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涎腺筛状腺癌(CASMG)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筛选出明确诊断为小涎腺筛状腺癌的病例,观察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符合该诊断的病例共4例,患者年龄37~76岁,平均59.8岁,其中女性2例,男性2例。3例肿瘤位于舌根,1例位于右腮腺。组织学形态像甲状腺乳头状癌,但是缺乏胶质,呈实性、筛状、微囊状或肾小球样结构;肿瘤细胞质丰富,多嗜酸,核通常相互重叠,可透亮或泡状,呈毛玻璃样,核分裂象少见,常见1~3个小核仁。免疫组化:瘤细胞CK7和S-100(+),部分细胞CK5/6、p63(+),Ki-67阳性指数低;甲状腺球蛋白和TTF-1(-)。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随访1~64个月,其中1例失访,余3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小涎腺筛状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涎腺肿瘤,早期即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却有惰性生物学行为;舌根部最常见,其他部位小涎腺和大涎腺也有报道。它需要与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腺样囊性癌及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目前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误诊,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HPV分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妇女,临床无明显阳性体征。组织形态特征为小类圆形细胞巢,由温和一致的基底样细胞组成,巢周栅栏状排列,部分巢中央有腺样结构,表面常伴随宫颈上皮内瘤变。免疫组化CK5/6和P63阳性表达,但巢中央腺样结构区阴性。CK7阴性。HPV多为16型阳性。结论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与HPV感染相关,病理组织学具有特征性,必要时辅以免疫组化,可与其他宫颈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BACC)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8例BACC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8例BACC均为女性,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59.8岁;肿块位于左侧乳腺2例,右侧乳腺6例,均靠近乳头。肿块界清,切面灰白或灰黄色。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呈筛状、管状-小梁状和实体型结构。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肌上皮-基底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腺上皮细胞CK7、CK5、CK5/6、Cam5.2、EMA和CD117(+)。肌上皮-基底样细胞CK5、CK5/6、CK14、CK34βE12、p63、SM-MHC、calponin和S-100(+)。8例中1例瘤细胞PR弱(+),其余均(-),1例ER呈(+)、2例ER显示局灶(+),2例Her-2(2+)、3例(1+)。本组除1例为穿刺标本外,3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均无腋下淋巴结转移;3例行患侧乳腺切除术;1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后经6~72个月随访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BACC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0~68岁。肿物多位于乳晕区,界线清楚,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呈分叶状或囊性;镜下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由筛状、突体型和梁-管状结构组成,肿瘤实质主要由腺上皮、肌上皮及基底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肿瘤细胞ER、PR和c-erb B-2均(-),腺上皮细胞CK5/6、CK7和CD117(+),肌上皮细胞p63和CK5/6(+),基底样细胞不同程度p63、CK5/6和CD117(+)。4例随访4~65个月,1例局部复发,4例均无转移。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为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好,罕见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肤毛母细胞瘤与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已确诊的6例毛母细胞瘤和20例基底细胞癌的石蜡标本行HE染色及CK7、bcl-2、AR、CD10、Ki-67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结果毛母细胞瘤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不与表皮相连,境界清楚,由分布均匀的伴有毛囊分化的毛母细胞团构成;免疫组化:5例CK7(-),1例弱(+);3例bcl-2(-),3例弱(+);6例AR(-),6例CD10(-),而瘤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10%~20%。基底细胞癌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癌细胞与表皮基底部相连,呈浸润性生长,周边癌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周围间质疏松,癌巢和间质之间形成收缩裂隙;免疫组化14例CK7(+),6例弱(+);17例bcl-2(+),3例弱(+);16例AR(+),4例弱(+);20例为癌细胞CD10(+),癌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20%~30%。结论结合镜下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有助于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涎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鉴别诊断,并对易误诊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方法搜集36例BCA患者资料,并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BCA是少见的涎腺良性肿瘤,好发于女性,由基底样形态的肿瘤细胞组成,伴明显的栅栏样排列为特征,细胞形态较为一致,排列成实性、管状、梁状和膜性四种结构,组织病理学结构与其他唾液腺肿瘤有一定重叠,其免疫组化CD117表达强弱不等、Ki-67核增殖指数低。结论BCA组织学结构与其他唾液腺肿瘤有交叉重叠,是其容易与其他唾液腺肿瘤误诊的根本原因,恰当的应用免疫组化和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等检查可以帮助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喉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鹰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喉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镜下结构主要由2种上皮成分构成,即导管腺上皮及肌上皮,呈3种排列方式:筛状、管状及实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K、CKl9、SMA均阳性,P63(+/-),S-100、CD34、CK5/6均阴性,KI一67约20%。25%阳性。结论发生于喉的腺样囊性癌非常少见,组织学形态与发生于涎腺的腺样囊性癌一致,根治性切除标本易于诊断。