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探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适应症。方法1997年9月~2007年2月收治的3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病人,髓内固定组:Gamma钉内固定71例,短重建钉固定48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固定78例。髓外固定组:动力髋螺钉(DHS)固定139例和动力髁螺钉固定(DCS)24例。结果本组360例中,11例术后5个月内死亡。其余349例获得5-36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两种术式与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相关,与术后主要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和Harris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结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但髓内固定更适用于复位后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探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适应症。方法1997年9月~2007年2月收治的3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病人,髓内固定组:Gamma钉内固定71例,短重建钉固定48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固定78例。髓外固定组:动力髋螺钉(DHS)固定139例和动力髁螺钉固定(DCS)24例。结果本组360例中,11例术后5个月内死亡。其余349例获得5-36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两种术式与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相关,与术后主要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和Harris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结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但髓内固定更适用于复位后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Gamma钉固定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和所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发生并发症几率,髓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髓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7):663-665
目的比较髓外固定与髓内固定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1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法分为髓外固定组(n=48)和髓内固定组(n=81),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髓外固定组A1、A2、A3型骨折患者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5.0%、82.4%、45.6%,A1、A2、A3型骨折治疗优良率逐渐降低(P<0.05);髓外固定组A1、A2、A3型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4.4±4.7、48.6±4.5、46.2±6.3,A1、A2、A3型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逐渐降低(P<0.05)。髓内固定组A1、A2、A3型骨折患者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4.2%、82.1%、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A1、A2、A3型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0.1±4.2、49.4±5.0、5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1型骨折患者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髓外固定组A1型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髓内固定组(P<0.05);2组A2型骨折患者治疗优良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A3型骨折患者治疗优良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髓外固定组(P<0.05)。结论 A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优先考虑髓外固定,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首选髓内固定;对于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需根据患者年龄、身体对手术的耐受力、骨骼质量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A组44例)和有限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4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远期并发症方面A组优于B组(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8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A组36例,B组32例),平均随访时间14.6月。64例患者骨折均在6~8月获得骨性愈合,4例出现内固定失效(A组1例,B组3例),接受翻修或人工关节置换术。两组骨折愈合时间[A组(12.5±1.2)周、B组(13.7±1.4)周]以及总体术后 Harris评分优良率(A组77.8%,B组78.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和解剖锁定钢板治疗都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方法,但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手术耗时少,出血量少、康复锻炼时间早,因此对于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用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螺旋刀片切出、内固定松动退出、主钉断裂的患者,其中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翻修,7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翻修。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翻修术后平均随访16.9(6~30)个月,无切口深部感染、假体松动、脱出及断裂、假体周围骨折、骨水泥界面出现透亮区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3.6(70~92)分,其中优6例,良3例,可2例,较术前平均42分明显提高。结论内固定位置放置欠佳、尖-顶距(TAD)控制不佳、严重的骨质疏松以及过早进行负重锻炼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内固定失败,选用恰当的翻修手术仍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1月,对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获得8~25个月随访,平均13.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除1例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外,无感染、髓内钉断裂、螺旋刀片切出股骨头及内科严重疾病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固定牢固、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练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髓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分析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髓外固定组(extramedullary fixation,EMF)41例,髓内固定组(intramedullary fixation,IMF)47例.结果:88例均获随访,时间5~18个月.根据Sande...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内固定取出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 对93例DHS治疗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7例,存在转子下螺钉交叉固定,B组56例避免转子下螺钉交叉固定.对于A组中5例内固定取出术后再骨折,3例采用外固定架固定,2例采用改良Gamma髓内钉内固定.所有病例均在取出内固定后随访8~18个月,平均随访12.3个月.结果 5例内固定取出术后再骨折均发生在A组,B组无1例发生,明显优于A组(P<0.01).5例再骨折病例术后6~12个月(平均8个月)均达骨性愈合.结论 不适当的转子下螺钉固定可导致DHS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发生.外固定架或改良Gamma髓内钉治疗此部再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失败导致骨不愈合的原因,探讨带锁髓内钉应用在翻修此类手术中的疗效与优势。方法选取19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骨不愈合患者,使用Zimmer自然髓内钉系统内固定,同时行同种异体骨植骨。