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伴或不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LVEF)、B型利钠肽(BNP)及心率变异(HRV)的改变,探讨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32例心力衰竭患者按伴或不伴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通过体表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分析,比较58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与74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LVEF、BNP及HRV的改变,观察住院期间和出院6月时死亡率,研究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院时伴和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LVEF无显著差别(33.66±7.48vs38.25±8.47,P〉0.05)。两组BNP有显著差别(769.72±75.36vs1326.98±96.42,P〈0.05)。无室性心律失常组HRV部分指标(SDNN、LF、HF)较优(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6.35%和10.34%(P〉0.05)。出院6月时的死亡率为12.16%和20.18%(P〈0.05)。结论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BNP对两组的死亡率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HRV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相关,LVEF不能预测两组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剂联合西药对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一组采用中药益气活血方剂联合西药治疗,列为观察组;一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列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脑钠肽(BNP)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VF)的变化。所有患者随访两年后再次进行BNP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VF)的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BNP和LEVF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NP为(87.34±7.39)pg/m,LEVF平均为(58.42±3.15)%,对照组BNP为(123.37±10.98)pg/m,LEVF平均为(49.32±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期间,两组BNP和LEV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治疗后1年BNP和LEVF分别为(119.34±17.35)pg/m,和(51.38±6.05)%,治疗后2年分别为(173.37±10.98)pg/m,和(43.32±3.43)%,比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益气活血方剂联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可以降低患者BNP,提高左室射血分数,缓解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而且还可以缓解病情的进展,减慢心力衰竭的速度,使BNP和LEVF长时间的维持在一个较好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AD)与单纯T2DM患者心电学的变化。方法以随机原则抽取行24h动态心电图(DECG)检测的单纯T2DM患者68例(Ⅰ组),T2DM合并CAD患者53例(Ⅱ组),对比分析I组和II组发生心律失常情况及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对其中室性早搏患者比较其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结果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Ⅱ组明显高于Ⅰ组(83.0%vs51.4%,P<0.05);Ⅱ组HRV时域指标SDNN〔(88.2±17.0)vs(116.5±10.7)ms,P<0.05〕,SDANNIndex〔(78.3±15.9)vs(112.6±12.3)ms,P<0.05〕,SDNNIndex〔(34.6±9.5)vs(45.5±14.3)ms,P<0.05〕,均显著低于Ⅰ组;HRT指标TO、TS值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2DM合并CA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HRV显著降低,HRT减弱。DECG包括HRV及HRT的检测对T2DM合并CAD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胺碘酮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60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并随机分组.常规组给予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胺碘酮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干预前后患者CI、心率、LVED、LVEF;治疗前后心动过速发作、室性期前收缩情况和QT(min);心电图复常时间、出院时间.结果 胺碘酮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均无出现严重的用药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两组CI、心率、LVED、LVEF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胺碘酮组CI、心率、LVED、LVEF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心动过速发作、室性期前收缩情况和QT(min)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胺碘酮组心动过速发作、室性期前收缩情况和QT(min)优于常规组(P<0.05).胺碘酮组心电图复常时间、出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胺碘酮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恢复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于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此次研究活动对象。研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住院时心脏超声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住院时脑钠肽(BNP)浓度以及患者住院期间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状况,治疗后心律失常情况和心衰药物使用。结果研究发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较为普遍,且会跟随患者心脏扩大、心脏功能恶化而逐渐增加,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BNP明显高于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使用相关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量要低,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联系,临床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治疗心衰的药物会发生相互影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脑钠肽(BNP)浓度对评估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意义。方法选取113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为病例组,根据住院期间心电图(ECG)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Holter)将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Ⅰ组,=41例)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Ⅱ组,=72例);入院24 h内测定患者血浆BNP及hs-CRP,并记录其他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BNP、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及冠心病病史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0.05)。血浆hs-CRP、BNP水平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0.834;敏感性分别为61.0%、87.8%;特异性分别为84.7%、86.1%;最佳截点为8.83mg/L、1526.36pg/ml。以hs-CRP、BNP水平的最佳截点将患者分为两组,hs-CRP及BNP高水平患者中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高于各自低水平组(均<0.05)。结论血浆hs-CRP、BNP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是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尽早检测入院患者hs-CRP、BNP水平以评估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7例AMI并发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1)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9例(5例死亡,死亡率8.5%),AMI合并其他心律失常18例(无死亡),同一病例可合并多种类型心律失常表现;(2)A组(n=59,出现ST段抬高)有49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4例,B组(n=18,非ST段抬高)有10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两组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于2011年10月-2013年0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实验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分析上述选取对象在住院时临床表现出的室性心律类型、大小LVEF值和BNP浓度,并记录上述患者采取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抗心衰药物的治疗情况。结果: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室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而心功能的恶化及心室内径的增大与心室心律失常发生率呈现正向关系;发生该症状的患者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相对比,其LVEF值明显降低,而BNP浓度水平明显上升,两组患者在上述两项指标对比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临床上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在心律失常改善以及治疗效果等指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和西药在抗心律药物治疗效果上存在差异性(P0.05),而ACEI/ARB类药物在使用剂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心室内径改变等有直接联系,临床上采取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疗效不一,会影响到出院后抗心衰药物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彩超的特点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参考。