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27-30
目的 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对有症状性中动脉脑梗死和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的血管壁改变模式、分析斑块的负荷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大脑中动脉梗死23例和脑桥旁正中梗死21例,行3.0T高分辨磁共振及DWI和MRA检查,证实存在大脑中动脉梗死或脑桥旁正中梗死,分别测量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管壁并计算最窄处血管面积/参考处血管面积的指数,如果指数0.95为阴性改变,指数在0.95~1.05之间为无改变,指数1.05为阳性改变,比较阴性和阳性改变的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等特点。结果对HRMRI上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4例患者计算血管壁改变模式,在大脑中动脉发现阴性改变7例,无改变6例,阳性改变10例,而在基底动脉阴性改变3例,无改变4例,阳性改变14例。分别比较大脑中动脉阳性组的斑块面积(6.20±3.20)mm2(负荷计算公式=最窄层面斑块面积/最窄层面血管面积)及斑块负荷(0.42±0.14)mm2均大于阴性改变的斑块面积(2.10±1.40)mm2及斑块负荷(0.26±0.17)mm2;阳性组的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均大于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HRMRI有助于颅内缺血性梗死的病因学分型并评估病变的指数,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阳性改变比阴性改变常见,阳性改变常合并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均大于阴性。  相似文献   

2.
张春秋 《当代医学》2012,(30):48-49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下肢动脉硬化病变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患者,进行三维增强MRA检查,用3D SPGR序列采集注射造影剂之前和之后的图像,进行数字减影处理,然后进行最大信号投影重建.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3级,同时观察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情况.结果本组24例病人中,质量优18例,良5例,差1例.24例中发现阳性者23例,其中多发动脉斑块无明显动脉管腔狭窄者1例,多发动脉斑块形成伴管腔狭窄15例,多发斑块伴动脉部分节段闭塞7例.18例动脉管腔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例显示了侧支循环血管.结论三维增强MRA可有效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异常,在下肢动脉病变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MRA诊断情况与DSA结果的对比研究及脑血管狭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00例在住院期间同时进行过MRA和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记录患者的MRA及DSA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患者MRA检查共发现81例患者173条血管病变,DSA检查共发现86例患者118条血管病变,而MRA未发现病变但DSA诊断出狭窄病变13例(13%)。各血管MRA结果与DSA结果进行χ2检验,其中ACA、MCA、PCA三条血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血管无显著性差异。所有血管DSA结果统计发现轻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39例,重度狭窄40例,闭塞25例,发育不良4例。结论:绝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病变,MRA检查对于颅外血管及后循环血管狭窄的判断基本与DSA一致,但在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管成像与DSA结果有显著性差异,DSA仍然是判断脑血管狭窄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所致脑梗死的MRI及MR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3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 d内行MRI检查,病程中均有MRA及CT检查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见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较大片状T1WI低、T2WI及FLAIR高信号、DWI高、ADC低信号,以DWI序列显示最佳。4例FLAIR序列可见患侧大脑中动脉血管高信号征,10例可见远段FLAIR血管高信号征(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3D-TOF MRA均可见责任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的闭塞、远侧侧支循环稀疏或缺乏。随访中脑梗死呈进展型12例,其中5例伴恶性脑水肿。结论 MRI尤其是DWI序列可早期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的梗死,MRA可显示大脑中动脉的狭窄、闭塞,影像学随访可评价疾病进展与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MR血管成像(MRA)在烟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烟雾病患者的MRI和MRA影像表现。结果:MRI检查显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其中脑梗死、脑软化9例,脑出血7例,脑萎缩2例,基底节区发现血管流空现象10例。MRA可显示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18例均显示异常血管网,6例见颈外动脉分支侧支循环,10例见大脑后动脉代偿性侧支循环。结论:MRI可良好显示脑内病变,MRA能较完整显示异常血管,MRI结合MRA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MRI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梗死灶分布与卒中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住院的13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伴供血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检查(包括T_1WI、T_2WI、DWI、MRA)。依据DWI上高信号病灶的分布部位将梗死灶分为皮层梗死、深穿支梗死和交界区梗死;依据DWI上高信号病灶数目分为单发梗死(MCA供血区的单一梗死灶)、多发梗死(MCA供血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连续病灶);依据MRA将MCA主干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比较不同狭窄程度之间病灶的数目与梗死分布之间的差异。结果 138例图像用于分析,其中单发梗死者61例、多发梗死者77例;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组54例、重度狭窄组58例、闭塞组26例。中度狭窄组以单发的深穿支梗死为最常见的分布类型(χ~2=13.197;P0.001)。重度狭窄组以多发的皮层梗死+深穿支梗死+交界区梗死多见(χ~2=5.561;P=0.018)。闭塞组病灶分布在单发与多发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842),但大面积梗死较其他组多(χ~2=24.745;P0.001)。结论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病灶分布与梗死机制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8例临床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检查,扫描结束后,采用CT灌注软件和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梗死区与对侧脑区相比,脑灌注量值、强化峰值、达峰时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脑灌注量、相对脑血容量呈下降趋势;梗死区TTP值显著延长。