有2a以上痛经史并逐渐加重的严重痛经患者20例,平时需服用镇痛药物,平均(42.1±5.6)岁,平均病程(5.5±3.3)a。本组经量增多10例,经期延长12例,因不能正常工作而要求手术切除子宫5例,曾服用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8例,无效2例,有效但停药后均复发或加重6例,合并子宫肌瘤4例,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4例,行本治疗前3个月未对子宫腺肌病进行任何治疗。1.2 方法 术前查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透、心电图检查,确定无手术禁忌证,行阴道彩超检查,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 133例子宫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确诊AD 237例。活检标本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检查。结果:237例中,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单纯AD 127例(53.59%),合并子宫肌瘤95例(40.08%),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41例(17.30%),合并卵巢肿瘤24例(10.13%),合并子宫内膜单纯增生28例(11.81%),合并单纯内膜息肉16例(6.75%)。结论:对本病应结合临床表现、B超检查、病理诊断等综合判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学表现。方法:对7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切片做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月经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痛经为主要症状,子宫增大为主要体征。病理组织切片在子宫肌层见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即可以做出确切的诊断。结论:组织病理学诊断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具有十分可靠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1)
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比较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与单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与预后意义。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15年7月期间治疗的30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31例(A组,10.1%),其余276例为单纯子宫内膜癌患者(B组,89.9%)。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细胞学分型、腹水细胞学、淋巴结转移,复发率,3年无病存活率,3年总存活率等。结果与B组比较,A组肌层深度浸润较浅,组织分化程度好,PR阳性检测率高,复发率低,3年无病存活率高,3年总存活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如手术病理分期、年龄、绝经率、体重指数、雌激素受体(ER)、腹水细胞学阳性率、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可能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肌层浸润较浅,组织分化好,相较单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高危因素少,患者术后复发率低,3年无病存活率高,3年总存活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体征以及病理诊断情况,旨在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抽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入我院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入院时,临床体征以经期异常症状月经量异常、腹痛症状、经期延长为主,部分绝经妇女伴随阴道不规则出血症状。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呈明显增大状。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处于增生期,小部分处于分泌期。结论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体征无明显特异性,易出现误诊的现象。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妊娠情况、临床体征以及超声等辅助检查进行病情确诊,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疾病的诊断率,还能为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学表现。方法 对5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切片做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以月经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痛经为主要症状,子宫增大为主要体征。病理组织切片在子宫肌层见到子宫内膜腺体及问质即可以做出确切的诊断。结论 组织病理学诊断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具有十分可靠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观察组予以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月经失血图(menstrual hemogram, PBAC)评分、子宫体积、卵巢功能[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 AM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雌二醇(estrogenic hormone, E2)]水平。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VAS痛经评分、PBAC评分低于对照组,子宫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AMH、LH、FSH、E2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应用于子宫腺肌病可改善痛经,... 相似文献
10.
米非司酮是孕激素受体拮抗剂,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在受体水平与孕激素相互竞争而发挥其抗孕激素作用。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有抗增殖作用,减少内膜的血管生成,使子宫血流下降,内膜螺旋动脉萎缩,内膜变薄。从受体水平,米非司酮降低正常的和异位的内膜ER和PR的表达。国内外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已有多年历史。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我们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20例,观察近期疗效及安全性,以探讨这种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诊断病理学杂志》2021,(9)
目的探讨1例同时患有直肠癌和子宫腺肌症癌变林奇综合症患者的诊断筛查过程、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方法分析1例同时患有直肠癌和子宫腺肌症癌变的林奇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采用相应林奇筛查技术检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80岁,便血2年入院,肠镜活检经病理确诊为直肠中分化腺癌。同时盆腔B超及CT提示子宫上缘巨大囊性占位,术后送检直肠癌根治标本及盆腔肿物,病理结合影像检查证实盆腔囊性占位为来源于子宫腺肌症癌变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免疫组化显示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均为错配修复蛋白MSH6表达缺失,MSI检测呈MSS,外周血MMR胚系突变检测为可能致病变异(c.3646+1GT)。确诊为林奇综合征先证者。患者家族中多人患有结直肠癌及其他林奇相关肿瘤。结论子宫腺肌症癌变非常少见,作为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出现则更为罕见。针对以不同肿瘤及癌前病变为临床表现,以及具有不同分子病理特征的林奇综合征应提高筛查敏感性,为其家系成员进行临床筛查和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目前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性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米非司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及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介入性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性介入治疗以及超声介入治疗两大方面。本文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5)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间皮瘤(OM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卵巢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0岁。全腹CT及妇科彩超示双侧附件区囊实性包块。免疫组化示AE1/AE3、vimentin、EMA、calretinin、mesothelial cell、CK5/6、WT1和D2-40(+),Ki-67阳性率为60%。结论卵巢恶性间皮瘤罕见,临床病理诊断较困难,确诊需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且需与腹腔原发或转移的其他肿瘤相鉴别。该肿瘤恶性度高,生存率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的定义随着研究历程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定义是子宫肌层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伴有肌层细胞增生和肥大。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大部分研究认为和雌激素相关,发病期间腺体的植入需要血管生成为其提供营养物质支持。在治疗上,大多数患者主要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无生育需求的女性可以选择手术切除子宫进行根治治疗。目前能有效治愈子宫腺肌病药物仍未被发现,加大限制了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总结探讨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及药物治疗方法,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子宫腺肌病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53岁。因月经增多3年,阴道流血1个月就诊。妇科检查:外阴观血迹,阴道通畅,见中等量暗红色血液,宫体后位,增大如孕9周,质硬,活动欠佳。B超诊断:子宫肌瘤。临床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手术所见:子宫增大如孕9周,宫体表面光滑,腹腔内...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肌腺病45例和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1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子宫肌腺病术前诊断的准确率。1资料与方法1997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妇科子宫切除术后标本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肌腺病共45例,其中合并肌瘤者24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AM 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表现为痛经、月经过多、月经紊乱、性交痛、贫血及经期肛门坠胀感,31例子宫有不同程度增大。术前误诊19例,误诊率59.4%,误诊为子宫肌瘤1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功能性子宫出血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1例。32例均行子宫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AM。术后随访6个月~5年,32例临床症状均消失,盆腔内未发现其他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结论AM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临床接诊有痛经表现,子宫增大、质硬或伴有触痛性结节患者时,要考虑到AM。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