但在电子喉镜下活检小标本却容易与多形性腺瘤、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基底细胞腺瘤或基底细胞腺癌及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混淆.在实际工作中应预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涎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法,并对此疾病相关文献作一回顾。方法光镜下观察12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由基底样细胞构成,巢状排列,瘤细胞团中央可形成腺腔,外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基底膜明显。结论诊断时应注意与基底细胞腺癌、实性型腺样囊性癌以及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相鉴别。治疗时宜做全腮腺切除,术后应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涎腺腺泡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瘤细胞胞体宽大,胞浆嗜碱性呈细颗粒状,核圆形瘤细胞生长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生长,部分区域呈乳头状改变,免疫组化显示AE1/AE3(+)、CK8/18(+)、CK7(+)、AAT(+)、S-100(+)。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认识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及临床特点。方法应用细胞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等方法对1例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液基涂片细胞学显示有异型的鳞状上皮细胞,符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形态学改变。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宫颈鳞状上皮下方的间质内有圆形至卵圆形的小细胞巢,部分癌细胞巢的中央出现鳞状分化,周围呈栅栏状结构;肿瘤细胞巢与表面CIN3融合。免疫组化显示p63、p16和CK5/6(+),Ki-67灶状(+);宫颈间质内的部分血管平滑肌及纤维母细胞actin(+),而在癌巢周围呈(-)。结论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罕见,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宫颈间质内的瘤组织易误认为鳞状上皮化生或被认为CIN累腺。诊断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须掌握严格的诊断标准,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肤混合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8例手术切除的皮肤混合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形态学观察,其中23例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大体表现为真皮和/或皮下境界清楚的结节状肿块。镜下,肿瘤上皮和肌上皮呈立方状、梭形、浆细胞样等多种形态,排列成条索状、腺样、巢状,可伴有毛囊、皮脂腺、大汗腺、小汗腺样分化。肿瘤间质以纤维、黏液、软骨样或透明变性基质为主,偶见脂肪或骨样组织。免疫组化显示导管上皮CEA、CD117(+),肌上皮p63、GFAP、Calponin、S-100(+),两种细胞CK、CK5/6、EMA、Cam5.2均(+)。结论皮肤混合瘤是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鉴别诊断需要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筛状桑葚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MV-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CMV-PTC进行组织病理学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8岁。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排列成筛状、乳头状、滤泡状和实性,筛状和滤泡腔内无胶质;实性-筛状区域内可见梭形旋涡状排列的"桑葚"样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特异性呈现胞质和核β-catenin(+),同时CK19(+),CD56局灶(+),而TG、Syn和calcitonin(-),Ki-67增殖指数3%。分子检测无BRAF基因突变。结论 CMV-PTC是一种少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常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关,需要进行APC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3.
乳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乳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9岁。左乳腺包块巨检为灰红色类圆形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楚;镜下肿瘤组织结节分叶状,以表皮样细胞为主,混杂有中间细胞和黏液细胞,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有黏液,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示AE1/AE3、34βE12和E-cadherin弥漫(+),S-100局灶(+)。结论乳腺黏液表皮样癌非常罕见,其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类似,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有时需要与腺鳞癌、腺样囊性癌或黏液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骨釉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组织发生。方法对1例长骨釉质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长骨釉质瘤的特征性改变为兼具上皮样细胞和纤维样梭形细胞2种成分,两者以不同的比例和形态相互交织排列。免疫组化示上皮样细胞CK、CK5和CK19(+),CK7和CK8/18(-);梭形细胞vimentin(+),bcl-2和CD99均(-)。结论长骨釉质瘤为双向分化的低度恶性肿瘤,形态多样,需结合肿瘤的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乳腺腺样囊性癌及浸润性筛状癌各6例进行形态和免疫组化比较观察。结果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学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免疫组化表达不同。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细胞CD117(+),肌上皮细胞calponin、p63和SMA(+);ER、PR(-)。浸润性筛状癌CD117、calponin、p63和SMA(-),ER和PR(+)。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具有低度浸润潜能,其组织学形态与浸润性筛状癌非常相似。免疫组化标记CD117、calponin、p63、SMA及ER、PR有助于它们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过碘酸六胺银(PASM)染色在涎腺基底细胞腺瘤(SBCA)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病理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SBCA及40例SACC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PASM染色观察肿瘤基底膜的完整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CK19、P63、SMA、CD117、S-100、β-catenin...  相似文献   

17.
