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血浊理论是由王新陆教授在《脑血辨证》中首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1]。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去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的一种病理状态。血浊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研究表明,大多数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是由于轻、中度狭窄的动脉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血浊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  相似文献   

2.
血浊是全国名中医王新陆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中医病因病机学概念,是血的成分、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王新陆教授血浊理论是基于中医经典文献中关于血浊的提示,并结合西医认识以及临床实践经验发展而成。血浊产生的病因多种多样,而脾胃失调则是血浊出现的重要病机。脾胃在血浊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浊的出现亦影响脾胃,从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在治疗上,王新陆教授提出从脾胃入手,以健脾清化为核心治法,临床辅以化湿、通腑、扶正等治法。通过恢复脾胃健运,促使血液恢复其清纯状态以及循行秩序,血浊乃去。  相似文献   

3.
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其正常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血浊是2型糖尿病的启动因素,促发了血糖增高和形成持续高血糖状态;病情进一步发展,血浊变生浊毒,败坏形体,糖代谢紊乱明显,诱发各种并发症。血浊贯穿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形成的全过程,化浊行血法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血浊理论在现代疾病谱系中作用与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11,28(5):355-357
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血浊理论是基于当代临床实践的中医理论,血浊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提出的病理现象,并从中医现代化,提高临床疗效,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等3个方面论述了血浊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处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其过程具有可逆性,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文章基于血浊理论对MCI的治疗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肾精亏虚、血浊扰神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关键,血浊生痰化瘀成毒是其基本病理变化,提出运用补肾化浊、化痰逐瘀解毒的方法来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多见的原发性头痛,由于环境污染、精神因素等原因,近年来患病率日趋升高,常规西医治疗疗效常欠稳定且易产生依赖性,致本病迁延难愈。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血浊理论,认为浊聚络损是此病的基本病理状态,浊及肝胃,气机逆乱等原因易引起偏头痛急性发作,提出“清化血浊”为偏头痛的基本治则,并且依据病理因素不同,总结出行气化浊汤、祛痰化浊汤等有效方剂,广泛应用于偏头痛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王新陆教授认为血中浊邪留于脉中,影响气血运行,损伤脏腑功能,不仅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还可影响患者的精神情志,出现不寐,是导致心寤证发生的病理基础。王新陆教授从心寤证与血浊理论入手,重视调控心寤证患者的血浊状态,灵活运用清化血浊、养血安神之法来治疗此类疾病,同时注意健运脾胃、益肾填精,使心血充盈,脉道得畅,精神得养,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8.
张杰  李鑫  刘伟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1,38(11):1393-1397
血浊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血液超过自清、自洁能力后所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内皮功能障碍是多种心脑血管、肾脏和代谢性疾病的基础,能够导致血管舒张功能的失灵和组织代谢失常。文章从血浊与内皮功能障碍的病理特点、致病机制、血失清纯之血浊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关系等方面探析血失清纯之血浊与内皮功能障碍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血浊"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即指血液浑浊不清的状态。近年随着现代中医学发展,血证中"血虚""血瘀"分型已不能完全涵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且不能详尽其病因病机学特点,故"血浊"理论再次得以发展~[1]。目前较普遍认为,血浊是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血失清纯"或"血的运行异常",并已运用到脑病的防治,获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10.
再论血浊的病机和致病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浊作为一个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血的运行状态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血浊致病有其自身规律,临床应根据其病位和性质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讨论血浊与老年脑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老年脑病防治中的意义。“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贯穿老年脑病的发生发展,是老年脑病的病理枢纽。清化血浊能够从根本上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对防治老年脑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血浊的定义,病机,血浊与血瘀、痰饮、浊毒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4个方面进行叙述。认为"气虚浊留"为血浊证的基本病机。血浊是血瘀的前期状态,血浊是痰饮的危险因素。血浊、痰饮、血瘀杂糅郁结为浊毒,用血浊理论辨证论治诸多现代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健脾化浊生血合剂对维持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脾化浊生血合剂对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改善的作用。方法43例透析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测定治疗前营养状态。两组均以充分透析,治疗组加服健脾化浊生血合剂1个疗程后再测两组营养状态水平。结果与结论健脾化浊生血合剂能显著提高透析患者的营养水平,特别是血浆白蛋白水平,其改善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从而使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从血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血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意义。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枢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血浊的发生,血浊是动脉粥样硬化诸病机产生的基础。清化血浊有助于祛痰、活血、清毒,是动脉粥样硬化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5.
论“血浊”与“治未病”   总被引:13,自引:1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08,25(3):177-180
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血浊不仅是各种现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其病理变化,与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血浊是诸多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清化血浊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预防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1 关于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包括停留于体内的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之瘀血,其形成原因有气虚、气滞、血寒、痰浊、阴虚、郁热等。  相似文献   

17.
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是血管性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高浓度的的同型半胱氨酸是认知功能出现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西医多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联合甲钴胺片的基础上补充维生素B及叶酸的方式对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医治,但疗效有限,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基于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团队提出的血浊理论将其病因病机归于血浊所致的气血失调、脑神失养,为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中医防治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充实血浊理论的临床治疗内容。  相似文献   

18.
脑血辨证是王新陆教授基于整体观念,纵观其他辨证方法,结合三大致病主因,把握机体的病理状态而提出的辨证方法。该法的主要内容已刊行于其专著《脑血辨证》中。脑血辨证将辨证纲领分为两个部分,即脑病辨证和血病辨证。脑病证候有脑神紊乱、脑浊不清、脑淤阻滞、脑痿髓空和脏病及脑,血病证候有血浊、血涩、血淤、气血同病。因、证、论治、方药俱全,构成了新的辨证体系。脑血辨证的提出在辨证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卒中后癫痫(PSE)是指卒中前无癫痫病史,卒中后出现的痫性发作,西医目前对其发病机制认识尚为不足,治疗手段有限且不良作用明显。根据王新陆教授提出的血浊理论与援药理论,PSE的中医病机责之于过食肥甘,血失常度,痰瘀互结,酿生血浊。清化血浊法是治疗PSE的有效方法,化浊行血汤可作为防治PSE的基础方剂。  相似文献   

20.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系正常老化过程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或AD的极早期阶段,是痴呆发病的预警信号,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导师王新陆教授结合传统治疗中的难点及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认为血浊蒙窍是MCI的基本病机。笔者现对其整理探讨如下,以期对本病的防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