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山市体检人群血清胱抑素C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斌 《广西医学》2011,33(5):617-619
目的调查佛山市健康人群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10 27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不同性别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水平呈上升趋势,老年组水平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有季节差异(P〈0.01),其中第四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季度。结论健康人群中血清胱抑素C水平不受性别的影响,但受年龄和季节的影响,实验室有必要建立不同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 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42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测量判断患者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此进行分组。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对两组患者血液标本进行Cys C检测,比较两组Cys C的差异。结果 IMT的测量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196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224例,随之列为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Cys C水平组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48±0.38)mg/L vs(1.76±0.12)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ys C明显升高,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1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正常组53例和颈动脉斑块组128例,检测两组患者Cys-C、同型半胱氨酸、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结果: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血清Cys-C、hs-CRP、MONO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定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84例,同期住我院耳鼻喉科排除高血压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含量,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指标。结果:高血压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和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颈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呈正相关(同型半光氨酸r=0.294,胱抑素C r=0.57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可能与血压升高协同加重血管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319例脑梗死病人作为试验组和32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对两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行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事件与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 试验组年龄、Cys-C水平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Cys-C、颈动脉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斑块组平均年龄、吸烟人数及Cys-C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吸烟、Cys-C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胱抑素C水平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戒烟、控制Cys-C水平可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进一步预防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常见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据统计,约15%-2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的。根据超声多普勒结果可将颈动脉斑块粥样硬化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目前认为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关系密切。研究发现,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n=150),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n=139),两组均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和血生化检查.根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71-1372
目的:探讨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T2DM患者212例,其中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m2)且血肌酐<110μmol/L的患者183例。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糖脂代谢指标、胰岛功能以及肾功能、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测双肾GFR值;颈动脉B超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在肾功能正常的183例T2DM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S组)患者143例,占78.1%;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NCAS组)患者40例,占21.9%。2CAS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BMI、SBP、LDL-C、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NCAS组,双肾GFR值显著低于NCAS组(P<0.05);两组间的性别比例、DBP、FPG、HBA1c、TG、TC、HDL-C、UA、UACR无明显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男)后,糖尿病病程、SBP、LDL-C、血清CysC是影响肾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除血糖、血压、血脂传统危险因素外,血清CysC水平也可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尤其在肾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中。临床上对于血清CysC水平升高患者,不仅要检测肾脏功能,而且还要注意筛查动脉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5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査有无粥样斑块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HCY和Cys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CY以及CysC是脑梗死患者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形成与CysC水平密切相关,且与患者的HCY水平以及年龄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横断面研究表明,体内胆红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关,但国内乃至世界的大样本纵向研究数据有限。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对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且基线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1 mm的健康体检者11 394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既往史、体格检查结果,以及历次体检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颈动脉超声等信息。将研究对象按随访过程中cIMT是否增加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胆红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并按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特征进行亚组Cox回归分析。 结果 10年间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者1 586例,累积发生率为13.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后,TBIL和IBIL水平每升高1个标准差,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风险分别下降6.6%和17.4%〔HR(95%CI)分别为0.934(0.881,0.990)、0.826(0.777,0.877)〕。亚组分析显示,TBIL和IBIL对于不同亚组人群的保护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TBIL和IBIL水平是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独立保护因素,胆红素水平升高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风险,其中,IBIL对于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与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的相关 性。方法: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6 783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将人群分为3组,其 中MetS组1 578例,代谢异常(metabolic disturbance,MetD)组3 617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1 588名。收集一 般资料、进行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ys-C对MetS 的影响,协方差分析代谢异常组分数与Cys-C水平的关系。结果:与HC组比较,MetS组和MetD组Cys-C水平明显增 高;且MetS组明显高于MetD组(P<0.05)。校正年龄、性别、血压、吸烟、饮酒、绝经状态、腰围、体质量指数、血 糖、血脂、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因素后,Cys-C高水平是 Met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51,95% CI 1.265~3.009,P<0.05)。随着Cys-C水平四分位数增高,其患MetS的优势比增加 (P<0.05)。随着代谢异常组分数增加,血清Cys-C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体检人群中Cys-C与MetS有明显相关 性,且Cys-C水平可能与MetS代谢异常的严重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胱抑素C(Cys C)在评价2型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633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型DM患者,收集血标本,检测Cys C、血常规、生化等指标,超声探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及颈动脉粥样硬化(A)斑块部位及大小。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合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K/DOQI)指南将eGFR<60 mL/(min·1.73 m2)的患者定义为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组(DM-CKD,237例),eGFR ≥60 mL/(min·1.73 m2)为糖尿病非CKD组(DM-NCKD,396例)。进一步分成两个亚组:IM正常组和IM增厚组,以及A斑块组和无A斑块组。