CTA显示:38例患者中8例患者(21%)病灶侧大血管大致正常;12例(32%)发现病灶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5例(13%)病灶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5例(13%)病灶侧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8例(21%)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结论 CTP及CTA联合一站式检查,体现出快捷、经济的特点,在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液动力学改变时又能分析病变区供血动脉的情况,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病理、生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的CT、MRI MRA、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资料及CT、MRI MRA、DSA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见大脑额顶叶及双侧基底节梗死4例,局灶性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基本正常4例;MRI见大脑额顶叶及双侧基底节梗死7例,局灶性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MRA见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伴异常血管网增多6例,颈内动脉和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见明显血管网增多4例,其中见大脑后动脉侧支循环形成2例,见颈外动脉侧支循环形成2例,颈内动脉和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见明显血管网增多4例。结论CT和MRI只能显示烟雾病造成的脑实质改变;MRA能较好的反映颅内血管病变部位和范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颅内外侧支循环显示较差;DSA检查患儿均能明确显示颅内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脑底异常血管网等)病变的部位,并能清楚显示其侧枝循环及颈外动脉各分支,DSA仍然是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MCASC)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分型并依据分型判断其发病机制. 结果 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3.5%)个和1(1.8%)个大脑半球. 结论 MCASC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和动脉-动脉栓塞;流域性脑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多条豆纹动脉开口;半卵圆区梗死、MSSI、腔隙性梗死等也可见到但较少见.半卵圆区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是MSSI的主要发病机制,高血压豆纹动脉透明变性是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以上梗死类型可单发或混杂多发,多发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原位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等多因素同时存在并混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颅多谱勒检查(TCD)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 在颅内动脉狭窄临床评价中的一致性.方法 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79 例患者分别探测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 及大脑后动脉(PCA),观察收缩期血流速(Vs)、平均血流速(Vm)、脉动指数(PI) 及动脉血流方向和多普勒声频及频谱;同时进行MRA 检查.结果 TCD 检测和MRA 检查结果一致的占85.23%.结论 TCD 与头部MRA 对颅内动脉狭窄评估结果的相符性良好.TCD 检查简便易行成本低,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成像(HRMRI)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0例行高分辨率MRI检查的患者,根据患者病种分为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脑梗死4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7例。诊断患者的脑梗死类型、粥样硬化斑块、MCA血管情况。结果 43例MCA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多发性脑梗死15例(34.88%),单发性脑梗死28例(65.12%);分水岭脑梗死21例(48.84%),流域性脑梗死10例(23.26%),半卵圆区脑梗死7例(16.28%),腔隙性脑梗死5例(11.63%)。脑梗死患者管腔狭窄、多发狭窄、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的比例均高于TIA患者(P0.05)。脑梗死患者的MCA管壁厚度大于TIA患者,管腔内径、管腔面积均小于TIA患者(P0.05)。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良好26例(60.47%),不良17例(39.53%);TIA患者侧支循环良好21例(77.78%),不良6例(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率MRI能清晰显示MCA管壁结构,观察管腔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对于MCA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常规CT检查难以获得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信息,CT灌注成像可反映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异常灌注情况。文中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疑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检查,用CT灌注软件和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梗死区与对侧脑区相比,灌注值(perfusion)、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PE)、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灌注值(relative perfusion,rP)、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BV,rCBV)呈下降趋势。梗死区TTP值显著延长。CTA显示38例患者中8例(21.1%)病灶侧大血管大致正常,12例(31.6%)发现病灶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5例(13.2%)病灶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5例(13.2%)病灶侧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8例(21.1%)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颅内占位病变。结论 CTP及CTA联合检查具有快捷、经济的特点,可同时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液动力学改变并分析病变区供血动脉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病理生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颈动脉超声等检查,筛选单侧MCA狭窄患者30例,进一步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表现为急性卒中23例,其中多发脑梗死16例,单发脑梗死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5例,其中2例可见多发腔隙灶,3例DWI未见异常;无症状MCA闭塞患者2例,DWI未见异常。结论 MCA狭窄患者可表现为多种梗死类型,动脉-动脉栓塞、主干斑块延伸以及血管狭窄所致低灌注可能是其共同发病机制,应根据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MRI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医院诊治的颅内血管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9例,入选患者均采用MRI、MR血管成像及高分辨率MRI检查,分析高分辨率MRI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9例患者中共检查出27支大脑中动脉,且影像学的外壁、管腔均清晰可见。10例患者MRI和MRA检查存在支配区域急性脑梗死,其中9例存在MCA狭窄,1例无狭窄。9例患者无MCA相应支配区域急性脑梗死,6例MCA狭窄,3例无狭窄。高分辨率MRI检查显示存在27支MCA存在包括。14支MCA斑块稳定。13支MCA斑块不稳定。