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探讨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对2009~2010年8 532例接受输注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532次输血治疗中共有121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其中机采血小板发生率最高,为3.55%,冷沉淀1.83%,悬浮红细胞1.73%,血浆0.97%.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发生率为1.15%,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发生率为0.79%,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根据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本院临床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我院提供科学、安全的输血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输血管理系统统计本院2021年1月~2022年9月进行输血治疗的总人次,收集此时间段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例数及类别,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输血史、输注的血液成分、疾病类型等的关系。结果 期间接受输血治疗92377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76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30%,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70%),其次为新鲜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0.50%和0.31%)。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11%、0.05%和0.004%,过敏反应分别为0.06%(红细胞)、0.64%(血小板)和0.16%(血浆)。悬浮红细胞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0.23%)高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04%),过敏反应发生率无差别(0.06%和0.07%);新鲜冰冻血浆(0.50%)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血浆制品;浓缩血小板(1.09%)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采血小板(0.65%)。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内科,其次为肾移植科。不同年龄、有无输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该院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输注效果,为临床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该院2015-2018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及相关记录,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和特点,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输注效果。结果2015-2018年共输血35363例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1例次,总发生率为0.37%,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龄段人群均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女性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分别占57.25%和38.17%。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血小板最高,为0.78%,悬浮红细胞次之,为0.41%。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例次随自体血回输增多而逐年递减。输注同样剂量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病例组输注效果均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降低,自体血回输对减少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有一定作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血液成分输注指征,持续开展并扩大自体输血覆盖面,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时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开展血液安全监测的哨点单位报告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985例,分析其报告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特征。结果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类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6.60‰)远高于输注红细胞类(1.64‰)和血浆类(1.25‰),所有血液成分的过敏反应报告发生率(1.24‰)高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0.63‰)和其他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呈现偏态分布、前高后低的特点,输注红细胞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散分布在前140min,占79.56%,输注180min后仍有较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血浆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前60min,占56.92%;而输注血小板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 min~100 min,占80.33%,在不同时段发生反应的例数波动较大。过敏反应发生比较急骤,输注30min~60min其发生数量相对最高;FNHTR发生相对较缓,输注部分血液成分时发生反应的数量有在不同时间段出现高峰的现象。结论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26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选择藤县妇幼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0例经临床失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共发生660例次输血情况,对260例患者的660例次成分输血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血小板治疗 DIC 的有效率为91.67%,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注冷沉淀治疗妇产科大量失血有效率100%,几乎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8.74%,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3%;输注去白红细胞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为100.00%,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0.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含血浆成分的血液成分制剂比不含血浆成分的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低,提示对于血液病患者尽可能不输血含血浆或白细胞血液成分制剂,以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阐述不同成分用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各类成分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成分用血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3 850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反应65例,总输血反应率为1.69%,悬浮红细胞1.25%,冰冻血浆3.75%,血小板2.50%,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90%,滤白细胞冰冻血浆1.80%,冷沉淀2.50%。血小板与冷沉淀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为1、2、3和大于或等于4次输血反应构成比分别为1.45%、1.61%、2.00%和3.80%,由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占输血反应的53.85%,妊娠史占输血反应的30.77%。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4.8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60%。结论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反应。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类型,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对本院71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与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各种血液成分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结果 12 768例次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71例,发生率0.56%;输注成分以血小板、血浆、红细胞悬液发生率较高;红细胞悬液主要引起发热、血浆主要引起过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特别是血浆输注指征的把握,积极开展输血新方法、新技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各类成分血液输血反应发生频率和输血反应类型的调查分析,以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某院2005年1月~2010年2月各种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139 852单位输血中,共发生输血反应143次,总输血反应率为0.10%,输注全血反应率最高为0.99%,红细胞悬液0.14%,冰冻血浆0.07%,血小板0.05%,滤白红细胞0.01%,自体输血无输血反应。输血单位为1,2,3,4和≥5单位的构成比分别为0.03%、0.06%、0.31%、0.41%和1.12%。血液内科、其他科室与外科患者反应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2.94%,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16%。结论自体输血和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预防性用药可减少轻度的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输血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HIS系统,查阅陕西省人民医院2011~2015年产科输血患者病例; 了解患者的入院状态、年龄、疾病,回顾分析产科患者的输血率,Rh(D)阴性患者输血情况,成分输血,大量输血。结果 2011~2015年,产科住院患者26 574人,其中输血者1 111人,输血率为4.2%; 输血患者全部治愈或好转出院,其中Rh(D)阴性输血患者27例; 成分输血率为98.8%,以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输注为主; 悬浮红细胞输注量≥10U者69例,以产后出血,妊娠并发贫血、高血压等内科疾病的患者为主,占输血总人数的6.2%; 其中悬浮红细胞输注量≥18U者14例,占输血总人数的1.3%; 红细胞平均输注量与患者的入院状态、年龄和疾病种类密切相关。结论 输血是救治孕产妇贫血、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 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 (497/763)、19.0%(145/763)、9.57% (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 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 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志远  张洪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78-3179,3181