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9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多形性腺瘤(PA)与腺样囊性癌(ACC)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和复习94例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特征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患者中,涎腺型腺瘤21例,涎腺型癌73例.涎腺型腺瘤中PA 20例(95.2%);涎腺型癌中ACC49例(67.1%).免疫组化:GFAP在PA和ACC中的刚性率分别为100%(10/10)和10%(1/10),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50%(5/10)和100%(10/10).PA的GFAP阳件率明显高于ACC,差异极显著(P<0.01).ACC的Ki-67阳性率高于PA,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PA与ACC鉴别诊断困难的病例,可根据两者瘤细胞巢的结构,细胞成分、形态,腔隙结构、内容物等方面的区别,并结合免疫组化GFAP和飚一67抗体染色结果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乳腺AC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乳腺ACC年龄分别为41、61和77岁,平均60岁。肿瘤最大径为2.5 cm、1.5 cm和3.5 cm。镜下:肿瘤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可见3种结构模式:筛状、管状-小梁状和实性结构。例1,2肿瘤呈筛状和管状-小梁状分布,未见实性结构,其中例1伴有导管内钙化;例2局灶筛状结构区域核分裂象2个/10HPF,肿瘤细胞侵犯神经;例3肿瘤大部分呈实性片状和巢状分布,伴有少量筛状和管状结构,细胞轻~中度异型,可见多灶坏死,核分裂象10个/10HPF,周围间质透明变性。免疫组化:腺上皮细胞CK5/6、CK14、EGFR和CD117均(+),肌上皮细胞p63和SMA(+),而ER、PR和Her-2均(-),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5%、10%和25%。结论乳腺ACC少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依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肉瘤样变异型涎腺导管癌(SSD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肉瘤样变异型SDC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9岁。肿块位于右侧颌下腺区,边界不清。切面灰白、灰红色。组织学见肿瘤由上皮及间质两种成分组成,上皮成分具有典型的SDC特征,约占40%,肉瘤成分由间变的梭形细胞、多核巨细胞、横纹肌样细胞形成,约占60%,细胞非典型性明显,部分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癌及肉瘤样成分相互移行。免疫组化显示上皮细胞CK、EMA、AR、GCDFP-15均(+),vimentin、Her-2部分(+);肉瘤成分vimentin(+),S-100、CK、EMA、Myo D1、myogenin部分(+),p63弱(+),CEA、CK7、CK20、calponin、GCDFP-15、AR、Her-2均为阴性。结论肉瘤样变异型SDC是SDC的一个罕见亚型,其肉瘤成分主要为纤维肉瘤,并可见横纹肌肉瘤等异源性分化,该亚型预后明显差于经典型SDC,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原发性前列腺黏液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排尿困难或膀胱刺激症状,2例血PSA升高,1例正常。大体前列腺切面呈海绵状,2例见胶冻样结节,1例未见明确结节。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蓝染的黏液湖及少量异型上皮细胞团组成,上皮细胞巢呈筛状、腺管状或实性团状漂浮于黏液湖中;3例均合并少量经典型前列腺腺泡癌成分。免疫组化:瘤细胞PSA、CK7和CK19均弥漫强(+),CK20灶性(+),CA125、CEA和CDX-2(-)。AB/PAS染色显示黏液主要位于细胞外,极少数细胞可见细胞内黏液。术后给予化疗或放疗,随访时间分别为6、46个月及10年,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原发性前列腺黏液腺癌是前列腺癌中少见的组织学亚型,确诊时需要与转移性黏液腺癌鉴别,免疫组化可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