通过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Cys C与颈A的关系。 结果 396例DM-NCKD中,IM增厚组Cys C浓度高于IM正常组〔(1.00±0.20) mg/L vs. (0.90±0.30) mg/L,P<0.05〕,但调整混杂因素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斑块组Cys C浓度高于无A斑块组〔(1.05±0.27) mg/L vs. (0.89±022) mg/L,P<0.05〕,调整混杂因素(年龄、糖尿病病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Cys C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r=0.338,P<0.001);调整糖尿病病程、肌酐、年龄后,相关减弱(r=0.14,P=0.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Cys C与动脉粥样斑块严重程度正相关(B=0071,P=0.001)。而在DM-CKD组(236例)中,并未显示Cys 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方差分析示随着Cys C浓度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加重。 结论 DM-NCKD中,Cys C与A斑块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A严重程度的候选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了解中老年体检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详细调查。方法随机选取本院40岁以上中老年体检人群275例(其中男性177例,女性9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查,检测颈动脉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果 (1)入选人员按照年龄分为5个组,结果显示40-49岁组CAS检出率为15.52%;50-59岁组CAS检出率为52.11%;60-69岁组CAS检出率为61.64%;70-79岁组CAS检出率为78.26%;≥80岁组的CAS检出率为100%,五组检出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根据性别对入选对象进行分组,进行不同性别之间CAS检出率的对比,结果发现男女的检出率分别为73.45%、61.22%,由该结果可知不同性别具有不同的CAS风险,男高于女(P0.05)。结论 (1)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我国人群中十分常见,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发生率更高,并且能够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升高,随年龄增长,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逐渐增加,且男性CAS程度明显高于女性;(2)中老年群体进行体检时查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现象较为常见,研究发现性别、年龄、高血压、吸烟等为导致该种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会直接导致人体CAS斑块形成的风险增加;(3)除以上导致CAS斑块形成的几项独立危险因素之外,还包括冠心病、脑梗死等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作为观察组和7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对脑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对脑出血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57例)和无斑块组(58例),对2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对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Cys C、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 C、C反应蛋白水平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组年龄、高血脂病史比例、Cys C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ys C水平是脑出血病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早期监测血清Cys C水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及其颈动脉斑块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煜  廖婷婷  黄龙  张琰  夏宁 《广西医学》2013,(5):551-553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S)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89例,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值分为两组:非颈动脉硬化(NCAS)组(CIMT<1.0 mm)36例,颈动脉硬化(CAS)组(CIMT≥1.0 mm伴或不伴斑块)53例,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Cys C、血肌酐、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UA)等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CAS组的Cys C、年龄、HbA1 c、LDL-C、TG水平均显著高于NCAS组及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 C、年龄、HbA1 c、LDL-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CIMT≥1.0 mm 为切点,Cys C、HbA1 c 及LDL-C 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734、0.615,Cys C曲线下面积最大(P均<0.05)。结论Cys C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社区T2DM患者胱抑素C水平(Cys 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281例门诊就诊的非新诊断且血糖控制稳定的T2DM患者,血管超声测得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以CIMT<0.9 mm或CIM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227例于本院门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4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平均动脉压为(116.4±14.3)mm Hg,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8.3±13.5)mm Hg比较,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收缩压为(167.2±16.3)mm Hg,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123.1±17.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舒张压为(93.6±12.3)mm Hg,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6.2±8.5)mm 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胱抑素C为(1.4±0.2)mg/L,同型半胱氨酸为(22.8±5.2)μmol/L,均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0.8±0.1)mg/L、(13.2±4.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28)。血清胱抑素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2(0.850~0.954)。当血清胱抑素C临界值为0.95 mg/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3%和90.8%。同型半胱氨酸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2(0.842~0.917)。当同型半胱氨酸临界值为16.9 mmol/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1%和76.3%。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收缩压均呈正相关(r=0.762、0.715,P0.05)。为提高联合试验的敏感性,采用平行试验。当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分别取临界值为0.95 mg/L和16.9 mmol/L时,联合敏感性为98.5%,联合特异性为69.3%。结论:血清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当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分别取临界值为0.95 mg/L和16.9 mmol/L时,联合敏感性为98.5%,联合特异性为69.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人员进行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64.0%,其中,男性为81.8%,女性为38.7%。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在年龄(P=0.000)、性别(P=0.000)、高血压病的发生率(P=0.000)、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P=0.008)、尿酸(UA)水平(P=0.002)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体重指数(BM I)(P=0.247)、血糖(P=0.684)、总胆固醇(TC)(P=0.891)、甘油三酯(TG)(P=0.99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65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948)及BM I(P=0.649)、TC(P=0.738)、TG(P=0.800)、LDL-C(P=0.855)、血糖(P=0.888)不同级别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年龄、性别有关。健康体检中应增加血尿酸水平的检测,以利于早期识别、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人员进行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64.0%,其中,男性为81.8%,女性为38.7%.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在年龄(P=0.000)、性别(P=0.000)、高血压病的发生率(P=0.000)、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P=0.008)、尿酸(UA)水平(P=0.002)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体重指数(BMI)(P=0.247)、血糖(P=0.684)、总胆固醇(TC)(P=0.891)、甘油三酯(TG)(P=0.99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65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948)及BMI(P=0.649)、TC(P=0.738)、TG(P=0.800)、LDL-C(P=0.855)、血糖(P=0.888)不同级别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年龄、性别有关.健康体检中应增加血尿酸水平的检测,以利于早期识别、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探讨颈动脉分叉类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208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学结构分为直分叉、直弯分叉、弯分叉。结果显示208例患者中颈动脉直弯分叉占46.16%(192/416),其次为弯分叉27.88%(116/416)、直分叉25.96%(108/416)。直分叉、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左侧,直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左侧(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中PSV、EDV、阻力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心脏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分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弯分叉、弯分叉(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直弯分叉与弯分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颈动脉分叉类型能够对颈动脉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