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高分辨率MRI诊断效果理想,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动脉的管壁结构,更好的评价脑动脉粥样硬化,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moyamoya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11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7例moyamoya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归纳。结果 17例moyamoya病患者,男8例,女9例;儿童组21个月至15岁,8例;成人组34-53岁,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4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10例,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2例,DSA+MRA检查1例。3例单侧血管典型改变,8例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或闭塞,10例双侧大脑前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2例双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7例颅底大量纤细紊乱血管形成。结论Moyamoya病发病率低。发病年龄分布呈两组高峰。儿童患者大多表现为脑缺血。成人患者一部分表现为颅内出血,一部分则表现为脑缺血。典型的MRA提示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和/或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侧支血管形成脑底异常血管网时可确诊。对于缺乏常见危险因素的中青年患者或多发性脑梗塞的儿童患者,应及时行头MRI+MRA或DSA检查,除外moyamoya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研究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责任血管均为大脑中动脉,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斑块分布位置、性质,比较症状侧和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和不同性质斑块的位置分布特点。   结果  共扫描74例患者,其中颅内动脉粥样斑块62例,共124根大脑中动脉,其中症状侧血管48根(38.7%),非症状侧血管76根(61.3%)。血管内存在斑块96根,稳定斑块39根(40.6%),不稳定斑块57根(59.4%);上侧16根(16.7%),下侧38根(39.6%),背侧10根(10.4%),腹侧32根(33.3%)。症状侧和非症状侧大脑中动脉不稳定斑块分别有41根和16根(P < 0.01);稳定斑块和不稳定脉斑块位置(腹侧10根vs. 22根,背侧2根vs. 8根,上侧5根vs. 11根,下侧22根vs. 16根,P < 0.05);症状侧和非症状大脑中动脉斑块位置(腹侧16根vs. 16根,背侧6根vs. 4根,上侧9根vs. 7根,下侧14根vs. 24根,P>0.05)。   结论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主要分布于血管的下侧和腹侧,症状侧斑块性质多为不稳定斑块,多分布在大脑中动脉的腹侧、背侧和上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DSA的比较,评价1.5TTOF MRA和64排螺旋CT CTA在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MRA、CTA及DSA检查的脑血管病患者146人。以DSA为标准,计算MRA、CTA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特异度、灵敏度等。结果 MRA检查大脑中动脉(MCA)轻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6%、92.6%;CTA检查MCA轻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2%、94.2%;MRA检查MCA中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4%、93.0%;CTA检查MCA中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2%、94.0%;MRA检查MCA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4%、95.4%,CTA诊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97.1%;MRA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灵敏度、特异度为100%、95.7%。CTA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8.5%。结论 CTA诊断MCA狭窄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比MRA高,因此CTA在代替DSA,作为MCA狭窄筛选手段时,能够提供较MRA更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方法对MRA显示颅内大动脉狭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25例分别行TCD和PWI检查,比较患者的颅内血管解剖、血流速度和局部血流灌注量。结果MRA和TCD检测颅内大动脉异常结果无明显差异,两者都显示颅内动脉狭窄最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14例患者MRA和TCD都显示同一血管异常,共有16条血管。PWI上显示20例患者梗死部位脑灌注量下降,3例梗死部位脑灌注量左右对比基本对称,2例发现梗死部位脑灌注量较对侧升高。结论综合评价脑血管解剖形态、脑血管血流速度和脑局部血流灌注量等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急性脑血栓形成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学创新》2015,(26):121-12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查(TCD)对颅内动脉狭窄的筛查与诊断中的作用,是否可作为飞行员体检时对脑血管狭窄的筛查手段。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97例患者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观察上述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Vs)、平均血流速(Vm)、脉动指数(PI)及各动脉的血流方向和多普勒频谱形态;同时进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结果表明,经颅多普勒检测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有极其显著的符合性(P<0.001),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的ACA检测符合性为82.47%,MCA检测符合性为83.51%,PCA检测符合性为80.92%,总符合性为82.31%,TCD检测特异性为86%,敏感性为77%。结论:TCD与头部MRA对颅内动脉的狭窄评估结果的相符性良好。TCD检查简便易行成本低,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筛选手段。在飞行员体检中,若TCD检查正常,可不需要再行MRA检查;TCD提示血管狭窄时,可再进行MRA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CT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在缺血性脑卒诊断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18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脑CTP以及头颈部CTA检查。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者供血动脉狭窄、闭塞、斑块情况,对比患者健侧与患侧区域的脑灌注参数值。结果 18例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的情况,其灌注异常区域CBV、 CBF值低于对侧正常区域,MTT则高于对侧正常区域,(P<0.05),但两者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交18例患者中,检出有98处存在狭窄或者是闭塞的情况,其中以颈动脉交叉最多占23.47%,其次为大脑中动脉占19.38%、颈内动脉颅内段占17%。一共发现59个斑块,其中有31个(52.54%)为易损斑块。18例患者大脑动脉共有38处狭窄或者是闭塞的情况,其中多为大脑的中动脉病变, M1段可见有软斑块存在,患者的狭窄或者是闭塞出表现为充盈缺损现象。CTA检查共发现10例患者有侧枝循环现象,8例患者无侧枝循环情况。结论 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CTP和CTA联合检查从多角度对病情进行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