目的调查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原因。方法样本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住院输血的6 773例患者,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6 773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有112例,发生率为1.65%,几乎全部为发热和过敏反应,其中输注血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为2.31%,血小板其次(2.05%),多发生在输血过程开始的1h内,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输血反应(P〈0.05)。结论临床应密切观察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过程,特别重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输血护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安阳市4家医疗机构549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为有效预防和处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促进输血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4年来安阳市4家医疗机构64 251例输血病历的调查,对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分别按医院、反应类型、输血种类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结果 64 251例临床受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49例,整体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85%,总体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类别的输血不良反应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占81.95%;不同血液成分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1.18%,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次之,占39.34%.结论 随着白细胞滤除技术的应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已经远低于过敏反应发生率;全面的免疫血液学检查在输血前的开展非常重要,加强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收集至该科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43 874例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6例,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1%。输注冷沉淀的不良反应率发生最高,为1.27%,全血次之,为0.56%,悬浮红细胞为0.44%,冰冻血浆为0.32%,血小板为0.27%,滤白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均为0.00%。输血次数1、2、3、≥4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9%、0.27%、0.66%、1.24%,不同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者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60.29%。输血不良反应中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2.5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3.09%。结论输注去除白细胞血制品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为临床减少输血反应、有效处理输血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患者的急性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有37 857人次输注了108 543 U的各种血液成分;结果158例患者发生159次急性输血反应,反应发生率为0.38%(415/108 543),其中FNHTR和ATR占97.48%,两者分别为46.54%(74/159)和50.94%(81/159);不同血液成分中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和血小板的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3%(225/52 554)、0.33%(166/50 456)和0.57%(24/4237);既往输血次数为0、1、2、3次和大于3次的构成比分别为21.38%(34/159)、7.55%(12/159)、10.69%(17/159)、12.58%(20/159)和47.80%(76/159)。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是FNHTR和ATR,以输注血小板的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急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中输血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最高;合理输血、减少血液输注、自体输血是目前预防输血反应最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东莞市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方法 收集东莞市4家医院在2009-2012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记录162例,采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6%,其中女性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多于男性受血者(χ^2 =41.2,P<0.05),有多次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多于首次输血者(χ^2=101.7,P<0.05),输注血浆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0.79%,明显高于其他血液产品(χ^2=78.4,P<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临床用血科室和ABO血型无关.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74.1%),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4.1%).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0.26%,以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为主;临床规范合理用血和尽量减少血浆应用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The practice of transfusing ABO-incompatible platelets, driven primarily by concerns about inventory management, has been considered generally safe because the accompanying plasma is usually diluted in the recipient's total blood volume. However, if the platelet product contains a large volume of plasma or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incompatible isoagglutinin, there may be hemolysis of the recipient's red cells. Patients with a small blood volume, such as babies and children, are considered to be at particular risk for such a complication. We describe the case of a baby who suffered massive hemolysis of her group A red cells after transfusion of group O Apheresis Platelets containing a high-titered anti-A isoagglutinin. We also off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is subject and recommendations to avoid acute hemolytic reactions as a result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相似文献   

17.
Random platelet concentrates were pooled and depleted of leucocytes by centrifugation immediately prior to transfusion.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reactions to 570 leucocyte-poor platelet transfusions in 74 patients were studied. An overall transfusion reaction rate of 13.7% was observed. The reaction rate to platelets stored for less than 3 days (8.7%)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reaction rate to platelets stored for 3 days or more (17.6%). Minor reactions as well as moderate and severe reactions were more frequent in the latter group. As most of the white blood cells were removed prior to transf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actions result from the transfusion of pyrogenic and/or vasoactive substances accumulated in the plasma of the concentrate during storag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2014年30 518例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 518例儿童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66例,输血反应率0.54%;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占89.16%(148/166)、非溶血性发热占10.24%(17/166)、血红蛋白尿占0.60%(1/166);各种血液成分引起的输血反应率:单采血小板1.92%(72/3 743)、血浆0.43%(56/13 132)、红细胞悬液0.28%(38/13 480);儿童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局部或全身皮疹74.10%(123/166)、非溶血性发热10.24%(17/166)、皮疹伴发热5.42%(9/166)、眼睑或口唇水肿9.04%(15/166)、支气管痉挛(轻度)0.60%(1/166)、单纯血红蛋白尿0.60%(1/166)。结论儿童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为主,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疹;单采血小板是最常引起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