结果全部病例经12-2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5-8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或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Zimmer自然髓内钉为中轴弹性固定,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是股骨转子下骨折,特别是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术后不愈合翻修术中较其他内固定材料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牵引器联合PFBN仿生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术中应用牵引床联合interTAN(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牵引复位固定的患者为牵引床interTAN组(18例);术中应用骨折牵引器联合PFBN(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系统)牵引复位固定的患者为牵引器PFBN组(18例)。比较两组术中准备时间、复位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牵引器PFBN组术中准备时间(18.1±1.5)min、复位时间(7.1±1.9)min、透视时间(3.3±0.6)min低于牵引床interTAN组术中准备时间(29.1±2.5)min、复位时间(10.1±2.2)min、透视时间(3.8±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07,P<0.001;t=4.379,P<0.001;t=2.235,P<0.05)。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6,P>0.05;t=2.601,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周围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病例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骨折愈合的优良率。结果手术平均时间研究组(106.2±4.4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30.2±4.1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研究组(283.3±2.3)mL明显少于对照组(353.3±2.8)mL,骨折愈合优良率研究组94.28%明显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坚强的内固定作用,且应力分散,抗旋转功能强,手术操作简单等,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与人工关节置换3种方法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2012年9月~2014年3月,分别选择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各30例,分别接受DHS、PFNA、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下地承重所需时间、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结果: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人工关节置换组,但下地承重所需时间比置换组较长,3组住院时间、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均较满意,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更适合于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方案在同侧股骨干合并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方案,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结果 80例患者手术用时50~120 min,平均(85.6±10.5)min;术后随访3~6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其中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9~15周,平均(12.5±1.5)周。股骨转子间骨折愈合时间11~20周,平均(15.6±2.5)周;随访期间未发现切口感染、髓内钉固定断裂或松动等病例;其中2例患者肢体短缩约2 cm,但无明显跛行。2例患者出现股骨干骨不连,给予更换髓内钉、植骨,最终骨性愈合。Harris评分优52例,良21例,差7例,优良率91.25%。结论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方案对同侧股骨干合并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且创伤小、固定牢靠,临床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罗兵  杨家福  袁毅 《黑龙江医学》2022,46(2):144-146
目的:对髓外与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10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外固定治疗)和实验组(内固定治疗),每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功能训练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1、8.044、36.621、4.961、4.061、4.215,P<0.05);实验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1、4.638、4.090、7.347、5.936,P<0.05).结论:与髓外固定系统比较,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更有优势,利于骨折恢复、提高踝关节功能,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收集78例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的老年患者资料,其中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30例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8例,术后随访36-84个月,平均45个月。结果 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79.83±21.48)min,术中出血量50-500 ml,平均(297.66±148.32)ml;术后伤口引流量80-320 ml;平均(136.66±33.14)ml;患肢负重时间3-28 d,平均(11.26±6.10)d。Harris髋关节评分:优26例(86.7%),良4例(13.3%),差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63.37±12.05)min,术中出血量200-380 ml,平均(234.52±43.26)ml;术后伤口引流量100-280 ml,平均(117.29±21.51)ml;负重时间3-7 d,平均(4.95±1.30)d,Harris髋关节评分:优42例(87.5%),良6例(12.5%),差0例。两组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患肢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长期随访PFNA组与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治疗部位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患肢负重时间、手术时间方面等较PFNA有一定优势,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有翻修的风险。对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选择合适的适应证都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患者30例,CT检查成像显示其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外侧壁骨折;Ⅱ组患者38例,CT检查成像显示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外侧壁完整。对两组患者均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具体治疗情况。结果: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长于或多于Ⅱ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完整患者疗效优于合并外侧壁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内锁股骨近端髓内钉(ITST)内固定系统与二代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9例的临床资料,均符合AO/ASIF协会AO分型中不稳定骨折诊断标准,且出院后均接受大于1 a的随访。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医疗组人员采用经股骨外侧小切口入路途径完成手术。其中A组31例,采用二代PFNA内固定系统进行内固定;B组28例,采用ITST内固定系统进行内固定。出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4.3±3.6)个月,随访结束时所有患者骨折均已达到临床愈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提供足够坚强的内固定支持,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根据患者骨折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三种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进行髓外固定(A组)、髓内固定(B组)及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C组)的患者,对其术中、术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A组明显长于C组,C组明显长于B组;出血量:A组明显多于C组,C组明显多于B组;恢复优良率: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这三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效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卧床保守治疗,观察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rris评分为(81.5±2.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的效果优于卧床保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