方法回顾性得分析我院自2016年2月至2016年9月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30名(研究组),健康人30名(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心脏彩超的结果。结果研究组的患者心脏彩超结果 LAD(47.88±10.12)mm、LVDd(75.68±10.23)mm、E/Ea(16.03±2.53)都高于对照组的彩超结果 LAD(37.68±6.82)mm、LVDd(45.38±3.27)mm、E/Ea(7.12±1.93)且(P0.05),研究组LEVF值(55.79±3.75)%则低于对照组(66.82±4.51)%且(P0.05);并且患者的LAD、LVDd、E/Ea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VF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而下降(P0.05)。结论心脏彩超的应用在临床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发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与无发生患者相比,LVEF值显著降低(p0.05),BNP显著增高(p0.05);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使用胺碘酮患者和使用中药类患者相比,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预后无关,临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且对出院后服用抗心衰药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至2016年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90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90例,分别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HRV各项指标(时域指标:SDNN、RMSSD、SDNNIndex,频域指标:LnTF、LnLF、LF/HF),比较ACS组和健康对照组的HRV指标,并根据ACS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分为Lown分级Ⅲ-Ⅴ级组(恶性心律失常组)32例和Lown分级Ⅰ-Ⅱ级组(非恶性心律失常组)58例,分析这两组的HRV指标变化。结果 ACS组的HRV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wn分级Ⅲ-Ⅴ级组的HRV指标明显低于Lown分级Ⅰ-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RV与ACS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ACS的病情发展、猝死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72例有或无左室肥厚(LVH)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通过计算机算出7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HRV时域指标(白天、夜间SDNN)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高血压LVH组(HRV)时域指标小于高血压不伴LVH组,P<0.01,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高血压不伴LVH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结论:HRV时域指标对于预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心内科非心力衰竭患者1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程度心衰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BNP的关系;对比观察组随访期间BNP异常患者和正常者心血管事件、年平均住院次数及平均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BNP平均(421.7±74.6)pg/mL,高于对照组的(78.8±24.9)pg/mL。观察组随着心功能恶化BNP则升高,BNP升高者比例也增加(P0.05);BNP升高LVEDd增加、LVEF降低(r=0.78-,0.47,P0.05);观察组随访(22.7±5.7)个月,BNP升高组死亡率高、住院次数多、总住院时间长。结论血浆BNP的浓度是反应LVEDP、LVEF的生化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作为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动态监测指导心衰住院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106例心衰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BNP监测组(56例),根据BNP降低幅度指导β受体阻滞剂使用;对照组(50例),根据临床症状使用药物,比较两组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间及治疗转归。结果:BNP监测组启动β受体阻滞剂使用较对照组更早[(5.62±2.38)d vs(8.75±3.59)d,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衰恶化率(8.9%vs 8.0%)和住院病死率(3.5%vs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动态监测有助于指导心衰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早期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电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10例,将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抗心律失常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心电指标。结果:试验组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抗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98.18%,对照组分别为76.36%、72.7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LEVF、E/A、QTc、QTd均高于对照组,而HR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纠正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使用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的7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胺碘酮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抗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改善比率,比较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抗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改善效果及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率、QT间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正>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威胁人类健康疾病之一,其住院率和死亡率高,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不断获得进步,胺碘酮仍为抗心律失常首选药。  相似文献   

18.
杨丽娜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49-149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0年9月-2011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19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组)96例,对照组(传统治疗组)97例,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9%、死亡率为2.1%、住院平均时间为(14.6±6.4)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室性心率失常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心力衰竭(HF)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舞钢公司总医院收治的84例HF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是否合并房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A组(合并心律失常,n=41)与观察B组(未合并心律失常,n=43),另选取同期处于心功能代偿期4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各组HRV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包括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水平。结果观察A组、观察B组SDNN、RMSSD、PNN50、SDANN等HRV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A组各HRV相关指标低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合并心律失常患者HRV通常低于未合并心律失常者,提示HRV与HF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心肌梗死冠心病(NMICHD)患者在合并心力衰竭和/或合并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情况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39例NMICHD患者根据有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和有无合并心力衰竭分A、B、C、D 4组,与30例健康志愿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A、B、C组的SDNN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D组的SDNN、SDNNindex、rMSSD、PNN5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或B组较C或D组的SDNN、SDNNin-dex、rMSSD、PNN50皆显著降低(P<0.05);A与B组之间,C与D组之间的SDNNindex、rMSSD、PNN5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观察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中,SDNN是反映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最敏感的指标.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较合并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更易引起心率变异性下降,可能具有更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